突出关键能力 落实核心素养
——2019年《考试说明》如何对接语文核心素养

2019-04-25 01:08湖南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考查文本

湖南

一、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科基础、课程特征、相互关系

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对母语的敏锐感知和有效运用是最本质的素养。无论是在知识、阅读还是写作教学中,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训练都值得我们深入落实,不可有一丝的怠慢与松懈。

以2018年全国卷Ⅰ第21题为例,这道题并不是简单的图文转换题,它不仅让考生关注一名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的几个重要环节,也暗含对考生自我定位和未来规划的文化引领,更关注考生所叙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包含的反思、优化意识。因此可以说这道题侧重考查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两个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

2018年高考的流程图与以往的思维流程图略有不同,图中增加了用箭头指示的循环结构,即先从上到下,然后又到最上,这一步很多考生在答题时有所忽略。与其他大规模考试相似,高考命题并没有对情境设定进行系统的分类与设计,因而命题时更多依靠的是命题者的认识和经验。我们必须以具体情境设计为突破口,对命题立意和指向进行适度重构,重视“情境交互”,凭借语感和积累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使语言表达准确完整、清晰有序。

素养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以2018年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业质量水平五级标准在该题中得到充分体现:

(1)在学业质量水平1-2中要求“在理解语言时,能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能区分事实和观点,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第7题,对于量子科学技术的创新运用,原文有“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这一观点和选项“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的表述自相矛盾。这是比较容易发现的一个思维漏洞。

(2)在学业质量水平5-2中要求“能清晰地解释文本中事实、材料与观点、推断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推论的合理性,或揭示其可能存在的矛盾、模糊或故意混淆之处等”。第8题的相关信息隐含在材料一的出处《“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中,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资从事量子科技的研发与创新,其首要目的是确保国家信息的安全,其次是为了抢占量子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和“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比起来要重要得多,这个推论把主要和次要混淆到一起,考查的实质还是判断不合理、推理缺少逻辑性。

(3)学业质量水平4-2中的“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和5-2中的“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比较和分析其异同”都突出对比较阅读中的思维的考查。例如,第9题“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较好地落实了阅读三则非连续性文本时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

素养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以2018年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赵一曼女士》为例,这道题将文学形象和革命英雄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把赵一曼给宁儿的遗书这一实用类文本巧妙植入文学类文本之中,引导考生了解英雄事迹,培养对英雄的敬仰之情,落实对正确的价值观及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品位的考查。题目中既有对主人公“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的审美分析,又有对小说“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的鉴赏评价,让考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历史的现场叙事、史料的还原,体现赵一曼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在审美与鉴赏中深化考生对革命文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现高雅的审美追求。

素养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以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为例,该题选取2000年到2035年七个典型年份以及当年大事,形成一个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序列表。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等提示语下,让考生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思考写作,并将其留给2035年的18岁那一代人来阅读。这道试题贴合实际,抓住了考生“世纪宝宝”这一身份特点,会让考生们感到亲切,同时也以此为切入点考查他们对个人和国家、时代与责任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个人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当前的任务和对后代的责任等重大命题都是这篇作文的应有之意,考生可以选择的写作角度比较丰富。同时,他们在对2035年的青年们进行嘱托或寄予期许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价值观和责任感的一次重申。

下面简单列举考生可选取的立意角度:

①宏观角度,展现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先进文化:18年间,我国在灾后重建(汶川大地震)、体育(北京奥运会)、科技(“天宫一号”)、基础建设或美丽乡村建设(公路“村村通”)、共同富裕(“精准扶贫”)、互联网建设(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得力于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这种先进文化需要理解,也需要代代相传。

②微观角度,传承自己筑梦路上的人生智慧:将个人成长的小细节、小事件与国家发展的大跨越、大事件联系起来,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提炼出个人的生活感悟,有依据、有逻辑地阐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给2035年的18岁青年作为警醒、借鉴或参考,为当代文化建设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③以点带面,重点透视某一重大事件的经验教训:在我们经历的众多事件中,肯定有一件是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可以重点进行阐述,然后推及其他事件,深入而具体地呈现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展现文化批判和反思意识。比如:汶川大地震,可以歌颂全国人民面对巨大灾难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不畏艰辛、重建家园的伟大精神;也可以反思发展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过度开发,进而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此外,2018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杨国荣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材料从两个层面探讨从“诸子学”到“新子学”的发展,强调“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引导考生认识传统思想的当代映射及其重要价值,寓意深远。在文化理解和传承之中考查考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另外,儒学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体部分,也是当代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资源。

二、考查方向调整预测

考试指导的灵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和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为《考试说明》)。把握好《课程标准》,就把握住了整个高考试题的命脉;掌握了语文《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的变化,就掌握了语文高考的动态和方向。从《考试说明》的诸般变化来看,2019年,国家考试中心对“突出关键能力”“注重核心素养”的考查还会做适当微调。

笔者以为,2019年高考语文将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在试卷结构和赋分方面可能会做适当的调整,比如语言文字运用题设计更加灵活,作文题的选材更加贴近考生生活等。

师生备考时,应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①对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考查,除了在“语言文字运用”模块设题之外,很可能会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第2题和古代诗文阅读的选择题中有所体现。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之间的关系会不会以图表的形式出现,既考查思维,也考查语言?古诗鉴赏选择题会不会与古代文化常识合并考查,既考审美鉴赏,也考文化传承?

②从《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来看,作文中会继续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一是深化对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考查,或像2018年全国卷Ⅱ作文题“幸存者偏差”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主动思考,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展水平;或像上海卷作文题“被需要”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便于集中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二是聚焦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重视对形象思维能力的考查,像2018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把回忆过往和展望未来结合起来,借助科技道具“时光瓶”加强对形象思维能力的考查。

③论述类文本阅读将会把文化传承与理解和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两大学科核心素养结合起来,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论证结构和手法的基础上,洞悉立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最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判断,如全国卷第2题讨论“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内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

④语言文字运用题是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承接性最强、创意性最高、变化最大的一大板块。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很可能会紧扣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创设真实、灵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实现对考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测评。比如借鉴2018年全国卷Ⅱ第21题以“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为示例,要求考生利用给定词语材料,完成对示例的仿写与续写;借鉴2018年全国卷Ⅲ第20题对文段中的词语进行修改,让考生在将“教书”改为“从教”、“光临”改为“前往”、“惠赠”改为“敬赠”、“先睹为快”改为“斧正”的过程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直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油然而生向往之意。

⑤201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将会继续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具体的语言情境,有典型的任务,同时注重“材料表达的简洁性”,落实对考生思考更直接的“鲜明性”、更敏锐的“时代性”、更深入的“层次性”、更合理的“象征性”、更自主的“选择性”以及在这五大特性基础上来实现接受预定指令下的对考生思维方式、思维品质、思维习惯等合成的思维建构能力的考查的“本质性”的精细化测评。

三、2019年高考语文核心素养怎么考?

从《考试说明》的变化来看,笔者认为在2019年高考中,核心素养的考查将更加凸显。2019年高考语文很可能扩大文本选取范围,例如,论述类文本将多选用论文和时评,考查逻辑论证和批判推理能力;实用类文本将多选用新闻和报告,考查信息处理和超文本阅读能力;文学类文本将多选用小说和散文,考查审美鉴赏能力。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试题的命制将更趋多样灵活。

1.充分体现“学科素养”

2019年试卷考点分布或将更趋合理,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更为综合、充分,一题多用、一题多考或将成为常态。

如2018年全国卷Ⅰ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既有对主人公“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的分析,考查学生的文本解读、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又有对小说叙述方式的考查,属于小说艺术审美的范畴。将实用类文本的考点与文学类文本的考点糅合到一起,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努力探索“题目创新”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在坚持稳定的基础上,也将继续追求突破与创新。比如,在高考改革的“试验田”——语言文字运用部分,2018年就新设置了一个题型,将对成语、病句和补写句子的考查糅合在一起,更能检验学生在语言实际运用方面的能力。2018年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的最后一题,也重新开始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此外,实用类文本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择题也都由双选变成了单选,适当降低了选择的难度。

2019年双选题也许会卷土重来,语言文字运用题又会有什么新花样、新面孔?上海卷的“警示句选择”、天津卷的“词云图”、浙江卷的“场景配诗”、北京卷的“名著导读+微写作”,都有可能成为全国卷的“座上客”。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素养的考查,重在创意与落实。

3.核心素养“缺一不可”

语文核心素养,除了语言运用与阅读思维,还有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缺一不可:对语言的感知和对思维的建构是语文素养的底层根基;对阅读鉴赏所表现出的审美情趣和语言学习中传承和理解的文化因子是语文素养的终极目标。通过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培养正确高雅的审美情趣,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用语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服务高校,科学选才。

《考试说明》中的变化一方面为我们下一阶段的备考提供了方向,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明白,高考题目的形式不断变化,考查的知识和能力素养却是不变的。审清题干,关注其中的显性要求和隐形提示,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考查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