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温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互动发展

2019-04-25 02:39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产性增加值增长率

李 健

(温州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自2012年始,中国经济结束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转而进入增速换档期,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新常态具有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四个特征[1]。新常态下温州必须加快重构新动力,推进“三驾马车”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划时代经济变革,加快结构性改革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温州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既可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2]。《2015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提升科技研发、现代金融、商务服务、中介服务等发展水平,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引进高端产业综合体,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3]。“十二五”时期温州三次产业结构由3.2∶51.2∶45.6调整为2.7∶45.5∶51.8,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4]。在服务业占温州GDP“半壁江山”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前景巨大,有望成为温州未来经济增长极。主动适应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与互动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是温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1.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温州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结构逐渐完善。2017年温州GDP总量达5 453.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 14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 159.9亿元;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6∶39.4∶58[5]。现阶段,温州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结构不断成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实施《温州市工业强市建设“十三五”规划》,带动温州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增加值逐年递增。根据《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2017)》和《温州统计年鉴(2009—2017)》有关数据计算,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①由于温州统计年鉴中增加值行业分类中只有批发业和零售业的合计数,无法区分批发业和零售业,因而本文按各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批发占商品销售总额比重计算批发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560.25亿元,逐年增加到2017年的1 381.49亿元,9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0.5%,比同期温州GDP的年均增长率高1.65个百分点,比同期温州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低1.88个百分点。2015年国家统计局将生产性服务业范畴确定为,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6]。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系紧密,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原动力之一,对温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2.特征

(1)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后劲不足。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系紧密。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是推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动力之一,对第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按照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划分标准,把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邮政业和批发业两大门类;二是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包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科学服务业等四大门类。温州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的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2009—2011年,温州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均高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进入新常态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实施创新机制,采用先进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2015年,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均超过新兴生产性服务业,2016年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略超过传统生产性服务业,2017年传统生产性服务占比又略超过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出现前期发展迅速而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不合理的弊端日趋凸显。

(2)发展波动较大,受经济减速影响明显。作为知识型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消费者是工业,工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同时工业的转型升级也会产生大量生产性服务的市场需求。进入新常态,温州工业发展面临经济减速与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进入结构性调整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正处在“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2009年温州GDP增长为8.5%,首次低于10%,随后温州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减速势必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经济增长的变化对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有重要影响(见图2)。

由图2可知,2009—2017年,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最大值为2010年的22.8%,相对应的温州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及温州GDP增长率分别为12.7%和11.1%;进入新常态,2013年温州GDP增长率为7.7%,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4.4%和7.6%。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均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经济减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更大。

图2 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及GDP增长率比较

二、温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1.数据的选取

国内相关研究采用的数据是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制造业增加值,宏观研究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市本级统计年鉴没有制造业增加值的数据,只有工业增加值的数据,需根据工业增加值进行估算,从而影响了分析的规范性及权威性。采用工业增加值数据进行分析,除了便于从温州统计年鉴直接选取数据外,其研究背景是,温州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温州工业经济、数字经济竞争力,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市、数字引领之路[7]。其选题依据之一是,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工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温州市人民政府于2016年9月发布的《温州市工业强市建设“十三五”规划》,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于2018年8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温州实施工业强市建设,从时间上看已进入新常态,也就是说工业强市建设是在新常态背景下实施的。“十二五”规划中期,温州已进入新常态,但由于缺乏2018年完整的年度数据,因而采用2009—2017年的数据,本文采用的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的数据,主要来自于《温州统计年鉴(2009—2017)》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2017)》。

2.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相关性

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依据2009—2017年温州生产性服务业(PS)、服务业(S)与工业(I)的统计数据,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见表1。

表1 温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相关性

由表1可知,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与工业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0.981;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工业增加值的相关系数大于服务业增加值与工业增加值的相关系数,说明生产性服务业与服务业相比,与工业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3.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同步协调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同步协调发展积极互动的条件是,在服务市场化条件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之间及各自内部的要素存在较高效率的配置。同步协调发展要求在处理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关系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权衡比较、统筹兼顾,协调多种因素,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同步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可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两方面进行分析。

(1)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计算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可从结构合理性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互动进行分析。两个占比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可大致判断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是否同步协调发展,而同步协调发展又是积极互动的基础与条件。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GDP占比与工业增加值GDP占比的发展趋势如图3所示。

图3 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GDP占比与工业增加值GDP占比的发展趋势

由图3可知,2009—2017年,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各自的趋势线拟合程度差异较大。R2是趋势线拟合程度的指标,它的数值大小可反映趋势线的估计值与对应的实际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拟合程度越高,趋势线的可靠性就越高。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趋势线决定系数R2=0.3242,说明趋势线拟合程度低,趋势线的可靠性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趋势线决定系数R2=0.8038,说明趋势线拟合程度高,趋势线的可靠性高。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大值为2017年的25.33%,最小值为2009年的22.17%;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大值为2010年的47.49%,最小值为2017年19.94%。结果表明,二者趋势线拟合程度差异较大,说明温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同步协调发展程度较低。

(2)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同步协调发展的要求看,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同一时间序列里的变动应是同时期同方向变动的。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发展趋势如图4所示。

图4 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发展趋势

由图4可知,2012年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降至历史新低。究其原因,自2009年始,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各种生产成本一路攀升,温州工业利润率逐年走低,企业运营越来越困难,而部分企业参与房地产投资获利丰厚,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的温州实体企业参与房地产投资[8]。全民炒房吸走了温州丰裕的民间资本,经济脱实向虚导致实业失血、传统低端产业错失转型良机,资金成为制约温州各行各业的枷锁[9]。2013年温州工业经济是一个调整之年,生产探底开启结构性洗牌之局势,工业企业将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10]。2014年温州工业增加值增长仍停止在低位运行,但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已小幅回升。结果表明,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2012—2017年间并没有出现同时期同方向变动,没有呈现同步协调发展的特征,说明温州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同步协调发展的程度较低。

三、结论与建议

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说明温州正处于产业转型的新阶段。温州不仅工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而且生产性服务业既面临发展瓶颈问题,也面临转型创新问题,因而与工业融合互动发展较差,制约因素相对明显。温州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许多企业仍将研发、运输、销售、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纳入企业一体化运营,导致工业体系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温州应把握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径和发展趋势,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二者同步协调发展。

(1)构建适应新常态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同步协调发展模式。新常态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除了政策及环境因素外,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的“推力”不够也是重要原因,同时工业也缺乏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经营范围及方向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服务竞争力,不能适应工业企业专业化发展及创新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影响了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浙江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温州工业产业链条较短,区域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也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溢出效应的有效拓展和发挥。因此,需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二者之间资源利用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的不同产业集群之间的同步协调互动发展模式,从“推力”和“拉力”两个维度实施变革。生产性服务业应通过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把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推”给工业;工业加快转型升级,破解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溢出效应的短板,增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在振兴实体经济的政策效应持续作用下,实现工业强市发展目标。

(2)为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高效配置营造较低交易成本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同步协调发展,营造较低交易成本的市场环境,以降低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协调互动成本。为此,应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发展方式改革。一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加市场分配资源的比重,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二是建立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制度,降低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入壁垒,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壁垒,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三是优化企业融资平台,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投融资市场机制,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发展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推动工业服务外包,实现与生产性服务企业同步协调发展。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生产性服务企业、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设立功能明确的地区总部、服务中心、分支机构、研发中心等,促进温州市政府、高校、企业的深度融合;鼓励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延长产业链,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外溢功能,形成相关产业融合、技术创新、资源共享为基本特征的外包体系;通过服务外包使工业企业突破成本制约,从而集中资源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减少交易成本,为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专业化水平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推动服务外包可降低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交易费用,引导和推动工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同时建立健全中介体系,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工业生产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

(4)以产业链集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式发展。充分把握从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到“两个健康”先行区机遇,快速形成温州支柱产业的集聚效应,实施推进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整合提升战略。以实施工业强市建设“十三五”规划为抓手,在结构调整中寻找发展新契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工业相结合,把握战略机遇期,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集群发展模式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有机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资金补助的长效机制,以大型骨干专业市场为依托,或以大型物流基地为依托,或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依托,分类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变单纯的工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科学合理地划分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的功能区域,通过集群化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集聚和专业化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范围与规模,提升服务能力,着力提升技术改造与实体经济发展融合水平,提高服务效率与效益,从而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同步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性增加值增长率
2021年1—12月机械行业运行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2020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台2016GDP“成功保1”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美拭目以待的潜力城市
产业融合视角下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