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林,汤质如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由单一的诊疗转变为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为主。健康服务与管理的服务理念契合了当前我国居民的健康观念也符合建设健康中国的需要。健康服务与管理,秉持预防为主、预防未病的理念,由医学专业人员帮助和指导,有效利用医学、卫生知识和有限资源,通过持续、长期的调试过程,追求最大的健康效果[1]。随着健康管理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应运而生,教育部提出要加强服务健康产业人才培养,2016年首先增设健康服务类本科专业[2]。作为新兴学科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其发展迫切需要专业自信的支撑。
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依据社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其发展受到知识、个人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3],知识对应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授者,即教学者;个人为知识的学习者和应用者,即学生和专业从业人员;社会是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环境条件。从部分研究来看,专业自信是个人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并在其之后所从事的职业生涯中持续[4-5]。基于以上对专业的认识等,专业自信的内容不仅限于此,应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核心主体自信(学生自信、教学者自信、专业从业人员自信)和专业相关的社会环境条件,即专业自信框架,其中,核心主体自信以学生自信为核心。见图1。
专业自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首先取决于核心主体对专业的自我认识,这种认识在自我思考和外界反馈的共同作用推动下循环往复,在循环过程中,如果核心主体的自我思考和外界反馈是正向积极的,则促使核心主体对专业产生积极的认识,从而加深专业自信程度,相反则会产生消极的认识,降低专业自信程度[5]。由此可知,核心主体自信各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同时,核心主体自信还受到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专业相关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反之,核心主体自信也会推动专业相关的社会环境改变。
图1 专业自信框架图
基于专业自信的理论框架,结合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自信同样应分为两个部分,即核心主体自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自信、教学者自信和从业人员自信)和专业相关社会环境条件。核心主体自信中,学生自信主要表现为就业自信、学习自信、未来发展自信和其他自信,教学者自信主要表现为教学价值自信、教学水平自信、教学环境自信及其他自信,专业从业人员自信主要表现为技术自信、职业自信、工资自信、价值自信及其他自信;专业相关社会环境包括与健康服务与管理相关的政策、居民的健康理念、社会经济条件、医学信息技术和设备等。依据专业自信的框架,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主体自信各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且这种相互联系和影响促进了核心主体自信的动态发展。尤其是学生自信作为核心主体自信的核心,其自信程度高低决定了专业自信的整体发展。如果学生对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具有积极的认识,则会认可专业的学习价值,这样不仅会在教学过程中加深专业认识,同时还会给予教学者积极的信号,影响教学者自信,而且,学生时代这种较高的专业认识和专业自信会延续到其专业从事过程中,从而对专业从业人员自信产生影响,同样,教学者和专业从业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自信又会对学生自信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从而表现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主体自信的动态提升。见图2。
图2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自信框架图
同时,专业相关的社会环境与核心主体自信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且当专业相关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因素占据主导地位时,促进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自信提升,相反则会阻碍其提升。如果居民的健康理念以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为主,则会增大对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产品的需求,促进健康服务与管理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和人才需求,从而提升专业核心主体自信;如果核心主体专业自信程度高,则有利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健康服务与管理理念的普及。
基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自信理论框架,我们知道,学生自信作为专业核心主体自信的核心,对专业自信的整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与专业自信的相关主体及环境之间密不可分。就此,我们选择某医科大学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自信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当中,71.8 %的同学缺乏专业自信,仅有28.2 %的同学拥有专业自信。从各年级来看,三年级中不自信的同学比例最高,达84 %;四年级中专业自信的同学比例最高,达37.4 %。见表1。
表1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自信现状
对此,依据相关资料及调查结果可知学生缺乏专业自信的原因如下:(1)就自身而言,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发展的前景较差、对专业不感兴趣,导致其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其中,三年级学生面临考研选择,而目前国内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院校层次较低[6]且设有健康管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院校又相对较少,由此很多同学对本专业未来发展持消极态度,所以三年级中不自信同学占比最高;四学生在专业实习期间,接受培训,对专业领域未来发展有一定了解,所以四年中专业自信度同学占比最高。上述因素导致了各年级之间专业自信分布的差异,当然这种差异也可能是各年级调查人数的差异所导致的。(2)就专业教学而言,主要是由于课程体系不完善[7]、缺乏实践教学等原因,学生无法接触到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得不到正向积极的反馈,导致其对专业学习的迷茫;(3)就从业而言,由于社会岗位的需求不够精细化,使得目前从事健康管理相关岗位的人员仍主要来自医药相关专业背景,而真正接受过健康管理教育的人才在竞争中不占优势,[8]其次是主观认为就业前景较差,导致其认为专业学习没有实际价值,而造成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抵触;(4)就专业相关的环境而言,主要是社会认知度低且政府、学校等相关方面缺乏重视,导致了学生对于专业较消极的认识。见表2。
表2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自信影响因素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自信理论框架充分结合了专业自信理论框架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点,能够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自信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与依据,为提升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自信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但是由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属于新兴专业,某些方面在未来的发展尚存在不确定性,随着今后专业发展的稳定和对专业认识的逐步深入,框架内容也会随之更新完善。
依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自信理论框架,要提升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自信,不能仅仅注重核心主体自信当中的学生自信、教学者自信或专业从业人员自信中的某一个部分,而应该统筹全局,以学生自信为基础,逐步提升教学者自信和专业从业人员自信,通过提升每一个部分的自信,使其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从而整体提升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自信。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专业相关的社会环境条件,只有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条件,才能提升核心主体自信当中每一个部分的专业自信,进而为提升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自信提供保障。依据框架内容和调查结果,就提升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自信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入与健康管理企业的交流合作。首先,相关专业课程可由企业员工与在校专业老师共同参与完成,这样一方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鲜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加强专业老师与实际工作人员的交流合作,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其次,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上岗实习,提升专业实践技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多接触专业领域,以使其了解自身未来发展的努力方向,同时,也让校方充分了解专业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而为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现实的参考依据。
各方共同努力,营造积极的专业相关社会环境条件。首先,政府部分应加强健康管理的理念宣传和政策引导,以提高健康管理理念的受众,促进健康管理市场需求。其次,教育部门应积极鼓励更多高校开设健康管理类专业,并对专业建设给予更多资源支持,在专业招生的过程中提供合理的政策优惠,以激励更多学生投入专业学习,为今后健康管理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最后,高校应为专业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提供更优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