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2019-04-24 00:36殷有莉
求知导刊 2019年51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摘 要: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预先设定好的教学目标和活动任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知、领会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发散思维,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51-0074-02

引 言

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不仅能够改变学生原本的学习状态,也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上,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开展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自主探究能力。

一、结合教学内容,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的空间

为了保证小学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一同来探究数学知识[1]。这样能让学生在亲自实践操作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形象,更易于理解、掌握,同時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认识图形(一)”一课时,首先,教师可让学生分成五个学习小组,每组的桌子上摆放着不同形状的积木以及各种形状的包装盒,请学生在这些形状各异的实物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然后,让学生随机回答自己想到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形状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们,你们在平时都交到了什么样子的动画朋友啊?自己尝试着动手画一画。”出乎意料,问题会得到学生积极的回应,课堂的氛围瞬间活跃起来。最终,教师把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和总结:“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那接下来我就带大家把它们分分类,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所说的卡通形象都与哪类形状有关。”当学生了解之后,直呼:“原来我们接触到过这么丰富的物体形状啊”,教学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对本堂课纷纷表示印象极深,同时这也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能够简化知识难度,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无限乐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

二、开展校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不是所有教学知识都能在课堂上完成,所以教师要充分借助校园作为实践活动课开展的场地,将数学实践操作融入更大的场地和空间中,给学生更多发挥创造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探究,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确定位置”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排成四行五列的队形,并告诉学生竖排叫作列,从左往右依次为第一列、第二列……把横排叫作行,从前往后依次为第一行、第二行……然后,教师说出位置,对站在该位置上的学生提出行动要求,这部分学生要按照要求做动作,其余学生进行判断。如请第三行的同学跺跺脚,请第五列的同学拍拍手,请第二行的同学蹲一蹲。最后,教师说出一位学生的名字,并让其他学生说这位学生在什么位置上,全班汇报交流,并用数对的形式表示这位学生的位置。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位置的概念,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升其抽象思维能力。又如,“追及问题”是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头疼的一个数学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找几个小伙伴,将问题自己实际演练一遍,一名学生计时,两名学生相向而行,注意保持速度不变,学生通过反复实践,能理清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开展校园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确立方向感,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丰富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使其学会积极探究思考。而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也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和掌握数学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为学生布置实践活动任务,请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与自己的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并将所买到的物品单价、重量、个数进行记录,并自己算出所购买物品的费用;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家庭每月的用水量进行记录,了解每吨水的单价,计算出家庭用水的支出。真实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将小数乘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树立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放任学生,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做出不一样的实践操作,用不同的方法策略来解决同一问题,这样的自由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也能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感知数学课堂的无限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透过合作探究,推动问题的解答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课教学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是学科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师要多发挥例题教学的作用与效果,通过对各种典型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实用的方法,并且在解题中让学生领会到一些思维方式与探究路径,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如果碰到一些有一定难度或者是开放程度较高的问题,教师不妨组织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先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相应的思维上的引导提示,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考方向在小组内共同分析问题,寻求解答方案。这样的学习过程会让大家将问题层层进行剖析,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弄清楚问题所要考查的实质,并且逐渐形成合适的解题方法与思路,当最终正确解答问题会带给学生非常大的成就感与喜悦。

比如,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这个问题就比较适合于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已经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根据这个知识点,小组内可以展开讨论,分析这道题目中的第三条边长可能是多少厘米。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那些提出来是1厘米、2厘米的学生立刻被组员否定掉,因为从已学知识中大家不仅知道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也知道任意一边的长都不能小于两边之差。经过一番讨论后,很多学习小组都得出了最后结论,并且大家还相应归纳总结出了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上的规律,这个学习过程带给学生的收获非常丰富。

结 语

总而言之,数学实践活动课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预先设定好的教学目标和活动任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应开展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郭健.运用动手操作活动  激活小学数学课堂[J].名师在线,2019(13):20-21.

作者简介:殷有莉(1970.10—),女,江苏阜宁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