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伟,梅阳阳,林丽娜
(1.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1;2.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糖尿病是一组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急剧上升。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已达11.6%[1]。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致残率高,其主要是由于周围血管和末梢神经病变引起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2],重则导致截肢。据不完全统计,糖尿病患者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20倍;我国糖尿病足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是糖尿病患者的4倍[3]。延续护理(Continue care)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设计用以确保患者在同一或不同的健康照顾场所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与延续性的照护[4]。它作为医院护理的延伸和拓展,具有经济、方便、快捷和实用的特点,特别是对慢性患者,不仅能节约医疗费用,解决家属的后顾之忧,还能监督、指导患者出院后的各种遵医行为。有研究表示,自我管理行为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预测因子,提高出院后糖尿病足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控制血糖进而延缓疾病进程,降低截肢率[5]。因此,通过延续性护理干预糖尿病足患者,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对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减轻家庭负担,改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拟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为延续护理的开展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福建省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整形外科和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6],并因糖尿病引起足部和(或)下肢神经和(或)周围血管病变;②无认知和沟通障碍;③下肢动静脉彩超未见动静脉完全闭塞的患者;④自愿参加本次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居住在福州五区八县者;⑥网络信息通畅,电话便于固定联系。本研究已通过医院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研究中对照组由于更换手机号码失去联络失访6例。最终纳入并进行数据分析的患者共54例,对照组24例,干预组30例。54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19例;年龄41~83(60.06±10.43)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 38例,高中及以上者16例;已婚者50例,离异者3例,独居者1例;病程>5年者38例;Wanger分级:0级17例,1级25例,2级5例,3级2例,4级3例,5级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自我管理能力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基本情况及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x±s)
1.2 研究方法 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及健康状况。对照组出院时仅提供就诊或出院时的常规指导;干预组由延续护理专科小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措施,至少进行延续护理追踪1年。
1.2.1 成立延续护理干预专科小组 小组成员有8名,其中糖尿病专科医生2名,糖尿病专科护士2名,整形医师2名,整形科护士2名,负责患者的日常管理和护理工作。
1.2.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出院时均详细评估其基本健康状况、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相关指标,详细记录。对照组分别于出院后6个月、1年随访1次。干预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有针对性或问答式的健康指导方式;首次随访于出院后3天内,观察患者医嘱执行情况;以后每个月1次,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术后足部皮瓣恢复情况和足部功能康复等,根据患者的依从性给予针对性指导。若患者病情不稳定,则增加随访次数,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患者也可随时进行电话咨询或返院咨询。及时评估患者情况,调整和改善干预方案。要求患者每月到院进行相关指标检查如FPG和HbA1c,以判断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同时,举行每月1次糖尿病足患者病友会,进行健康知识宣讲,组织患者互通防病治病经验,激发患者治疗康复的信心。
1.3 效果观察
1.3.1 自我管理能力评价 干预1年后,采用高娜等[7]“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定两组自我管理能力,在最后一次随访后填表收回。该量表由3个维度16个条目组成。包括血糖控制水平管理、足部护理及日常生活管理、病情监测管理。采用Likert 4级评分,分值 1~4分,总分 16~64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1.3.2 综合评分 根据英国筛查测试评分系统[8]进行评分,即6项症状评分加7项体检综合评分。症状评分包括:①出现症状:有无烧灼感、麻木感、刺痛感、疲劳感、痉挛或疼痛感;②出现上述症状的部位;③出现以上症状的时间;④以上症状缓解的方法。以上均以0~2分级评分,症状:未出现上述症状计0分;疲劳、疼痛或抽筋,计1分;灼伤、麻木或刺痛,计2分。出现时间:仅在日间或不明上述症状发生的时间计0分;白天和晚间都出现计1分;仅在夜间出现计2分。缓解方法:通过不停走动而缓解计0分;通过站立而缓解计1分;通过站着、躺着而缓解计2分。评分越高,说明末梢神经病变越严重。体检评分包括:压力觉、位置觉、温度觉、振动觉、针刺觉、踝反射及足背动脉搏动7项测试。以上测试分别给予0~2分对应的分值,分值越高说明周围神经损伤越严重。
1.3.3 指标检测 所有患者于干预1年后检测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判断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检查数据分布的正态性,若符合正态检验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秩和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1年后,干预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也低于同组出院水平(P<0.01);而对照组1年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明显高于出院时水平(P<0.05 或 P<0.01)。见表 2。
2.2 1年后两组症状评分和体检评分比较 1年后干预组症状评分和体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3。
2.3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1年后干预组的血糖控制水平管理、足部护理和日常生活管理及病情监测管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x±s)
表3 1年后两组症状评分和体检评分比较 (分,x±s)
表4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分,x±s)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患者住院期间仅限于在院治疗和护理,出院则意味着医患关系的结束,护理的中断[9]。患者在出院后1周会出现各种问题,其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其往往只能通过再次入院复诊才能得到相关的信息,这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10]。慢性疾病患者若出院后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护,可加重病情,增加再入院的风险。
结果显示,延续护理干预1年后,干预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也低于同组出院时水平(P<0.01);干预组症状评分和体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的血糖控制水平管理,足部护理和日常生活管理及病情监测管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延续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控制血糖的意识和自我管理水平。然而,对照组中1年后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却明显高于同组内出院时水平,这与李会娟等[11]的研究结果相似。干预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管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因此,应加强出院后延续护理干预,有利于控制患者出院后血糖水平。血糖稳定控制在理想水平是一切治疗的基础,血糖水平稳定有利于控制感染,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促进局部创面愈合[12]。
自我管理是患者在面对慢性疾病发展过程中,在医护人员的支持下,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健康教育课程,促进自己学会相关知识和技能,主要依靠自己解决疾病带来的问题[13-14]。研究显示,85%糖尿病足患者免于截肢,主要由于良好的足部自我管理、血糖控制等[15]。但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较差,并且对足部护理也存在误区[16]。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延续护理干预1年后,干预组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这可能得益于患者对本病的认识、改善日常生活、坚持监测病情、出院后积极合理配合有关。同时,1年后两组症状评分和体检评分比较说明,干预组糖尿病足患者的末梢神经病变低于对照组。通过延续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对自己足部护理得以重视。因此,坚持合理的足部护理,稳定控制血糖,才有利于改善周围血管和神经,防止足部恶化,降低再入院的风险,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延续护理干预可提高糖尿病足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防止病情恶化,从而减轻家庭负担,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