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接触性溶栓与系统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对比

2019-04-24 02:06尚中忍吴兴建张思源朱荣家焦健宇
系统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周径肝素溶栓

尚中忍,吴兴建,张思源,朱荣家,焦健宇

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云南文山 663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下肢活 动障碍、软组织张力升高、疼痛以及肿胀等,部分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严重危及生命,且部分患者后期出现血栓后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为了使患者静脉血流得到恢复,防止发生血栓脱落现象,使静脉瓣功能得到维持,加快患者病情改善,必须为其提供高效安全的治疗方式[1]。该次研究旨在探讨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8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以及系统性溶栓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82例该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病情经临床表现以及超声检查确诊,排除孤立性远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下腔静脉受累患者或者双侧下肢受累患者[2]。所选抽取对象依照其治疗方式的差异进行分组,对比组(n=39):女性 17 例,男性 22 例,37~86周岁,平均(54.6±7.3)岁,探讨组(n=43):女性 19 例,男性 24 例,34~88 周岁,平均(56.5±7.1)岁,2 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征得患者与其家属同意。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抗凝治疗,每次皮下注射5 000 U低分子肝素(国药准字:H20060190),每日注射2次,治疗5 d后加用3 mg华法林钠片 (国药准字:H31020993),1次/d,依照患者实际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对华法林钠片用量进行调整,若INR为2.0~3.0则暂停应用低分子低分子肝素,患者每日服用3~6 mg华法林钠片,1次/d,持续服用时间不得短于6个月[3-4]。且首先置入腔静脉滤器保护,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溶栓治疗期间脱落导致肺栓塞,对比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配合应用系统性溶栓治疗,根据患者选择尿激酶总量60~120万U,平均分做3~4 h 1次,每次30 min经足背静脉泵入尿激酶(国药准字:H44020646),皮下注射5 000 U低分子肝素,2次/d直至患者血栓完全溶解[5]。探讨组患者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取患者仰卧位,局部麻醉后对健侧骨静脉进行穿刺并将导管鞘置入其中,然后进行下腔深静脉造影,若下腔静脉未形成血栓且通畅性良好则将先健腔滤器放置于肾静脉开口下方下腔静脉中,通过导丝引导在患者患侧髂骨静脉内置入导管。依据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所见血栓范围以及血栓部位明确具体的溶栓导管置入长度,置入导管时应用5 000 U普通肝素钙(国药准字:H20010300),维持剂量为15 U/(kg·h),根据凝血酶原时间对普通肝素钙用量进行调整[6]。置入导管后自血栓近心端部位进行溶栓治疗,确保溶栓导管侧孔以及导管段均处于血栓内,连接输液泵以及溶栓导管,每小时尿激酶泵入量为4万U,对血栓情况进行监测,确保导管处静脉再通后将其他血栓部位置入其中,确保血栓完全溶解。移除导管2 h后行低分子肝素钙常规剂量皮下注射[7]。

1.3 项目评价

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临床体征、症状改善情况、双下肢周径差等项目。

1.4 疗效评估

痊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体征以及症状完全消失,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患者双下肢周径差<1 cm,髂-股静脉未见血栓现象;好转:经治疗后患者临床体征以及症状较治疗前减轻,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减少患者双下肢周径差>2 cm,髂-股静脉可见少量血流现象;无效:患者临床体征以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超声检查提示患者髂-股静脉未再通[8]。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进行数据资料分析软件为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疗效

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病情均有好转,2组患者治疗后病情总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探讨组患者病情痊愈率明显高于对比组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疗效[n(%)]

2.2 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小腿周径差、双侧大腿周径差

2组患者治疗前双侧小腿周径差以及双侧大腿周径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探讨组患者各观察项目值均小于对比组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小腿周径差、双侧大腿周径差[(±s),cm]

表2 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小腿周径差、双侧大腿周径差[(±s),cm]

组别探讨组(n=43)对比组(n=39)t值P值双侧小腿周径差治疗前 治疗后双侧大腿周径差治疗前 治疗后5.0±0.9 5.0±0.7 0.782 9 0.061 5 1.0±0.4 2.1±0.5 15.920 5 0.028 1 7.2±0.8 7.1±0.7 1.930 2 0.072 9 1.1±0.3 2.3±0.4 23.295 0 0.042 4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临床多发性疾病,常见临床表现包括浅静脉怒张、下肢疼痛、肿胀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治疗目标在于使阻塞管腔再通,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并采取有效的静脉瓣功能保护措施,使血栓脱落率得到降低[9]。

抗凝治疗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基础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可使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得到改善,能够使血栓形成率得到抑制,药物治疗方式无法取得溶栓效果。系统性溶栓治疗溶栓药物仅能够对血栓表面产生溶解作用,无法渗入血栓内,治疗效果不佳。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能够通过溶栓导管与血栓直接进行接触,持续泵入尿激酶可使局部血药浓度得到有效维持,有助于快速取得血栓溶解效果,加快静脉血流恢复速度,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可产生积极作用。

该次研究中,经过治疗后2组患者病情均有好转,2组患者治疗后病情总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探讨组患者病情痊愈率为55.81%,对比组患者病情治愈率为38.4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双侧小腿周径差以及双侧大腿周径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探讨组患者双侧小腿周径差为(1.0±0.4)cm,双侧大腿周径差为 (1.1±0.3)cm, 对比组患者分别为 (2.1±0.5)cm、(2.3±0.4)cm,探讨组各观察项目值均低于对比组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建伟等[10]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系统性溶栓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双侧大腿周径差为(7.20±1.51)cm,治疗后为(2.46±0.49)cm,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的患者治疗前为(7.13±1.45)cm,治疗后为(1.17±0.32)cm,与该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效果明显更加理想,有助于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加快静脉再通速度。

猜你喜欢
周径肝素溶栓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冰硝散外敷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的应用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