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循环原理的自然灾害复习策略

2019-04-24 06:38广东何凯平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水循环防灾减灾

广东 何凯平

一、培养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

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是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国民素养的重要途径。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对学生而言,应是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品格。从地理课标当中我们可以知道,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凝练成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地协调观念,二是综合思维,三是区域认知,四是地理实践力。那么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从哪来?它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当中培养而来。那么显然对于学生而言,地理课堂就成为了其形成和发展的主阵地。先形成认识,再指导实践。

目前很多的高三复习课中,课堂教学与新课改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很多都在以专题复习的形式展开,但是却总是遗漏了从基本规律原理出发,导致学生答题时知识结构不扎实,容易出现答题语句前后矛盾或者前后不相关的情况。

因此,本文试着提出一种复习思想,基于地理基本的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把一些相关知识点的复习渗透到这些原理和规律当中,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弄清现象发生的前后联系,找准因果关系,提高分析能力。从而也有利于学生在答题时更好地组织语言。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我国设立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设立“防灾减灾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防灾意识是一种自觉的科学意识,是经过一系列细致复杂的教育过程组建起来的意识形态。我们只有扎实推进防灾教育,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才能在面临灾害时得到有效的保护,使人员伤亡降到最低。正如前文而言,只有形成认识,才能指导实践。

三、教学设计——“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在水循环原理复习当中渗透自然灾害”

超级学习大师东尼布赞曾说:“若想要记住一件事情,必须找出已知或既定事项之间的关联性。”运用关联,就是发挥联想思维力,任何一切,你可以联想出的关系都可以。零散的知识是最难记忆的,如果将零散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利用简单并且熟悉的原理,那对于想要记忆的材料,就容易多了。

在自然界的循环原理中,包括有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四大循环也为地理学习提供了一定的规律基础。本文将利用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基本原理,在该内容的复习过程中渗透自然灾害内容的学习,以培养学生防灾减灾意识,从而也为其他专题知识复习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进行相互转化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水循环的基本原理简单清晰,容易记忆,并且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以此来作为记忆的关联集中点,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那么怎样嵌入自然灾害知识的复习呢,这就需要在各个环节上下功夫,丰富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弄清每一个环节所涉及的内容,有所关联的地理知识点有哪些,涉及的自然灾害会有哪些。尤其关注在这些环节当中的异常环节,自然灾害往往就是由这些异常而引发的。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区域,整理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及特点。

(二)实施过程——“鸳鸯绣出从教看,更把金针度与人”

首先尽可能地让学生联想出在水循环中可能涉及的知识点,例如降水的时空分布,从而联想出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环节或者过程。一开始学生有点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操作。这时候教师可以简单地做如下提示:比如在海陆间循环的这一过程当中,水汽输送,可以联想到我国的夏季风,再根据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可知,我国降水时空分布变率较大,顺势可以引出我国某些地区旱涝灾害多发的时间和地点。接着再利用水循环的环节图示,解析比如说我国某城市内涝的成因,如图4所示:

进而对城市内涝提出解决办法,关键在针对引发城市内涝所涉及的水循环的环节中人类可干预和改造的环节来提措施,比如说降水、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明白其发生原理,再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同时可以结合当前热点海绵城市来理解,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文可知,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通过示例,学生可以逐渐地找到突破口,从水汽输送到大气环流,到台风、滑坡、泥石流、厄尔尼诺等等,一个个相关的自然灾害嵌入到水循环的环节当中,集众人之力,丰富和深化了水循环的环节,如图6所示:

其次,需要关注这些水循环环节当中异常的部分,这就回归到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当中去考虑。如图7影响蒸发的因素和图8影响下渗的因素所示:

整合之后,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图示某些自然灾害的自然成因,从而指导实际。

1.部分环节异常

(1)结合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华北春旱的自然原因,而异常环节就在于降水偏少,蒸发比较旺盛,如图9所示:

(2)结合水循环的原理,分析某山区形成泥石流的自然原因,异常环节就在于突降暴雨,加之地表植被稀疏或者下渗减少,如图10所示:

图10

2.循环异常

比如,海上内循环存在异常,正常年份太平洋水温西高东低,当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则形成厄尔尼诺,由此引发太平洋东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太平洋西岸地区干旱灾害多发;再如,陆上内循环存在异常,某地区的蒸发蒸腾量减少,说明当地的植被和湿地遭受到一定的破坏,则该地有可能发生旱灾,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现象明显,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灾害。

3.指导相关措施的制定

发现异常环节之后,在人类能够干预的环节当中,制定相对应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这些灾害所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及时建立预警机制,做到防灾减灾。

(三)模型—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掌握不同的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构建高三知识点的复习模型,以自然灾害为例:

猜你喜欢
水循环防灾减灾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桥梁工程防灾减灾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水循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