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李兴科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了高中地理应当培养学生的四大地理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在交通运输专题复习过程中,笔者认为会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还会注重考查唯物主义发展观,即从发展的观点来说明交通运输发展变化。因此在交通运输专题复习中应当树立学生“三观”,即“综合思维观”“区域认知观”和“唯物主义发展观”。
综合思维观就是强调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注重综合思维的培养。2017年版高中课程标准对于综合思维的培养明确指出,考生能够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也就是“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分析影响地理环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在交通运输专题复习过程中,学生要知道地理环境因素对交通运输的点、线、面的布局影响较大,特别是社会经济因素中的经济因素。如影响交通运输线分布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它们对交通运输选线影响较大。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它们主要说明修建交通运输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如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促进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等。另外科学技术是修建交通运输线的保障。当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能克服自然障碍,才会修建交通运输线。如我国修建青藏铁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准备,到1984年西宁到格尔木段才通车,而格尔木到拉萨段是在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运营。也就是说从准备修建到全线通车用了60多年的时间。由此可见,青藏铁路的修建除了经济、政治原因,还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克服青藏高原的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
分析近几年考查交通运输布局的试题,可知考查交通的影响因素更多一些,对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更多一些。例如在2017年的全国卷中考查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的建设就涉及综合思维考查。
【例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7)(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令海峡(图1)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图1
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
【参考答案】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解读试题】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可从地质条件、大桥跨度、运输费用和施工条件等方面回答。
自然因素角度主要考虑地质、气候、水文方面,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运输、成本和桥梁特点分析。结合区域位置,分析出白令海峡位于环太平洋地震附近,大桥修建要考虑防震,这将提高建筑成本。北极圈穿越白令海峡,纬度高,气候寒冷,大风等恶劣天气多,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同时这个地区容易出现海冰,因此对于桥梁高度有要求,同时能够抗击海冰的撞击,因此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工艺角度)。由于白令海峡附近人口数量少,交通运输线路少,距离原料提供地远,因此运输建设桥梁的材料距离长,配套设施少,运输费用高。白令海峡东西两侧距离长,大桥长度长,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加上气候极端,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成本高。
【小结】分析交通运输影响因素时注重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还需要结合区域地理特征,选择相关因素进行阐述说明。不能照搬所有因素进行逐一分析说明,突出重点影响因素即可。
区域认知观就是强调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熟悉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重点区域,清楚其主要特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载体是区域,地理原理的考查一般也是通过具体的区域来实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明确指出,考生能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其培养方法是“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可以分成大尺度和小尺度。小尺度考查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偏好。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范围太大,考生不可能一一熟悉所有的区域,在复习时应当注重大尺度复习,抓住总体特征,注重差异分析。
由于交通运输的点、线、面都是落实在具体的区域中,所以对于区域认知程度,决定解答问题的准确度。例如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9题通过高速公路限速特点来考查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地形特征。
【例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9题)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第9题。
图2
9.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 )
A.车流量大
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气多
D.两侧村庄多
【答案】B
【解读试题】本题一是考查影响高速公路速度因素,二是考查不同区域的地形特征。材料中提到贵州和重庆,可以判断高速公路连接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重庆到贵州沿途地势起伏较大,坡度相对较陡,弯道较多,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高速公路必须进行限速,因此出现了乙和丁路段平均限速较低的情况。该高速公路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车流量较小;两路段雾霾天气不严重;高速公路一般较少经过小的居民点。故B选项正确。
【小结】区域地理特征对于交通线影响是明显的。如例题中的高速公路不同路段由于地形变化而出现限速现象。如果考生不熟悉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区域特点,就可能误选。考生要树立区域认知观,明确不同区域的特征,判断区域特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唯物主义发展观就是强调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运用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认识交通运输会随着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出现兴衰,变迁等现象。
唯物主义发展观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问题。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把握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了解过去,立足现在,预测未来。例如我国扬州因运河而繁荣;后因铁路公路兴起,运河运输能力下降,扬州衰落了;到现在,长江航运加上铁路经过扬州,又逐渐恢复其繁荣。所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会出现交通运输的变化,并且对聚落和商业网点产生影响。
下面以上海市港口的变化为例来说明运用唯物主义发展观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特点。
【例3】(2017年江苏卷·17,18题)图3为“上海港口迁移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图3
17.港口区位迁移形成的拓建模式是
( )
A.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干流港
B.深海港→门户港→干流港→支流港
C.干流港→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
D.支流港→干流港→门户港→深海港
18.洋山港建设对上海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
( )
A.促进城市内部功能的变迁
B.加速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
C.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D.推动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答案】17.D 18.C
【解读试题】第17题,港口随着生产力水平发展可能会出现不断变迁。从图上可以直观看出,1843年以前的上海港(标号1)位于黄浦江的支流苏州河上,属于支流港;1843年以后及1949年以后(标号2和3)的拓建都位于黄浦江上,属于干流港;1984年以后和1997年以后的(标号4和5)拓建都位于长江口,属于门户港;2005年以后的(标号6)拓建位于东海,建立洋山港,属于深海港。这就说明随着生产力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港口的运输能力需要加强,选择布局港口的地点需要不断调整,也就是从唯物主义发展观来认识港口地点不断变化。故D选项正确。
第1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洋山港为深海港,属于离岸港口,运输能力有所提升,可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洋山港建设能够加速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但这不是洋山港建设对上海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港口的建设对城市内部功能变迁影响不大;港口建设并不能推动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故C选项正确。
【小结】港口地点变化是交通运输中最明显体现历史发展过程。在南方不少沿河的码头都随着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能力的变化而出现衰落或兴起,特别是公路和铁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传统小码头衰落。如我国南方不少河流的小码头发展形成沿河古镇,现在被人们开发成旅游资源。因此一个事物兴起衰落应当运用唯物主义发展观正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