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理选考考查新方向
——从“要素综合”到“时空综合”

2019-04-24 07:18:26浙江汪宇飞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答题时空审题

浙江 汪宇飞

纵观浙江7次选考真题卷,尤其是2018年11月选考真题卷,其考查的方向发生了明显转变,在“综合思维”这一素养考查方式由要素综合逐渐成为时空综合。作为一线地理教师,也需要关注这个趋势,做到精选例题、提高课堂设问质量、严格评分标准,以此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浙江2018年11月选考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尽管英语风波闹得满城风雨,抢占各大媒体版面头条,但作为一线地理教师,我们仍然需要静下心来研究地理选考试题的命题立意,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本次试卷非选择题部分的最大特色就是“变化性”,这一类的试题分值约占13分。笔者在拿到学生的学情诊断报告后,并结合网传评分细则,越发感觉高考阅卷的“高标准、严要求”近乎严苛。毫不夸张地说,这类试题的答题质量成了这次试卷能否赋到高分的“分水岭”。笔者将这类试题进行了简单罗列,见表1。

表1 2018年11月浙江地理选考体现 “变化性”类试题汇总表

续表

从表1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第27(4)题和第29(3)题设问中出现“变化”字眼,因此笔者将这两个题目归类为“直接式”;第26(4)题和第28(4)题虽未出现“变化”字眼,但隐含对比意味,故归类为“间接式”。

2.这类试题的答案必须体现变化性的字眼,例如“提高”“减轻”“改善”“促进”“更好地”“更有利于”“加剧”等等,从网传评分标准来看,没有体现变化性的字眼则不得分。

从平时教学来看,我们可以将这类试题表述为体现“变化性”的试题,这样的口头表述方法显然难以被大众认可并接受。追本溯源,这类试题反映的是某一地理事物(农业、交通运输、湿地、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发展变化,把地理事物赋予了“时间属性”,体现了“时空综合”思维。

一、“地理答题模板失灵”之困惑

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老师经常会帮助学生概括出一些“地理答题模板”,而从近几次选考阅卷标准来看,当前选考加试题单纯靠记背模板已经不奏效了。究其原因,近几次地理选考的考查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高考地理选考试题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对地理实践力(2018年4月四块岩石判别、2018年11月黄河峡谷地质地貌野外考察)的考查已经深入人心,而对“综合思维”也由“要素综合”到“时空综合”,着实让人耳目一新。

1.要素综合

“综合思维”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这种划分借鉴了地理学研究成果。要素综合指思考一个地理事象整体的要素联系,如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将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自然环境的五大要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的相互作用。这是一种宏观自然系统的要素综合。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人类生产活动也有其各自的要素综合,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联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与生产活动也可视为一个整体,各种“因素”则为其中的“要素”。由此可见,传统高考地理教学过程中所整理的“答题模板”多为“要素综合”,能够解决要素综合类的试题。

在2016年4月(甲区域农业生产由粗放的放牧业向蔬菜、水果、乳酪为主体的方向转变,说明其农业区位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2016年10月(指出鲁尔区治理后区位因素的主要变化)、2017年4月(与游牧相比,阐述定居后牧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等几次选考试题中其实已经逐渐在渗透“时空综合”思维。

2.时空综合

“时空综合”强调地理事物的时间属性,(如果把时间和空间也看作要素)也可视为要素综合的特例。因为地理事象本身空间属性突出,所以“时空综合”强调的是在空间属性上增加时间属性,动态思考地理事象的现状、形成和发展。时空中较基础的表现,是能够直接理解地理事象的变化过程,如学生能够接受并理解时间对地球表面的“刻画”。较高水平的思维是能够联系地理事物的过去,思考它的现在和未来,相信“地理事象是随时间变化的”,对接触到变化不感到困惑。在面对具体地理问题时也会有不同角度的看法。

综上所述,高考设问考查方式的变化,让传统的地理模板失灵,这需要一线地理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来适应这一种变化。

二、教学策略探究

考情的变化推动着师生不断加强研究,笔者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做了如下思考:

1.学生层面:由“基础审题”到“进阶审题”

高中学生从高一到高二,刚开始接触地理综合题时,一般老师都会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审题的基础要求是抓住“行为动词”“限定词”“影响”“条件”等一些关键词。很显然,仅仅关注这些已经不足以应对高考设问,学生在做好基础审题的情况下,还要进一步思考,该设问是否隐含对比意味,体现时空综合思维。当然,在组织答案时,还需要注意用词的“精准”。故笔者在要求学生回答综合题时按照三步走:

第一步:审题。A.基础审题 B.思考是否隐含对比

第二步:材料图文信息查找。材料信息1、材料信息2、材料信息3……

第三步:组织答案。(要求:简洁明了、运用地理术语、与材料挂钩、分值分布、用词精准等)

2.教师层面:由“通用”到“精准”

为了提高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备课、上课、作业批阅等各个环节进行改进。

第一步:在备课环节需要精选例题,剔除可要可不要的例题,指向要“精准”。除去高考真题外,为了提升学生“时空综合”的思维能力,笔者在一份联考试卷中找了一道较为典型的例题:

【典型例题】(浙江省金华十校2018年9月高三模拟考试·27)(节选)有人提出青藏高原可以成为未来的商品农业基地,说出其主要依据。

【参考答案】(4)农作物品质高,市场需求量大;科技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地广人稀,本地农产品生产量大于消费量。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多数同学的答成了青藏高原发展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这也充分反映出当前高中生对这类试题的研究不足、思维能力不足等缺陷。

第二步:在上课环节要提高问题的质量,尽量贴近高考命题方向。例如,在《农业区位》这节内容的教学时,我们在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时,也需要追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区位发生了哪些变化。再比如,在《中亚》这节内容教学时,我们可以探究咸海面积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步:在批改作业、阅卷过程中要严格规范。高考在阅卷时非常严苛的,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和联考阅卷评分细则制定上要多讨论、多交流,用高标准来批改作业和试卷。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平时作业和联考中就慢慢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例如,在体现“变化性”的试题中就要务必出现“提高”“加剧”等字眼。

三、四月选考展望

2019年4月选考迫在眉睫,备考也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本次选考有着一层特殊的含义,是浙江新高考地理学选考合卷的最后一次考试。从2020届开始,学考与选考分离,试卷难度必然有所调整,甚至试卷结构也可能出现大变动。笔者预计,为了实现新高考的平稳过渡,4月选考卷与前7次选考相比在整体结构上不会出现变动,而在试题命题立意上突出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这一考查方向也是毫无疑问的。笔者在整理浙江卷新老高考的过程中,总结出浙江卷加试题有热点知识“重复考”的习惯,不排除对某一类问题的再次高考,详见表2:

表2 浙江卷加试题中热点知识“重复考”汇总表

续表

从上述表格来看,浙江新高考在加试题中对某一知识重复考查的可能性很大。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1.追求知识点的覆盖性

学考的内容来自于三本必修书,学考部分难以避免的对重点章节、重点知识的重复考查。

2.强调命题导向

从近两次选考真题来看,选择题最后5题中连续出现对“地理实践力”和“天体观测”相关知识的考查。关于产业活动区位条件的变化本质上也是对“时空综合”的考查,把产业活动融入了“时间属性”,带着发展的眼光看待产业活动区位的动态变化。

由此可见,笔者认为4月选考将继续突出对核心素养的考查,选择题最后几题中仍然会出现以野外地理考察为背景的来考查“地理实践力”素养,而加试题中不排除继续对“时空综合”这一素养的考查,备考的考生不能掉以轻心。

四、结束语

猜你喜欢
答题时空审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跨越时空的相遇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镜中的时空穿梭
“三招”学会审题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七分审题三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