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任明冈
农业地理知识作为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学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三大模块之中。在历年高考中与其相关的试题占有较高的分值比重。本文以2015年至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农业类地理综合题为例,探讨农业知识在高考中的考查特点和规律,以此为借鉴,使农业地理知识在教学复习中更好地贴近高考,以适应新高考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考点分布
考点与课标年份问题设置考查角度情境创设图表系统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水产养殖业的区位因素及影响文字信息和标注经纬网的区域地理事物或要素分布图美国大盐湖分布图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3 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广西横县茉莉花种植条件及经验启示(或发展建议)文字信息和标注经纬度的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示意图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兴建剑麻农场的区位条件及影响文字信息和标注经纬网的地理事物或要素分布图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和等高线分布以及其他地理要素分布图
2.试题特点
(1)试题情境材料的选取和呈现方式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因此试题情境材料的选取不是局限于课本上给出的大尺度典型的农业区域或农业地域类型,而是以生活实际中特定区域特殊的真实农业类型入手,考查学生对农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以文字材料和标注有经纬网的区域地图相结合,图文精炼,材料和图表蕴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学生需要阅读材料分析图表,获取和解读出对答题有价值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才能答题,对能力的考查要求较高。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以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这个特定区域兴建剑麻农场这个特殊真实的农业生产活动为背景,结合标注有经纬网的坦桑尼亚基洛萨位置和等高线以及其他地理要素的分布图,考查剑麻农场的区位条件及影响。
(2)试题知识点的选取
课标和考试大纲对农业知识的界定主要是农业区位、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但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I对农业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农业区位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次数较少。试题在突出对农业生产主干知识和基本原理规律考查的同时又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考查的知识点综合性很强,范围也更广,凸显课程标准中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和地理思维建构,体现人地关系。
(3)试题设问的角度和形式体现能力的考查
试题设问中涉及对成因分析、区位条件分析、措施的采取等方面知识的考查。地理成因是地理教学与考试经常探讨的问题,对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要求较强,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理规律以及地理基础知识分析一些地理现象,注重推理能力的考查。区位理论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理论,区位条件分析必不可少。措施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试题图文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所学知识分析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学科素养的一种体现。
行为动词作为试题题干的重要组成,对考生的行为起到指示和限定作用,学生对试题的解答能力的考查都简明扼要地涵盖在其中,不同行为动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不一样。课标对学生的认知要求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识记”,包含的行为动词有知道、描述、说出、简述、了解、举例等;第二层次为“理解”,包含的行为动词有说明、阐述、概括、归纳、比较、理解、解释、领悟、认识、概述、计算等;第三层次为“应用”,包含的行为动词有分析、评价、探讨、讨论等。对近年试题的分析可看出试题设问的行为动词主要涉及“阅读、分析、说明、推测、解释”等,一方面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要求提升了,另一方面也表现为考查学生阐述地理现象的能力,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第(1)问“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第(1)问“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第(3)问“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试题还考查了学生论证探讨推理地理事物的能力,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第(3)问“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第(2)问“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第(2)问“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试题还考查了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评价技能。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第(4)问“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第(4)问第②小题“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总之,试题设问在能力立意的基础上小切口大纵深,围绕一个主题问题层层递进,问题答案多元开放。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6题围绕“卤虫”设计问题链条:卤虫资源—卤虫产业—当地水产养殖—卤虫捕捞业,层层深入,体现农业生产活动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最后通过表明态度、说明理由的形式设立开放性试题,体现农业区位选择的综合性、多变性、主导性等。
1.把握农业知识认知结构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农业地理知识分为世界农业地理与中国农业地理两大块。如图1:
高中农业地理关于农业区位的定义,一是描述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生产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了解农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要学习每个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农业活动的影响。教学中要结合案例,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辨别农业区位各因素的属性和特点以及形成条件。并进一步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和各区位因素的利用与改造。
不同的地域在自然和人文环境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不同的农业区位。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分析每个农业地域类型的成因并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其主要特征,再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例加深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理解应用。图2为高中农业知识认知结构:
2.研读课标分析考题,把握教学方向
加强对课标的解读,研究分析往年高考农业类试题,以此准确定位农业知识教学复习的方向。以全国新课标卷Ⅰ为例,主要考查高中农业地理主干知识,初中部分区域地理内容只是命题的载体。在教学复习时把高中农业知识有意识的界定在一定区域中,以区域为线索对高中地理农业知识进行贯穿与应用。
初中农业知识与高中农业知识彼此间密切关联,初中农业知识是高中农业知识的基础。教学初中农业知识时应关注与高中农业知识的衔接。初中农业知识的描述与解释需要以农业区位选择原理为支撑,区域农业特征重点描述农业区位因素,并且偏重自然因素。在教学时强化概念教学,包括农业生产部门类型、生产活动的大致环节,农业结构、间作套种、无霜期、农事活动的特点等作为高中农业知识的补充。
高中课标关于农业区位的表述为: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农业区位教学要精选区域典型案例分析区位因素。教学时寻求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设计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一种农作物,关注影响农作物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和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重点关注农业区位选择与农业区位评价两大主题,把握区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综合分析、比较分析、利弊分析、主导分析和动态分析等多种视角分析农业区位问题。教学主线可以归纳为:农业区位描述—农业区位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高中课标关于农业地域类型的表述为: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应注重教会学生依据农业地域的分布、生产特点与区位条件进行农业地域类型判断,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主线为“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图3为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流程。
教材列举的农业地域类型种类多样,逐一讲解其分布、区位条件、生产特点,不仅占用大量教学时间,还不利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之间的差异。教学时可采用比较的教学策略,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或者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在不同地区所出现的差异,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知识。
区域农业发展课标的表述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农业发展教学需要运用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原理,重点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区域农业的空间布局需重点说明不同农业区的主导功能与空间分布,注重农业区差异的成因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可以参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视角,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与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关注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区域农业发展方向重点在于说明发展方向的确立依据。区域农业发展的教学主线可以归纳为: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图4为区域农业发展教学流程:
3.利用乡土农业采用问题式教学,学以致用
高中教材中农业案例的选取都是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意义的农业地域类型,这样的案例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现代地理教学论明确指出教学应当不局限于教材,可采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展开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体会地理知识的生活价值,因此农业知识采用乡土地理教学就是对课本知识的外延与拓展。教学时要结合课标要求以及课本知识,采用问题式教学,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就可利用当地农业生产状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当地农业生产现状的成因,分析当地农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及耕作时间,农业生产活动受哪些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差异,以及随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社会经济因素又对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先要找到有哪些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这些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有哪些,该问题属于半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用头脑风暴法列出可能的因素有哪些,并对自己列出的因素进行解释;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忆,资料的收集、文献的阅读等活动,对所列出的因素及其解释的合理性进行讨论定性;在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最后再举出一些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案例,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归纳的知识体系进行反思,并要求学生及时总结感悟并进行交流。
总之,乡土农业实践活动贴近生活实际,实践性、探究性都比较强,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既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农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在农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锻炼思维,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4.构建农业知识小专题
二轮复习时构建农业知识小专题,把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在脑海中通过多角度的联系形成开放性的知识体系。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整体性、多方面性和开放性。构建农业地理知识专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农业知识,还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地理学科思维,进而使学生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地和谐观。因此,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将农业概念、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地域类型、区域农业发展、中国农业和世界农业等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农业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促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学习。图5为农业知识小专题:
5.教师要认真筛选优质题目,培养答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