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军/山东省济南西藏中学校长
XIN GONGLU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方针规定的育人要求中加上了“劳”字,要求教育系统要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深受思想触动,对新时期为什么要加强劳动教育,如何加强,以及已开展的劳动教育如何改进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觉醒。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60年代中叶,劳动教育被视为育人途径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毛泽东在1957年的教育方针中最早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那段历史时期中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定期“学工、学农、学军”,配合农忙参加麦收、秋收、抗旱,配合城建参加修路、挖渠,成为学校的教育常态。学校“开门办学”,同社会的联系广泛、密切。学生从校园走进广阔天地,从书本走向生活,增强了劳动观念,习得了实践知识和技能,增进了工农感情,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成为大众审美标准。那段时期从学校走出的一代代人大都能吃苦耐劳、自立自强,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然而,自我国恢复高考以来的几十年间,出现了文化课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彼长此消”的现象,学校的劳动教育被弱化、甚至边缘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今天,加强劳动教育面临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必须探索新形势下劳动教育的新格局、新路径。
我校是一所在内地举办的藏族学校,大多数学生来自西藏的山区和牧区,从小与毡房、牧草、青稞、牛羊为伴,具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本色。他们来到内地的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求学,面对生疏的民族习俗,陌生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如何继续保持本色、尽快融入齐鲁风情和民族大家庭,树立大中华意识、祖国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提高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
我们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了三类劳动教育课程:家庭类劳动教育课程、公益类劳动教育课程和农耕类劳动教育课程。并据此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创设三个劳动教育平台——家庭类劳动教育基地,主要包括返藏探亲的家务劳动和在学校的烹饪课堂、手工编织课堂;公益类劳动教育基地,主要包括“精致校园”基地、“岗位服务”基地、“奉献社会”基地和“一日特岗”基地;农耕类劳动教育基地,主要包括农村学农基地、农业园研学基地和学校农耕实践基地。
通过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类劳动,让学生学习实践最基础的生存技能,体会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的辛苦,提炼自己对劳动的认识,完成从“要我劳动”到“我要劳动”的情感过渡。此类课程,主要依托家庭类劳动教育基地来实施。
1.“第二课堂”悟劳动
在“第二课堂”上开设烹饪、手工编织等校本课程。烹饪课上,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各种食材的营养成分,学习常见食物的制作流程,分工合作,享受劳动的成果,感悟劳动的收获,尤其是进行藏族食品的制作,令学生们兴趣倍增。手工编织课程,让学生们了解和感受各种编织工艺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在亲自动手操作中,体会编织的美感,同时可以将绘画、剪贴、故事等艺术元素融入编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力争让学生们在手工编织的劳动中感悟到编织工艺,乃至编织人生的真谛。
2.“再回老家”爱劳动
升入初二年级前的暑期,学生们有一次返藏探亲机会,如何让学生们的暑期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探亲课程“再回老家”应运而生。课程根据学生们的年龄心理和返藏环境,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学校特意编定了《返藏手册》,从礼、孝、师、悌、友、早、书、跑、游、志十个方面,分为十课,并以手册的形式呈现出来。《返藏手册》明确了家务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概括为“每天十个一”,即:叠被子、洗碗、洗衣服、扫地、整理家中物品、做饭、给父母或兄弟姐妹端杯水、和亲人交流谈心、参加田间(或户外)劳动、给家里的亲人读报纸或讲故事。另外,假期课程里,学生们要记录家访时和老师们一起走进贫困同学家中的所见所闻,记录假期中的调研内容,主题不限,如“我家(村)的变化”“看望我的小学老师”“从蔬菜水果看我们的生活”等,记录劳动的切身体会,激发学生爱亲人、爱家乡的情感。
此类课程以公益劳动为主要特征,旨在通过校内外的具体劳动,强化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独立意识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担当意识,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耐劳精神,为将来自觉劳动、奉献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此类课程主要依托公益类劳动教育基地来实施。
1.“精致校园”贵在恒
学生宿舍内,各班教室、卫生区,学校餐厅,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每天清扫整理、确保环境洁净有序,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以这些场所为培养学生精致、文明作风的劳动教育基地,组成班干部、班主任、生活处联动的督导小组,实行全面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形式,坚持打扫、检查、量化、奖优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劳动的意识。
2.“岗位服务”献温情
以诚信小屋、格桑书吧、珠峰书社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劳动中实现岗位体验与服务。诚信小屋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管理人员根据每周的经营情况和同学们反馈的信息,适时调整商品;以班级为单位值班,每月岗位轮换,并完成账目清算与交接;每天下午下课后到晚自习上课前的时间段里,值班同学按时到岗到位,热情为同学们服务。格桑书吧和珠峰书社是24小时开放阅读馆,馆内管理完全交由初二和初三两个年级的团组织来完成,具体服务任务包括:室内环境布置与美化,报刊、书籍、影像资料的选择、借阅与更新,卫生清扫与保持,秩序管理,学生安静阅读的精神状态,阅读指导,等等。
3.参观研学再提升
济南热电厂金鸡岭分公司,是学校的学工劳动基地,以研学为主。学生们走进热电厂,参观了“以热电联产(超净排放)集中供热为主,以天然气、新能源供热为补充的清洁供暖新模式”,学生们有了不一样的热电供暖体验;近距离地了解探究热电系统,让学生们的眼界得到扩展;听科技人员讲解高效环保节能的供暖流程,让学生们深刻理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的重要意义;热电人“辛苦我一个,温暖千万家”的劳动精神令学生们大为感动。大型现代化企业给学生带来了高科技的震撼,孩子们不但感受到现代企业的管理文化,也深深地体验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苦和劳动的光荣。
社区打扫卫生
社区联谊做灯笼
4.奉献社会见行动
以南郊社区医院、二七新村建新社区、济南市福利院和养老院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旨在引导学生感知大爱,懂得关爱他人,并通过劳动的方式,懂得担当责任,回报国家和社会。
济南南郊社区医院紧邻学校,为学生们的疾病诊疗、身体保健作出了巨大贡献。寒暑假期间,学校经常组织学生们到社区医院义务劳动,帮助归纳物品、整理桌面、清理橱窗,以此种方式感谢医务人员的辛苦与付出。市中区二七新村街道建新社区是学校共建单位,学校团员青年利用双休日和节日到社区志愿服务,清理卫生,清除污渍,整洁环境,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在济南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身穿藏袍的济南西藏中学学生和普通市民一样,义务宣传、秩序整理、交通导引,成了创城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链接济南市社会福利院和养老院。走近残疾儿童、智障儿童,认可他们的生命状态,理解他们艰难的生存境遇,感知他们的精神世界,陪他们做游戏,搭积木,数玩具,教他们说话认字,陪他们娱乐运动,尝试与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沟通。去养老院,帮助老人打水、洗衣服,和老人们交流座谈,给老人们献上藏族歌舞。此类课程重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真诚的劳动,培养平等意识,建立博爱之心,激发学生的悲悯情怀和责任意识。
5.“一日特岗”我先行
结合创建“学府式学校”的新目标,我们努力给校园赋予大学气息,借鉴高校的关于学生勤工俭学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独立、自主和个性发展,并探索尝试有偿劳动机制,体现出“劳有所获”的实际效果。一是设置特岗劳动时间为周日;二是设置特岗劳动区域,如宿舍公共区域、餐厅公共区域、洗手间等;三是由学生自愿承包相关区域的任务,并根据具体的劳动量,凭公益劳动卡领取报酬;四是特岗劳动可以先从学生干部、团员等开始,带动并鼓励更多学生主动参加劳动;五是特岗劳动的情况在学生的评价机制中要有所体现。“一日特岗”劳动,旨在树立学生人人平等、劳动光荣的思想,拉近学生与普通劳动者的情感距离,培养学生乐于吃苦、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为将来立足社会建立必要的思想基础。
此类课程以耕种劳动为主,依托农耕类劳动教育基地来实施,旨在通过田间劳作与收获,亲身感受农耕的辛苦,习得劳动技能,磨炼意志品质,加深与农民的感情,促进身心健康,懂得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
1.科技园里开阔眼界
本课程以现场观摩、识别辨认的学习方式为主,学习基地在长清华庄农业园。在农业园中,学生们参观现代农业展示厅,听讲解员讲解无土栽培园技术,参观奇异瓜果园、灵芝园和沙漠植物园,学生们被高科技的神奇威力带给生活的巨大变化所折服,惊叹不已。挖土豆劳动环节,学生们干得热火朝天,尽情享受收获的快乐与成就。
2.汗洒农田收获满满
本课程是农耕类劳动的实践与体验课程,依托学农基地来完成。本课程要求学生们和汉族伙伴结对,一同参加劳动,并完成劳动日记,交流展示。
一是去学农基地参加麦收。学生与农家结对,一同参与麦收劳动。孩子们走进田野,与大地亲密接触,真切闻到了泥土气息和五谷芬芳,目睹酷暑烈日下农民忙碌收割的场景,看到了现实版的“汗滴禾下土”,并亲自动手,学习收割麦子,深刻领悟了“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很多孩子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父母,禁不住潸然泪下,纷纷记下了自己的感受:“烈日下的田野,炙烤着我的身体,很难受,尤其是成熟的麦子刺得我很疼很疼。”“我的农村小伙伴很勇敢,满头大汗也不歇息,干活也很内行,他教会了我怎样收割,我特别佩服他。”“我家是农村,为了我的学习,父母从不让我到田间劳动,我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在田野里劳动有多么辛苦……我想,我的父母也一定是像这些农民伯伯一样辛劳。”“烈日炙烤下的爸爸妈妈,我现在能想象得出你们的脊背的负重与痛苦。”“我生活在城市,从小衣食无忧,今天我终于知道了农民的勤劳和他们的艰难,今后我一定节约粮食,一定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一粒粮食来之不易,是农民的血汗换来的,作为团员,我要带头节俭,并要组织所有的同学多参加农业劳动。”
离别之际,孩子们给汉族伙伴献上哈达,并送给他们书籍和学习用品,随行优秀教师还进行了优质课“送课下乡”活动。
二是到学农基地参加秋季采摘。走进果园,看到满树成熟的桃子,学生们欢呼雀跃,拿起工具冲向了果树。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的速度慢了下来,有的孩子满脸汗水,坐在了地上。“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收获都要付出辛苦和汗水,没有脚踏实地、勤奋努力的劳动,就不会有成果”,孩子们在日记中写道。
看到学生们用真情实感写成的日记,老师们由衷地感到欣慰,对出生在和平年代、生长在小康社会、在丰衣足食和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藏族孩子来说,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为主要目的的劳动教育太必要了,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农耕的艰难和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才会更好地珍惜党和国家给予的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试验田里以劳长技
为了提升学生的劳动技术,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试验田。一方面,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耕地松土,选择种子,播种栽培,浇水施肥。另一方面,学生们把科技园里学到的高科技技术应用于劳动实践,进行了水培植物和沙漠植物的研究和栽培,收到了良好效果。
学校创新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在学生评价方面遵从以下原则:
多元评价原则。学校将劳动素养作为星级评价的重要方面,设立“劳动之星”。主要评价学生增强热爱劳动、自觉参加劳动的意识,引导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评价学生尊重劳动,乐于劳动,在不同的劳动的交流、交往中锻炼自我、展示自我、提升素质的实际效果。
动态评价的原则。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作为升学、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以个体评价为主的原则。在实施劳动教育评价时,既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又关注学生的责任担当、问题解决、诚信友善、敬业奉献、遵守规则等方面,让评价促进学生由被动评价向主动评价、由依附人格向独立人格的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全社会都要热爱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我们认为,手脑并用、“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劳动教育,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和渠道接触社会,拓宽学习空间,开阔文化视野,促进民族融合,增进“五个认同”,实现了学生成长中“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长技、以劳强体”的良性循环,为学生的未来奠基,为学生的幸福奠基,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