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忠桃,吴凤霞,曹雅静,张晓新
(北京四季青医院 北京 100089)
新生儿颅脑相关疾病,主要有脑积水、脑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改变等,其好发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但对于足月儿亦不可忽视[1]。如何有效的进展早期针对,对指导针对性治疗,提高患儿预后,减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至关重要[2]。本研究主要总结本院近年来23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颅脑超声表现,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产前系统在本院检查及生产的孕产妇238例,排除先天性疾病者,入组前与患儿监护人签署入组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生产方式足月顺产及足月剖腹产;受检儿均选择在生后1~6天,临床Apgar评分10分,无窒息,缺氧表现,其中男121例,女117例,出生孕周37~42周,平均(39.7±0.3)周,出生体重2800~4300g,平均(3005.0±11.5)g,检查前嘱受检儿处于安静状态,对于哭闹者择期检查或者镇静后检查。
仪器设备统一选择日立机器图腾,探头型号V8-4,检查探头经前囟,侧囟,后囟探查,切面依据新生儿颅脑超声要求的序贯切面扫查:经前囟扫查:冠状切面(额叶层面,侧脑室前角层面,第3脑室层面,侧脑室中央部至后角层面,枕叶层),主要观察额叶,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脉络丛,脑白质等结构;失状切面(正中失状切面,旁失状切面,大脑半球切面)主要观察胼胝体,透明隔腔,脑脊液通路,侧脑室,脉络丛,脑白质,小脑以及测量大脑中动脉(MCA)血流情况;经侧囟扫查主要观察脑的横断切面及大脑前动脉(ACA)血流情况,经后囟重点扫查脑后部的小脑幕上,幕下结构,显示小脑病变。
统计238例新生儿头颅检查超声显示颅脑结构异常与正常情况分布,并分析异常者超声声像图特征。
正常者152例,异常者86例,86例中脉络丛形态不规则35例,脉络丛回声不均匀2例,侧脑室中央部至后角囊腔形成2例,脉络丛囊肿5例,侧脑室增宽7例,第三脑室增宽2例,脑白质回声增强3例,头皮下血肿5例。详见表一。脉络丛形态不规则:35例脉络丛形态均表现为形态不同程度的不规则,脉络丛边缘不光整,呈锯齿状。
表1 86例新生儿头颅检查超声显示颅脑结构异常情况分布[n(%)]
脉络丛回声不均匀(见图1):2例脉络丛回声不均匀,呈现强弱不均回声;侧脑室中央部至后角囊腔形成(见图2):2例均表现为位于侧脑室中央部至后角区小囊性回声,可单发,可多发,囊腔透声好,形态规则,追访6个月超声囊腔消失,婴儿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正常;脉络丛囊肿:4例脉络丛内均可见单发或多发小囊性回声,囊腔边界清晰;侧脑室增宽(见图3):旁失状切面脑室沟处测量侧脑室后角宽度;第三脑室增宽:2例第三脑室增宽,测量第三脑室内径0.28~0.31cm;脑白质回声增强:3例脑白质表现为回声较同侧脉络丛回声增强,形态不规则,呈片状;皮下血肿:5例顺产新生儿皮下血肿表现为月牙型无回声区,边界清晰,颅骨板边缘光整,CT证实皮下血肿,追访婴儿至6个月,皮下血肿完全消失,超声颅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婴儿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正常。
图1 脉络丛回声不均匀
图2 侧脑室中央部至后角囊腔形成
图3 侧脑室增宽
新生儿从胎儿时期至生后1~6天,受母体因素,生产过程及产后环境等因素影响,会出现一些在胎儿时期不能完全被发现的异常超声征象[3],通过本组238例新生儿观察所见,脑室出血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皮下血肿、脑白质回声增强、侧脑室增宽。脑室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疾病,对于足月儿脑室内出血原因包括围产期并发生(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术,产伤,出生时插管,缺氧缺血性损伤)ECMO治疗,先心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形成,血友病;与早产儿发生机制不同,足月儿发生颅内出血多源于脉络丛,侧脑室尾端室管膜及丘脑等常有实质内出血性梗死,静脉窦血栓栓塞[4],另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维生素K缺乏症也可以引起足月儿颅内出血,皮下血肿直接原因就是顺产时抬头下降受挤压所致,侧脑室增宽多是脑脊液暂时性引流延迟或分泌过多引起[5]。
北京四季青医院作为二级基层医院开展新生儿颅脑超声以来,发现正常足月儿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颅内异常超声表现,经过对86例超声异常表现受检儿追访6个月,再次行颅脑超声检查,86例受检儿颅脑超声提示颅内结构大致正常,同时受检婴儿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均正常。
随着新生儿月龄的增加,颅内结构的发育的日渐完善,新生儿期出现的一系列异常超声表现,都可能逐渐吸收恢复[6]。颅脑超声相对于头颅MRI,CT而言,无创,无辐射,方便简单快捷,可重复性高,廉价,适合患儿首诊检查,发现颅脑超声表现异常患儿,还要重视复诊,部分患儿随着月龄的增加,脑组织的发育,部分异常超声表现可自行恢复,或有各种转归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