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波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 潍坊 261041)
影像摄片主要是用于对病患的病变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估,同时对病患的后续病情发展过程进行预估,继而可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可靠、科学的参考依据;另外影像摄片的质量对病患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以及所取得的临床疗效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均会对影像摄片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继而对医生的诊断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误诊、漏诊的情况出现,情况较为严重时还可能产生重大的临床医疗事故,因此本文简要探讨了影像摄片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医院临床相关人员应依据省卫生厅、卫生部门制定的医院各层级人员的相关职责内容对影像摄片质量控制责任制内容进行细化,并实施影像摄片技师的权责利以及负责制相结合的激励制度,同时对各岗位制度进行健全;具体为,医院应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影像摄片设备的常规操作流程以及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并制定影像存盘和登记制度;制定每日会诊签发和评片制度;另外在制度实行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考核评价制度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保证制度的顺利实行,从而保证摄片质量。
实质上,影像摄片质量控制的过程就是临床医护人员自我价值、质量和工作目标、各环节管理过程、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因此临床相关领导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培训,不断增强其质量控制意识;同时为了切实保障影像摄片的质量,从源头消除影响摄片质量的因素,还应做好影像学检查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首先制定并严格实施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制度,保证每台设备应有专人进行负责;定期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的全面维修检查;监督工作人员使用完设备后认真仔细填写使用日记;针对大型设备的报废、引进需要有专业的技师参与,以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
临床相关领导人员针对MRI、DSA、CR等高档设备的实际使用,应该实行全部技术人员的在岗培训工作,并选择优秀、技术能力突出的工作人员进行脱产进修,不断增强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培养核心骨干人员;同时在保证日常技术人员工作比较稳定的状态下,组织其继续参加医学教育,实时掌握最新动态,并且要达到规定的学分,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另外,还可督促技术人员借助业务的时间,提高自身的技术理论知识,为实际操作奠定夯实的基础,尽可能实现摄片的统一高质量。
在部分情况下,临床医护人员即便是按照常规流程进行操作,针对个别病例也难以拍摄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影像学图片,例如CT检查时,需要对病患的体位扫描角度进行控制,合理进行增强应用以及选择薄层等;进行X线检查时,要注意病患之间的病理状况、体厚等个体差异以及屏气和呼吸时机的选择等;以上各项操作均需要操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因此临床应该组织相关技术操作人员贯彻学习“以病患为中心”的医院管理活动精神,从而形成全力为病患服务的诊疗氛围,保证影像摄片质量[2]。
首先相关人员可依据不同的影像学设备及其使用的年限以制定出摄影条件表,同时操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特别注意摄影条件的可变因素,例如病患的移动、组织构成比例等;同时还应注意摄影中胶片的种类、时效、特性曲线以及药液的温度、毫安秒等相对不变因素[3];另外还应该根据实时掌握的最新动态[4],对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规程进行更新完善;最后,临床相关人员应该根据相关部门、学术学会等制定的标准,将适当的对比度及密度、较小的失真度、正确的位置和部位、良好的锐利度等标准X线片所应具备的基础条件和注释完善、射野适当、密度失踪、符合要求、照片分格规范、布局美观以及不存在技术操作缺陷等一般准则作为评片的基础标准,从而制定出详细、全面且与本院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评片标准,继而保证诊断的准确性[5]。
综上所述,在医疗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影像摄片技术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要想充分发挥影像摄片技术的重要作用,就必须保证影像摄片的质量,可通过构建健全的影像摄片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影像摄片技术人员的培养、规范健全影像摄片技术操作等质量控制措施实现,有利于促进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