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课堂活力 巧用心理效应

2019-04-23 12:48古佳根
考试周刊 2019年39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历史教学初中历史

摘 要: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当关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学习心理,合理利用心理效应来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本文以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例,探讨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巧用心理效应。

关键词:历史教学;心理效应;初中历史

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历史课程改革大环境下,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在历史课堂中的地位愈加提升。教学归根到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经验、情感的双边交互活动,因而合理地了解把控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对于构建师生良好关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贯彻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一、 心理效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就教材本身而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处于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上接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下启第8课《百家争鸣》,其主线在于“变”:一是国家之变,春秋争霸变为了战国称雄;二是法度之变,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运动对各诸侯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是技术之变,都江堰独有的水利创造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如何突出这一主题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就学情而言,学生已经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基本情况,形成了对于春秋战国这一知识点的初步认识,但对于战国时期所发生的社会变化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一) 近因效应——以对比行导入

近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于1957年首次提出,在教学中实质上是指新获得的知识比原有的知识造成的影响更深刻。

上文已提到学生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掌握了“春秋五霸”这一概念,而在新课教学中所要讲授的第一子目“战国七雄”是与之相对却又容易局部混淆的知识点。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突出两个知识点的对比,以战国时期的兼并变化来导入,加深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印象。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以多媒体课件展示春秋后期形势图,再展示战国形势图,使学生思考两者存在何种差异,教师引申并讲述“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两个历史故事。这样一方面对上一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了一定的复习巩固,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思考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对比加深了对于“战国七雄”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二) 鲶鱼效应——以竞争促合作

鲶鱼效应来源于一个寓言故事:老渔夫总是能从海上带回新鲜而有活力的沙丁鱼,卖得更好的价钱,其秘诀在于在浴缸中放入一条不断游动的鲶鱼,刺激了鱼缸中的沙丁鱼不断游动,避免了缺氧而死的问题。

在讲授第二子目“商鞅变法”时,教师除了要重点关注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措施,还应当拓展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提前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对应一个国家,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查询、询问家长、书籍阅读等方式收集对应国家的变法活动,以汇报介绍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对于汇报表现优异的小组,教师给予的表扬和鼓励对于七年級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同时也会刺激到其他小组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各小组的成员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必然会进行相应的分工合作,小组中不积极的成员会被带动起来。

(三) 留白效应——以空白促思考

留白可以说是中国画创作中的一个独特手法,在书画中刻意留下空白的地方,以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并非需要将所有的历史知识一一通过口耳相传告诉学生,对于一些问题的答案可以适当“留白”,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间,不断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一课中,对于商鞅变法的“成功”和商鞅之死的“失败”形成的冲突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通过教材学生往往只能片面地认识到问题的某一方面,无法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果直接由教师说出对于商鞅变法的评价,必然会打断学生的思路,扼杀学生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应当提出问题:“为何商鞅死后,秦国的变法并未停止?”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再由教师总结归纳。

二、 巧用心理效应,避免弄巧成拙

心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往往是带有两面性的,乱用、错用心理效应都会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带来长久的心理创伤。例如在利用首因效应进行历史课堂的导言课教学时,如果教师未能成功激起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必然会影响到接下来整个教学计划的进行。因此,在运用心理效应进行历史教学时,我们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1,做好学情分析,因材施教。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点、心理状况都是存在着差异的,刻板地将心理效应套用到教学中来,实际上收效甚微,甚至会达到反效果。

第2,学习心理知识,强化理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只有深入学习心理学知识,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各种心理效应。

第3,巧妙构建课堂,科学运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采用多种契合心理效应的教学手段,不断转换教学环节,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 结语

历史教学是以心传心的,只有当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阶段,才能将历史的智慧与经验传递给学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根据心理学的知识,巧妙地将心理效应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仅能有效激发历史课堂的活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还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真正实现育德树人。

参考文献:

[1]汪克明.运用心理效应 提高教学质量[J].甘肃教育,2005(3).

[2]万志萍.优化课堂心理气氛 提高历史教学效果[J].中学教学参考,2012(3).

[3]赖海波.巧用心理效应激活魅力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2012(7).

作者简介:

古佳根,重庆市,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历史教学初中历史
让政治课紧扣“心”弦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心理效应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