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华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写人记事类的课文,这些课文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没有太大难度,但是,如果不进行悉心引导,学生便不能充分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在写人记事类的相关课文中,一般会基于人物以及事件展开形象的描写以及具体的阐述,从而实现对主题的表达。因此,所展示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针对写人记事类课文的教学,采取以下“四大策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课文事件,梳清文章脉络
大部分写人记事类文章,语言直白,内容浅显,但是结构明晰,能够被学生接受,理解起来难度不高。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完全不需要对文本结构、题材特点以及条理层次等方面展开更细致的分析,只需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且对文本形成感性认知。这样,就能有效引导学生梳理清楚文章的基本脉络。
例如,在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先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阅读时间,这样就促成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第一次对话,之后提出引导式提问:“他们之间一共见了几次面?”并以此为突破口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条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环节的教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为了真正理清文本条理以及结构而设计的问题,是为接下来的“三次见面”教学做铺垫。
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够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也结合了学生的学习特点;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能准确找到有效突破口,所以具有典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
二、基于课文人物,引导文本探究
在写人记事类文体中,特别突出强调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还包括故事情节的精心安排。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于此,有意识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发现这部分内容,并以此为突破口展开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大都会将目光聚焦于扫路人的工作方面,并以“老人每天扫上扫下究竟累还是不累”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探讨,或者也可以“20年之后的相聚”为主题。这种教学过多的聚焦于信息的提取能力方面,这是对文体特点的极大忽视。如果直奔主题:“作者眼中的老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从哪里可以了解?”那么学生必然会将目光更多集中于对人物动作、语言以及神态方面的描写与刻画,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细致揣摩,完成写作能力的迁移。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留意生活、细致描写生活的意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能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开展探究阅读,通过探究阅读深入理解与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基于课文环境,引导文本批注
在写人记事类相关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刻画往往和特定的环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具体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特别关注环境描写,通过仔细品味和揣摩,了解潜藏在其后的寓意。
例如,《爱之链》这篇课文正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完成了对人物的烘托。文本中针对环境描写具有非常典型的特色,能够充分展现烘托人物的效果。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于环境描写发挥想象展开批注,并感受这段描写在文本中所起到的作用。由此学生基于“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这一句话就能够充分感受到乔依的心情一落千丈,前路渺茫。在“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灰暗”这句话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女主人的條件艰苦贫穷。基于“她热情地送上一条雪白的毛巾”能够感受到女主人的善良与热情。通过对环境的详细刻画,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侧面描写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这样,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批注的过程中,就能够有效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从而为他们高效化的文本阅读奠定基础。
四、基于课文文眼,引导文本阅读
在一篇文本中,最具表现力、最有助于读者从整体感知文本主题以及脉络的关键词句,称之为文眼。基于文眼展开教学,必然能够触及学生思维并形成牵引,引导学生更深层面理解文本。
文眼出现的位置并非固定,以几篇写人记事课文为例:在《梅兰芳学艺》中文眼出现在结尾,突出其勤奋刻苦;在《木兰从军》中则出现在开头,突出女英雄的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文眼,既能帮助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更深层面的对话,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课堂教学重点以及难点。
写人记事类课文教学必须树立“大问题”意识,必须设计提纲挈领的核心问题。所以,对二年级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教学,应当以准确把握文眼为基础,为学生精心设计“大问题”,使其能够成为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关键。
总之,针对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够跟文本之间展开更深层面的对话,使学生理解文本深刻的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人物描写、故事情节的开展以及环境描写等特殊之处展开批注,这样的学习才能有所收获,才能获得提升,才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提高。(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余东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