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瑶
(福建省永安市食用菌技术推广站,福建永安366000)
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又名竹笙、竹参、仙人伞、网纱菇等,在分类地位上隶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腹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1],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菌中皇后”。竹荪脆嫩可口,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有“现代保健食品”“人类植物性食品的顶峰”[2]之美誉。
永安市是中国竹笋之乡,地处福建省中部偏西,属内陆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9.2℃左右,境内海拔高度差异大,昼夜温差明显,独特的气候和丰富的资源使食用菌生产成为永安农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永安市林地面积24.3万hm2,位居福建省各县(市)首位;其中毛竹林面积4.67万hm2。永安市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由于森林限伐及建设“森林永安”的目标要求,香菇、毛木耳等传统优势栽培品种受到一定冲击,加快食用菌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利用永安市丰富的林地资源,在毛竹林下开展竹荪生态栽培研究,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竹荪品质高、生产成本低,且竹荪采收后的剩余废料可以肥沃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竹材和竹笋产量,因此可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现将毛竹林下竹荪生态栽培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竹荪为腐生真菌,以各种竹类、阔叶树及秸秆等枯枝落叶堆积腐烂物为营养,培养料的最适碳氮比是30∶1。竹荪喜潮湿阴凉、偏酸性环境,好气,生长不需要光照,是典型的中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3~24℃,子实体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2~25℃[3]。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基的含水量要求控制在60%~70%。子实体形成时要求基物的含水量为65%,土壤含水量为20%左右,不宜超过23%。菌蕾处于球形和卵形期空气相对湿度以80%左右为宜,破口期应提高到85%左右,菌柄伸长期以90%为佳,菌裙张开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4%以上[4]。
选择交通便利、近水源、地势平缓背阴的山窝地带,土壤要求疏松肥沃,pH5~6,呈弱酸性,有机质含量多,质地松软,坡度15°以下,郁闭度0.7~0.8[5],蓄水保湿条件好,3年内未曾栽培过竹荪。
棘托长裙竹荪(D.echinovolvata)D-古优1号,引自福建古田。D-古优1号属于中高温型结实菌类,菌丝生长温度为15~32℃,最适温度为16~25℃[6]。在自然条件下,日最低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便可播种,永安地区在当年12月—翌年5月皆可播种,一般在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
主要根据竹荪生长最适发育温度需求,兼顾竹林挖笋、留笋养竹等生产要求,合理安排栽培竹荪时间。永安地区“春笋小年”的竹林,竹荪播种可安排在4月,6-7月开始采收;“春笋大年”的竹林,可选择在春笋新竹留养结束后,大致在5月中旬左右开始播种竹荪,7-8月开始采收。
每亩(667 m2)毛竹林需要培养料干料的用量:竹屑和木屑3000 kg,谷壳1000 kg,尿素50 kg,过磷酸钙100 kg,石膏50 kg,生石灰75 kg,玉米粉25 kg。培养料pH6左右。
图1 竹荪喷水设备
图2 竹荪成熟采摘时期
图3 竹荪烘烤箱
将竹屑和木屑、谷壳、尿素、过磷酸钙等原料混合均匀堆放,浇水湿透后,用塑料薄膜严实覆盖。堆料发酵开始时间为1月中旬,持续40~50 d,堆料期间每10~15 d翻堆一次,共翻堆3次,使培养料发酵均匀一致。当发酵料出现白色斑点、闻之有土香味时便可铺料接种。
3.3.1 建畦层播法
在毛竹林中挖宽40~50 cm的畦,畦四周开好宽15~20 cm、深20~25 cm的排水沟,以防止积水造成菌丝缺氧窒息死亡。起好畦后,在畦面及四周撒上一层石灰粉以防虫杀菌。选择阴天或傍晚播种,手工将菌种掰成大小1 cm左右菌块,一般1 m2用种量2袋(规格15 cm×26 cm)。播种时先在畦床铺一层10 cm厚的培养料,以梅花形每隔5~8 cm块状撒播一层竹荪菌种,继续铺一层8 cm厚的培养料,再撒播一层竹荪菌种,然后再盖一层5 cm厚的培养料(三层培养料二层竹荪菌种),用小铲把料与菌种轻轻压实以利菌种萌发,最后表面覆盖一层3~5 cm厚的腐殖土,土壤含水量20%,再盖一层竹枝、叶起到保湿保温作用。
3.3.2 竹林撒播法
在选择好的竹林空地(事先做好消毒处理)见缝插针,挖坑栽培竹荪。坑深25 cm左右,以不伤竹鞭为度,坑长视竹林状况,可长可短。在坑底垫上废竹屑和腐烂竹叶,铺上一层竹片等竹子废料,再撒上一层竹叶,踏实后均匀地撒播一层菌种,如此3层后再覆盖上一层厚3~4 cm土。
播种后15 d左右,在畦床边角处扒开播种层,观察菌种萌发、吃料和生长情况。此时,接种成功的可见密布的白色菌丝,若菌种变黑,说明已死亡,应立即补种。此阶段主要是菌丝自然生长,管理上保持培养料含水量65%,保持覆土层含水量18%~20%为宜。
从播种到形成菌球需50~80 d。菌丝膨大形成菌索后,受温差、干湿交替等刺激,在表土层2 cm内形成大量原基,经8~15 d原基发育成小菌球,露出土面;从小菌球出现直至子实体采收需经20~25 d。出菇时侧重空气相对湿度的调控,遇到干旱天气,要经常采用喷水设备(图1)喷水保湿,以维持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若遇长时间雨天,则要及时清理排水沟,防止因浸水而导致菌丝窒息死亡。
3.5.1 菌球期
菌球发育环境条件为空气相对湿度85%,温度不超过32℃;菌球形成后,维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根据天气状况喷水保湿。
3.5.2 子实体形成期
此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同时增加光照,以利于诱导菌球破口。气温25℃以下,喷水次数要少,但量要足;30℃以上喷水宜少量多次,以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23%为宜。竹荪可多批采收,每潮采收后,应及时清理畦面,铲除表层和老菌索,补充新培养料并覆土,促使菌丝恢复生长,再分化形成子实体。
一般7:30-11:00,当菇蕾破口抽柄冒盖时立即采收(图2)。采摘手法要把握精准,轻拿轻放,一手托住菌托另一只手用小刀切断菌索,随后及时去除菌托、菌盖,剥离菌盖污绿色组织,置于篮内带回烘干。采收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菇体洁净、完整。
竹荪应做到当天采摘、当天加工包装。将采收后的竹荪按大小、厚薄分开排放于竹筛上,竹筛上须先垫一层纱网(以免菌体干燥后粘在筛上),然后送入烘箱(图3)。一般采用“低温—中温—低温”的烘干模式,开始设置40℃持续烘烤2 h后逐渐升到60℃,保持1~2 h,最后降至40℃直至烘干。烘干后的竹荪应及时分级,迅速密封包装(竹荪干品返潮力极强),置于干燥、阴凉处贮藏。
毛竹林生态栽培竹荪产量(干品)50 kg/667 m2以上,按市场价240元/kg计算,竹荪单项产值在1万元以上;竹林增肥效应带来的竹笋和竹材增产收入超过1000元,是实现菌林两旺、持续发展的较好模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