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据“亲近自然 快乐成长”的理念,论述将农村自然资源融入幼儿户外活动实践的策略,提出对农村自然资源进行归类梳理,通过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亲子活动的组织、课程的实践等,在研究过程中改变师生的理念和行为,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
【关键词】农村 自然资源 幼儿 户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154-02
依据《江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通知》(苏教基[2014]17号)文件精神,我园申报成为第一批省课程游戏化的项目园,开启幼儿园实践探索新旅程。依据“亲近自然 快乐成长”的理念,我园将农村自然资源融入幼儿户外实践活动中,努力为幼儿创设更大、更丰富的幼儿户外活动环境,通过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亲子活动的组织、课程的实践等,为幼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逐步实现师幼素养的整体提升和共同提高。
一、农村自然资源归类梳理
我园从农村自然资源入手,梳理一些能为己所用,并能及时修改或更新,可以在户外快乐营中开发和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在组织课程时结合树、花草、种植等展开活动,通过亲子活动让资源利用更丰富,如建立农村自然资源库等。我们在平时的生活环境中,随处可以收集一些大自然中的资源,我园根据周边环境,逐步整理出适用于研究的自然资源。
二、农村自然资源有效融入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园始终突出重点,追求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围绕三个子课题加以展开并推进。
(一)基于农村自然资源亲子户外活动的有效组织
我园秉持“亲近自然 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依托苏州市十三五立项课题“农村自然资源融入幼儿户外活动的实践研究”,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创设12个以“快乐营”命名的户外活动区,充分挖掘农村自然资源,用亲子活动方式架起了理念传播的桥梁。如“涂鸦快乐营”里的亲子活动“田园创意美术”,“果园快乐营”里的“美美帐篷大比拼”,“音乐快乐营”里的“环保时装秀”等。我园通过组织亲子活动,向家长宣传这样的理念:农村自然资源是我们乡村幼儿园的优势,户外快乐营是孩子释放身心最大的舞台,适当放手是相信孩子的一种支持策略。孩子在先,成人在后,让“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课程游戏化精神,更加深入幼儿之心。
(二)农村自然资源在幼儿户外区域活动中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我园工作的关键是构建一个满足幼儿户外区域活动的环境。这里的幼儿户外区域活动,指的是为幼儿开辟的以“快乐营”命名的,功能不一、材料不一,可以容纳整个幼儿园活动的12个大型户外活动区。通过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在合适的户外区域投放自然资源材料,我园在各个户外快乐营中开发与区域相适宜的活动材料。如“果园快乐营”的娃娃家器材;“涂鸦快乐营”的芦苇秆、贝壳、纸管、树枝搭建的支架、帐篷;“沙水快乐营”的竹片、竹筒、竹篮、竹篓等。各种材料的提供更有利于孩子间的互动、孩子与材料的互动,我园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为幼儿在户外快乐营里收获创造、想象、同伴合作,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户外基地引发的幼儿课程活动
基地活动特指幼儿园周边的梨园、桑园、农田,我园与基地农户签订活动协议。利用周边的这些资源,我园组织幼儿进行踩点、向农户咨询或了解果树从开花到结果、从采摘到品尝的过程。幼儿们从看到的梨果、桑果、稻田,生发出一个个生动而又鲜活的案例,哪里发现了蛋蛋、哪里发现掉落的小梨果,哪里就有着孩子们永远都问不完的、感兴趣的话题,我园积累了一系列走出教室,与大自然、阳光亲密互动的基地活动课程。
一起去户外基地活动之前的准备:实地考察了解农田、梨园、桑园等季节特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规划来回的路线,带着个别孩子体验步行所用的时间,保安配合一起外出等。关注幼儿户外基地活动的过程研究,如在农田中,孩子们可以关注油菜花、麦子、水稻等农作物;在快乐的出行中,孩子们需要怎样的经验或材料准备。对于幼儿户外基地引发的课程活动进行梳理,如记录户外基地中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有效地将幼儿园户外的自然资源融入进来,园内自然资源课程的开发,如《我的树朋友》《美丽的花卉》《测量枇杷树之间的距离》《桃花朵朵开》《美丽的石竹》《小小鱼的桂花发夹》等主题课程活动,由基地延伸到幼儿园孩子的所见范围。
大自然是农村幼儿户外活动的欢乐之源。我们充分利用农村幼儿园的优势,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接触大自然,对主题课程进行整理、归类,形成一套“亲近自然,快乐成长”的课程体系,并将其制作成关于花卉、关于树木、关于蔬果的三类课程书刊。
三、课题研究成效突出改变
(一)改变:组织形式的单一——户外大空间拓展
课程活动的组织形式应向户外大空间拓展。首先,可以让孩子有回归自然的欣喜感:呼吸着新鲜空气,头顶着蓝天白云。很多教师通过讲述、看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开内容,让孩子身临其境,运用所有的感官功能去看、观察和感受,让孩子的学习更加直接、真实、有趣、有效,樹叶上的渐变黄绿,花儿的阵阵清香,风儿吹来的丝丝凉爽,都无需教师用语言进行描绘,一切变得格外生动。
(二)改变:问题自下而上——不是自上而下
课题研究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得以良好的开展活动。问题不是组织着怎么说,研究者怎么做,而是研究者在组织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与大家分析研究,获得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的经验,才有了成功的体验。由此,自下而上对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加以梳理,如“果园快乐营”还需要哪些材料?怎样的材料才是农村自然资源材料?如何开发?获得怎样的利用?问题推进研究的进程也收获研究带来的成效,如稻草编制的扫帚、树枝编制的篮子、木板制作的小凳子,帆布与竹子支撑出帐篷等。
(三)改变:从杂乱无章——规范有序
经过多年课题研究实践,我园对于农村自然资源逐渐积累并形成比较规范的梳理,如资源地图、资源库、专门的自然资源室,关于课程的自然资源手册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园梳理了很多树木、花卉、种植地的蔬果。对果园区长得比较高的红梅、广玉兰、马褂木等,我园在树木的四周架起了梯子,方便幼儿近距离地观察。
户外活动是幼儿在园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园的户外活动区由于有了农村自然资源的融入,而变得更加创意无限,精彩纷呈。
作者简介:顾小芳(1973— ),女,江苏苏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