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据广西幼儿园实施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的现状,对园长、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存在幼儿园缺乏相关的节日教育培训,教师以节日的传承为主、形式缺乏创新性,重视节日的形式传授、忽视节日的内涵弘扬等几个问题,论述幼儿园少数民族节日教育的实施对策,即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来临之际开展主题活动,并通过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与环境创设等方式进行节日教育活动。
【关键词】幼儿园 少数民族 节日教育 壮族“三月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09-03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民族的多样与文化的多元共存。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营造和谐、丰富、多彩社会的必然要求。[1]在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实践探索上,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它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阶段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园对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责任。“幼儿期是幼儿发展社会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关键时期,应在幼儿早期引入多元文化教育。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促进多元文化教育。”[2]本文所调查的“三月三”节日,主要指的是广西地区的壮族“三月三”,即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在广西壮族聚集地区,约定举行祭祖追思和歌舞表演的综合性节日,它是壮族地区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
一、幼儿园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教育途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游戏、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学习环境、家园合作等。[3]教师合理使用这些教育途径,能够有效发挥节日教育作用,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一)教学活动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开展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的主要方式。在壮族“三月三”来临之际,除了班上进行相关集体教学活动外,幼儿园还会举办全园性的文娱活动,其中包括壮族歌舞表演、民族服装展示等,或是以班级为单位,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五色糯米饭、绣球、壮锦等。而集体教学活动是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全班或一部分幼儿进行的教学活动,它能够高效率地保证每位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学到相同的知识。因此,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班上壮族孩子的多少,来决定进行集体教学的次数及教学内容。例如小班幼儿理解能力差、容易注意力分散,教师会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练习法等,向幼儿传授一些粗浅的壮族“三月三”节日的来源、习俗。
(二)日常生活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以保育和教育为主,它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有关节日教育的内容,能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部分教师在户外活动中组织幼儿进行壮族传统体育游戏活动,利用餐前、睡前等时间给幼儿讲述有关壮族“三月三”民间故事,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促进幼儿的主动性学习。
(三)区域游戏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具有丰富性、自主性、教育性、个性化等特点,有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还有利于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发展。[4]因此,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有关壮族“三月三”节日材料,不仅增加幼儿对壮族“三月三”节日的感知,还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投放材料的区域集中在美工区、建构区、角色扮演区等。如在美术区投放纸、泥、笔、小石子、小棍子、布料、染料等,供幼儿制作壮锦、铜鼓、五色糯米饭、民族服饰等;角色扮演区投放相关食材、工具,供幼儿制作壮族美食,投放壮族山歌音乐、乐器、图谱、服饰,供幼儿唱山歌,进行服装表演和跳舞等;语言区投放壮族故事录音、图片、头饰、道具,供幼儿表演;积木区可投放铜鼓、积木、竹子等供幼儿建構;户外的体育区可投放板鞋、绣球、竹杠、高跷、铁环、花炮、背篓供幼儿玩游戏等。
(四)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环境是幼儿园内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得到充分地重视和利用,使其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环境也能够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幼儿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反应产生影响。环境创设作为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主题墙、走廊等将有关壮族“三月三”的来源、传说故事、习俗活动等渗透其中,并将幼儿的作品作为布置的材料之一,这不仅能激发幼儿进行创造的兴趣,还能向幼儿传递壮族“三月三”传统文化。
(五)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是当今时代的一种趋势,幼儿园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时加强与家庭合作,营造良好的节日气氛,帮助幼儿理解壮族“三月三”节日的意义。家长对壮族“三月三”节日比较重视,且乐于参与到幼儿园举办的节庆活动中。多数幼儿园教师会邀请家长参与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活动前,家长帮助幼儿园收集服饰、食材等;活动中,把节日习俗分享给老师和孩子,与老师、孩子制作五色糯米饭、壮锦、绣球、铜鼓等。家长还通过对山歌的表演形式,把“原汁原味”的节日习俗传播给幼儿。
二、壮族“三月三”节日在幼儿教育中缺失的原因分析
幼儿园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形式从多角度、多方面促进幼儿对壮族“三月三”节日的认识。据调查得知,幼儿园中有78%的幼儿能说出“圣诞节”“万圣节”等,只有22%的幼儿知道壮族“三月三”,有90%以上的幼儿更喜欢过“圣诞节”和“万圣节”,而不喜欢过“三月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首先,幼儿园中缺乏相关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培训。并非所有教师都充分了解壮族“三月三”节日,这与幼儿园的师资来源有关,幼儿园如果没有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则会影响教师对壮族“三月三”的了解。部分教师对壮族“三月三”节日的认识仅局限于“抛绣球、做壮锦、跳竹竿舞、对山歌”等形式,并没有深入了解壮族“三月三”的内涵,在遇到“有很多孩子喜欢对山歌,但是我不了解山歌,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幼儿对山歌”等此类问题时,教师往往不知所措。
其次,教师选择的节日教育内容和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对传统节日的感知。具体表现在教师以节日的传承为主,形式上缺乏创新性;重视节日的形式传授,忽视节日的内涵弘扬。例如每年幼儿园中庆祝壮族“三月三”的活动大体相似,小班、中班的幼儿在头两年会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但到了大班,幼儿对壮族“三月三”活动的兴趣明显减少。再如,只教幼儿如何制作绣球,却没有选择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让幼儿知道绣球所蕴含的寓意以及它对于壮族的重要性;讓幼儿观看、试听山歌的影片和录音,却没有传授幼儿山歌的歌词大意及其承载壮族人民的愿望的内涵等。在进行节日教育时,教师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并融合新元素,以新的形式呈现给人们,这样才能够让更多人愿意传承这个节日,而教师忽视了这一点,且没有给幼儿新的启发,让幼儿机械地接受壮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在此情况之下,幼儿更热衷于丰富多样的洋节就不足为奇了。
三、幼儿园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的对策
(一)幼儿园层面
1.不断提高幼教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首先,幼儿园管理者应树立科学的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在以往的幼儿园管理中,教育管理者都以命令的方式告诉教师做什么、怎么做,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会使教师丧失独立思考的意志,不敢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且很大程度上限制教师主动性的发挥。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决策与管理,对于树立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产生集体凝聚力,完成学校的工作目标都有很大的好处。据访谈得知,许多幼儿园有关“三月三”的活动计划是由领导制订后直接下发传达,再组织教师进行活动方案的解读,教师只负责执行计划,导致节日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因此,教育管理者应改变以往固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并思考。例如成立专项小组,深入研究壮族“三月三”的文化内涵和习俗;学习与壮族“三月三”相关的活动,如制作五色糯米饭、壮锦、铜鼓,唱山歌,跳壮族舞等,加深教师对壮族“三月三”节日的理解。幼儿园管理者要鼓励教师积极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实践,帮助教师进行活动反思,加强与教师的双向沟通。
其次,加强教师的文化修养,提升专业素质。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其内在的修养和专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发展。由于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多数教师选择通过互联网来获取相关的节日知识,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增加自身的知识,虽然是一件与时俱进并值得鼓励的事,教师若没有一定的鉴别能力选择正确的知识,被网络上的“山寨文化”所误导,就无法对幼儿进行科学的节日教育。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修养,例如参观壮族博物馆,参阅地方志,询问研究壮族文化的专业人员等,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量,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进行思索,主动思考、探索哪些内容、哪些方式是适合传授给幼儿的。
2.加强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一,保证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开展。集体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儿童,能够保证儿童在同一时间内学习相同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开展集体教学活动也是进行节日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壮族“三月三”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它可以与幼儿的五大领域相融合,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丰富了幼儿园课程内容。例如健康领域可以包含着壮族“三月三”特有的饮食、民间游戏等内容;在语言领域,可以包含着壮族民间神话故事、儿童、童谣等;在社会领域,可以包含壮族“三月三”节日的来源、民族风俗、文明礼节等;在科学领域,包含着民族建筑、民间工艺、历史人物等;在艺术领域,包含着壮族民间音乐、舞蹈、服饰、工艺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因此在进行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时,教育者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相关活动,在设计活动时注重突出“童趣”,回归幼儿的生活。
第二,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渗透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开展节日教育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还要运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有利因素。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晨间谈话,激起幼儿对壮族“三月三”的兴趣与好奇心。晨间谈话是一日生活教育的开始,幼儿来园后都喜欢和教师、同伴交谈,交谈过程中往往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幼儿主动探索世界的内在动力,是幼儿主动学习壮族“三月三”节日的内在动因。例如,教师可以拿壮族服饰与幼儿日常生活服饰作对比,引导幼儿思考二者的异同点。其次,在过渡环节鼓励幼儿自由交谈。过渡环节是儿童活动转化放松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同伴之间的交谈能够激发对壮族“三月三”的兴趣,巩固幼儿对壮族“三月三”的感知。最后,关注日常随机教育,捕捉幼儿想要了解壮族“三月三”的欲望,并及时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进行节日教育时要树立目标意识,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小细节对幼儿进行节日教育。
第三,注重在区域活动中加深幼儿的理解。区域活动不仅能够为幼儿提供认知的平台,还对幼儿进行节日熏陶。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适时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指导。在投放材料时,注意材料的灵活性,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便于幼儿自主探索,也可以鼓励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材料,加深幼儿对壮族“三月三”的理解,幼儿收集回来的材料放心大胆地使用,增加探索的欲望。
第四,在环境创设中进行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就是一种隐性课程,其教育价值在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增添壮族“三月三”节日特色的教育内容,既可以向幼儿传递民族文化相关信息,还可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幼儿园要充分利用教室的门窗、墙面和走廊、楼梯等,放置吸引幼儿注意力的色彩鲜明的壮族服饰、乐器、饮食等图片和民族特色工艺品,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环境布置应该随着教育目标、内容及幼儿兴趣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可以邀请幼儿、家长共同设计和布置。
第五,加强家园共育,强化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家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能够增加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的质量。首先,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知道壮族“三月三”节日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明确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并认真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其次,开展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亲子游戏,强化亲子节日意识。通过访谈发现,多数教师都会请家长进入幼儿园,教授幼儿制作五色糯米饭、绣球、壮锦,有些家长还进行才艺展示,唱山歌、跳壮舞,为幼儿节日活动增添色彩。
(二)社会层面
第一,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壮族“三月三”节日的扶持。要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中的领导和监督作用,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中需要相应的政策指引,从根本上引起社会各界對壮族“三月三”的重视,加大对幼儿园进行节日教育的认知,其中包含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的原因、重要性、相关制度要求和经费的使用。如今,壮族“三月三”为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15年起,广西首府南宁每年举行“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活动,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不仅推动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还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壮族“三月三”节日内涵,实现民族文化传承“有据可依”。这些政策和法规,为幼儿园进行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提供了政策、时间、空间上的契机。
第二,家庭和社区要主动承担支持与辅助的责任。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纲要》出台,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对幼儿进行壮族“三月三”节日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工作,也需要家庭、社区的支持和配合,只有三方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1世纪初,美国政府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该协会在美国多年发展历程中一直肩负着“通过家庭和社区与学校的合作,真正激发所有儿童潜能”的使命,一直致力于改善每个儿童的教育和生活,促进美国幼儿教育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相关做法,为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共同合作进行节日教育,成立一个以家庭和社区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小组,在壮族“三月三”节日到来之际,共同为幼儿园“出谋献策”,帮助幼儿园开展各项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为幼儿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节日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还能够引发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因此,全社会应该坚信节日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共同完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曾莉.幼儿园多元文化启蒙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Phoon,H.S.,Abdullah,M.N.,Lee,Yen,& Abdullah,A.C.(2013).Unveiling Malaysian pre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n multicultura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The Asia - 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22(4)
[3]冯晓霞.幼儿园课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吴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CIT&TCD201904083)。
作者简介:李辛香(1992— ),女,壮族,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