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香 时萌楠
摘 要: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河南省实体经济发展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政策支持、产业结构升级潜力巨大、“一带一路”、人口与资源优势等良好发展机遇下,针对河南省实体经济存在的产业空心化、制造业科技水平不够高、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水平、科技创新体制有待完善等突出问题,提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实体经济与科技协同创新、提升实体经济企业的社会生存能力、加强教育与科学事业的投入等对策,以期为河南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质量;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1-48-8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1.00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所谓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协调的新发展理念为战略引领,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构我国在产业、产品、企业、要素4个层面的供给体系,实现与需求相匹配、以创新要素驱动生产为手段、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依靠传统要素驱动、投入大量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2]。我国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投入不足;要素成本上升,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质量和效率亟待提高[3-4]。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产粮大省,是中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实体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向着合理化和高级化逐步迈进。
1 河南省实体经济发展态势
1.1 河南省实体经济基础特征
1.1.1 实体经济总量规模持续增长。河南省近年来的实体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总量规模在不断增长。从1997年的不足0.5万亿元,到2005年的突破万亿元大关,到2011年的2万亿元,再到2017年的39 821.43亿元,实体经济增速迅猛,呈现跨越式的增长。
同时,实体经济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先增再降的趋势。1997—2007年实体经济占GDP的比重始终维持在93%以上,并且处于不断增长之中,最高达到95.4%。2008年以后,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受阻,在此阶段,实体经济占GDP比重出现下降。伴随着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变化,并结合自身形势,河南省积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道路的探索,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到2017年实体经济占GDP比重降至89.38%。虽然实体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河南省实体经济的总量规模在持续扩张,其在GDP中的占比依旧处于较高的水平。
1.1.2 实体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日渐提升。河南省的实体经济三次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都取得了成就,产值在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产值来看,1997—2017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从1997年的1 008.55亿元、1 861.28亿元、903.7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 139.29亿元、21 105.52亿元、19 308.02亿元。从河南省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来看,1997年三次产业比重为26.73%、49.32%、23.95%,演化到2017年,实体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10.39%、53.00%、36.60%。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出现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变化逐渐放缓并且出现比例下降情况,第三产业保持波动增长趋势,实体经济产业整体结构在不断优化。经测算,河南省实体经济三次产业合理化程度一直维持在0.95以上,其高级化程度在2011年后持续稳步上升。
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以来,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体经济的效益和水平日渐提升。三次产业向着更高的生产效率发展,同时也表明实体经济在调整中发展态势良好。
1.1.3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同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处于发达经济体中的多数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纷纷陷入困境[5]。国家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整体稳健,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省当前的经济形势是实体经济依旧在经济结构中占据着主体地位,虚拟经济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过度发达的虚拟经济及其带来的弊病尚未出现。
1.2 河南省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1.2.1 技术创新能力稳健提升。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成为一条必经之路。河南省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和投入,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加,努力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点,助推中原经济发展,经过数年的努力,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从201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可知,研究与实验发展的指标均在增长状态中,有R&D活动的机构数增加至3 112个,R&D人员接近25万人,全省的R&D人员全時当量(人/年)从2000年的34 629人/年增加到2017年的183 265人/年,R&D的投入强度不断增大,技术创新的能力也在稳步提升。
1.2.2 创新水平显著增强。河南省专利申请的总数在不断增加。截至2017年,河南省三种国内专利申请总数为119 243项,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35 625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受理量为66 803项,国内外观专利申请受理量为16 812项。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创新步伐日益加快,科技与应用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研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
1.3 企业在实体经济建设中地位逐步提升
1.3.1 企业的实力明显增强。河南省食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及零配件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有近百家企业成功上市,同时,进出口贸易总额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同国际的交流进一步加强,“走出去”的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3.2 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对比近年来的企业R&D数据,在规模以上企业的R&D研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04年的25 197人/年增长到2017年的123 619人/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从2004年的274 981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4 722 54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从2004年的2 403项增加到2017年的18 266项。企业的R&D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创新的质量和速度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升。
2 河南省实体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大创新,也是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从河南省历史文化、区位交通、产业合作、平台建设以及人文交流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河南省应发挥优势,抢抓机遇,紧紧围绕“道路联通”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围绕产城融合、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围绕深化改革、申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围绕服务便利化、建立健全联动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施策,加快构建河南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支撑点,为支持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贡献。
2.1 政策支持力度增加
我国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府在加强河南省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提供政策支持。河南银监局于2016年正式印发《河南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二十条措施的通知》(简称《二十条》),从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发展普惠金融、推进精准扶贫、降低企业负担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
近年来,为进一步改善河南省投资环境,有序承接东部沿海和国际产业转移,政策的支持效应日益凸显。为此,《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从财税、金融、产业与投资、土地、商贸、科教文化6个方面明确了若干支持政策。如,在财税政策方面,强调对中西部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实施财政贴息;在产业和投资政策方面,提出要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在土地政策方面,强调要优先安排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在商贸政策方面,提出支持在河南省设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监管场所,培育和建设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在科教政策方面,明确加大对产业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运用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等。
2.2 产业结构升级有潜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日益明显。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業,应结合自身实际适时发展,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6]。国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优。近年来,河南省一直致力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但产业结构整体偏重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2017年,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占比仍高达32.7%,高出全国2.6个百分点,而高技术产业占比只有8.2%,低于全国4.5个百分点。
产业高端化是指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产业高技术含量、产品高附加值和市场高占有率[8]。河南省要尽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准确把握现阶段产业发展特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中心任务,着力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网络经济这4个方面,强化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切实从高速增长转到高质量发展上来。
2.3 “一带一路”经济增长新契机
国际欧亚科学学院院士毛汉英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河南省实施东进西出的双向开放战略提供了极为有用的历史机遇。河南省实现跨域式发展大有希望。丝绸之路经济带最主要的通道是新亚欧大陆桥,而河南省正处于新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且河南省有快捷的交通方式(高铁以及航空),这意味着河南省发展的机遇也越来越多。郑欧国际班列已在新亚欧大陆桥上运行,其客户货源地也已覆盖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基础货源地,集货半径超1 500千米,辐射范围达2 000千米。郑州市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的主线上,其地理位置独特,这一优势能够使河南省形成大规模的物流,使得河南省的工业产品可以远销海外,进而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物贸集资地。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河南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外向型经济的新契机。
2.4 人口和资源优势仍在
2.4.1 人口数量优势。尽管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深,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逐渐削弱,欧美发达国家也在不断进行制造业的转移,但是,我国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一大批高端制造业的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的人口优势很明显,巨大的人口基数、数量庞大的劳动力是巩固产业链关键地位的重要基础。
2.4.2 人口质量优势。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过程中,高素质的劳动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的义务教育普及至初中,预计不久就会普及至高中,人均受教育年限将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每十万人口的学生在校数量都在逐步增加,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河南省共有普通高校134所,在校生200.47万人,高等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