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软实力比较研究

2019-04-22 01:23张立华
创新科技 2019年1期

摘 要:软实力是持久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教育发展力、文化影响力、社会服务力、科技创新力、国际影响力和环境吸引力等方面对西安、兰州、郑州、武汉、成都、重庆、长沙、合肥8个“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软实力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树立城市发展新理念、打造城市国际品牌、扩大国际影响力、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城市沟通能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等措施,为内陆节点城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1-30-6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1.006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1],为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特别是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多个节点城市打造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为我国中西部内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方面有较大差距,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首先从增强自身内生发展能力着手,加强城市软实力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本文选择西安、兰州、郑州、武汉、成都、重庆、长沙、合肥8个具有代表性的“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作为比较研究对象,探索内陆城市软实力建设的路径。

1 加强“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的综合实力是由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方面组成的,其中建立在城市文化、公共管理、城市创新力、城市环境、国际影响等非物质要素上的软实力是持久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2]。加强“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打破城市发展瓶颈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陷入瓶颈,以往单靠硬实力提升城市经济实力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城市之间的竞争已进入以软实力竞争为标志的新阶段[3]。二是中西部抓住“一带一路”发展契机崛起的需要。我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现状,中西部要实现赶超需要探索新的路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赶超”的外部条件,城市软实力建设将为“赶超”打好内部基础。三是中西部地区内陆城市对外开放的需要。内陆节点城市通过软实力建设,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影响力,实现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的转型。

2 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一带一路”内陆主要节点城市软实力的评价,需要选择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长效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以测度“一带一路”内陆主要节点城市软实力。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软实力评价指标的研究文献和区域发展特点,将评价指标分为两级指标,包括: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主要指标如下:①教育发展力,包括:普通高校数、人均财政教育投入、每万人专任教师人数、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主要反映城市的人口素质与发展潜力。②文化影响力,包括:每万人图书馆数、每万人博物馆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国内外旅游人次。主要反映城市文化底蕴和知名度。③社会服务能力,包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主要反映城市能提供的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④科技创新力,包括: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主要反映城市的科技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⑤国际影响力,包括:对外依存度、旅游开放度、实际利用外资额、入驻世界500强企业数。主要反映城市的国际化程度。⑥环境吸引力,包括:城市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主要反映城市的环境状况和宜居程度。另外,為了准确地测度内陆主要节点城市软实力,需要赋予指标相应权重,笔者向河南、天津、广东、湖南、江苏等高校相关研究专家发放指标权重调研问卷40份,收回有效问卷36份,结合专家意见和相关研究文献,确定一、二级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

3 “一带一路”内陆主要节点城市软实力评价分析

3.1 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

由于评价指标较为复杂,为了便于各项指标间的相互对比分析,本文引入功效函数(系数)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见公式1)。对于正相关数据,满意值取该项指标最大值,最小值为不允许值;对于负相关数据,该项指标最小值为满意值,最大值为不允许值,100分为满意值上限,60分为下限。无量纲化后的各项指标通过表1中的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计算,求得各指标的分值(见表2)。

[tij=  aij-ajmin ajmax-ajmin ×40+60]       (1)

其中:tij—功效函数,即第i个要素第j项指标的评价分值

[a]ij —第i个要素第j项指标实际发生值

[a]jmax—第j项指标实际发生的满意值

[a]jmin—第j项指标实际发生的不允许值

3.2 评价分析

通过对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从教育发展力、文化影响力、社会服务力、科技创新力、国际影响力和环境吸引力等6个方面进行测算,得出8个“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软实力分数及排名(见表3),反映了各城市软实力的优势与短板。

3.2.1 教育发展力指标分析。根据表2和表3分析,教育发展力(A1)分值排序为武汉、郑州、兰州、合肥、长沙、重庆、成都。具体来看,武汉、西安、郑州、成都普通高校数量较多,分值较高;在人均财政教育投入方面,兰州、武汉、长沙、重庆均为90分以上,而西安居于末位;在每万人专任教师人数和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方面,兰州、西安、郑州、合肥、武汉分值较高,重庆在这两项指标、长沙在每万人专任教师人数上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

3.2.2 文化影响力指标分析。重庆、成都地处巴蜀,有着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丰富的内涵;西安、郑州既是古都,又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历史底蕴深厚;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之一。根据测算结果,文化影响力(A2)中重庆、武汉、西安位居前三名,其他依次为郑州、成都、兰州、长沙、合肥。

3.2.3 社会服务力指标分析。社会服务力(A3)主要从卫生设施、第三产业、城镇化率、城镇失业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兰州、长沙、武汉、郑州等四市分值超过80分,成都和西安居中,而合肥和重庆排名靠后。其中,兰州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方面位居第一;武汉和长沙在卫生设施方面位居前列;重庆的各项指标分值均较低,这和其庞大的人口基数有较大关系。

3.2.4 科技创新力指标分析。根据测算,科技创新力(A4)排序为成都、西安、武汉、重庆、合肥、郑州、长沙、兰州。其中,在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方面,成都遥遥领先,重庆、西安紧随其后,兰州、长沙落后较多;在技术合同成交金额方面,西安、成都、武汉,均在90分左右,有较强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而其他城市均处于60~70分之间,差距较大。科技创新力的排名与城市发达程度、高校数量和科研院所分布有较大相关性。

3.2.5 国际影响力指标分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影响力(A5)已成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表2和表3分析,国际影响力排序为西安、重庆、武汉、成都、郑州、长沙、合肥、兰州。对外依存度方面,郑州因其便利的交通、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和外资利用效率而位居第一,其次为西安和成都;而长沙、兰州依存度较低。旅游开放度与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有密切关系,西安、武汉、重庆居前三位。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入驻世界500强企业方面,重庆、武汉、成都、西安、长沙、郑州分值较高,而兰州远远落后于其他城市。

3.2.6 环境吸引力指标分析。作为人们体验和感知城市的重要因素——城市环境,是城市软实力的外在体现[4]。从表2和表3分析,环境吸引力(A6)重庆、长沙得分超过90,居于前两位;武汉、成都、合肥、西安处于80~90分之间,其中西安和合肥在城市绿化覆盖率方面分值很高,但空气质量方面亟待改进;郑州、兰州排名靠后,郑州须加强空气治理,兰州要在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方面下功夫。

3.2.7 “一带一路”内陆主要节点城市软实力综合分析。通过对教育发展力、文化影响力、社会服务力、科技创新力、国际影响力和环境吸引力6个一级指标的数据计算,得出“一带一路”内陆主要节点城市软实力综合排序,由高到低顺序为武汉、西安、成都、郑州、重庆、长沙、兰州、合肥(见表3)。8个城市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武汉、西安、成都,综合分值在80分以上,软实力较强。武汉6个一级指标均在前三名,发展相对均衡;西安在科技创新力、国际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与其历史悠久、高等教育发展和国际知名度有较大关联性;成都科技创新力排名第一,但教育发展力较差,应充分利用该市高校众多的优势,加强财政教育投入和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第二层次有郑州、重庆、长沙三市,分值均接近80分,软实力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郑州大部分指标居于中等水平,但须加强环境治理工作,提高环境吸引力;重庆在文化影响力、环境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均居前两名,教育发展力和社会服务力排名较差,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基数过大,虽然总量不低,但人均偏低,重庆应发挥其直辖市的优势,逐步提升城镇化率、降低失业率;长沙在社会服务力和环境吸引力方面具有优势,今后须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提升文化影响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第三层次包括兰州和合肥两市,大部分指标分值较低,排名居后,软实力有较大提升空间。兰州的侧重点是科技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和环境吸引力;合肥的侧重点是文化影响力、社会服务力和国际影响力。两市应抓住“一带一路”发展契机,挖掘自身潜力,补短板,逐步提升城市软实力。

4 提升“一帶一路”内陆主要节点城市软实力的措施

4.1 转变观念,树立城市发展新理念

相对于东部沿海城市,我国大多内陆城市对于城市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改革深度、开放水平、相关制度供给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上述内陆主要节点城市应抓住“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转变观念,树立城市发展新理念。首先,要将城市发展放到全球视角去考虑。本文论述的8个城市都是国家中心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已具备了较强的硬实力,但国际城市间的竞争不仅靠硬实力,软实力也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有利位置,要把软实力建设纳入到城市发展长期战略规划中,将其提升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使得软实力建设和硬实力建设相辅相成、全面协调发展[5]。其次,城市发展要从重“量”向重“质”方向转变。新理念意味着观念的转型升级,软实力建设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高城市质量和发展效益,以智慧城市、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等理念引领城市的发展[6]。最后,发挥地方政府在城市软实力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向市民广泛宣传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树立城市发展新理念,使其产生认同感和凝聚力[7]。

4.2 打造城市国际品牌,扩大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倡议使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打破原来的“碎片化”格局,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为内陆节点城市发展战略找到新的突破口。上述8个节点城市应以国际化为导向,明确在“一带一路”乃至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定位,抓住契机,发挥特色,提升国际影响力。要树立国际化意识,拥有全球视野,寻找自身在国际城市价值链中的准确定位,还要培育特色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国际品牌。强化城市的特色优势是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切入点[8],武汉、郑州、长沙、西安、兰州、成都、重庆、合肥8个节点城市分属中南、西北、西南和华东地区,也是所属地区区域文化的代表,由于历史变迁、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差异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要明确城市文化内核,挖掘特色文化优势,凝炼城市精神,形成有特色的城市品牌,扩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4.3 集聚高素质人才,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8个内陆节点城市都是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的地区,有高等院校450所,其中“双一流”大学13所,集聚大量高素质人才。各市要充分利用先天优势,既要培育出优秀人才,又要留住这些人才,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城市软实力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教育和人才方面:一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重视基础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制定“终身学习”计划,提高市民素质;二是建立健全吸引人才和激励人才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各市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急需大量人才,向开拓“一带一路”市场人才给予特殊政策激励,形成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社会氛围;三是要建立跨区域人才交流平台,建立多层次、系统化、动态化的城市人才流动机制,并组建城市发展智库、技术研发团队,为软实力建设提供服务[9]。科技创新方面:一是要鼓励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的科研成果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二是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从研发到转化的高效运行网络;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软环境。通过教育、人才和科技创新等机制的完善,提高城市软实力建设层次和城市影响力。

4.4 发挥新媒体引领作用,提升城市沟通能力

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內陆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是有一定欠缺的。因此,宣传、公关活动是影响“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加强对外传播话语权的重要因素。强化城市沟通能力,开展城市外交,传播城市文化,树立城市形象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充分发挥以互联网、移动通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引领作用。发挥新媒体开放性、及时性、广泛性、互动性、多样性等优势,加大城市宣传力度,向国内外介绍、宣传城市。二是成立负责城市外交的政府机构及民间组织,开展对外交流和对外合作活动,提升城市沟通能力。三是通过建立友好城市、举办商品交易会、开展旅游宣传活动、组织国际国内大型会议和重大文化活动,向国内外展示城市形象及城市理念,提高国际声誉,将“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推向世界,提高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10]。

4.5 加强城市治理,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城市软实力的构建离不开政府部门公共设施和行政服务的保障,上述教育发展、文化、社会服务、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和环境6个软实力一级评价指标均需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支持,须通过城市治理和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补齐城市发展短板,带动软实力整体建设。一方面,各节点城市要优化公共服务结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保证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城市治理力度,从环境、交通、安全、卫生等方面构建权责明晰、执法规范、监管严格、服务多样、管理高效的城市治理体制[11],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为城市软实力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彬.“一带一路”战略意义深远[N].经济日报,2016-6-23(14).

[2] 任宏,喻丽君.城市软实力与硬实力协调发展度测度:以湖北省12市为例[J].工程管理学报,2018(5):45-50.

[3] 郭彩云,刘志强,武爱平.提升城市软实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邯郸市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0,52.

[4] 嵇国平,校建立.城市软实力量表的开发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2(8):34-36.

[5] 郑仕杰.提升东莞城市软实力研究[J].当代经济,2014(11):35-37.

[6] 张田力.提升天津城市软实力的对策建议[J].天津经济,2013(9):18-21.

[7] 王启凤.公共关系在构建城市软实力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88-89.

[8] 陈然,张鸿雁.特色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软实力建构:以沪宁杭为例[J].城市问题,2014(12):17-24.

[9] 钟劲松,张立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节点城市对周边地区溢出效应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5):15-20.

[10] 庄德林,杨颖.城市软实力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0(2):96-101.

[11] 王永健,汪碧刚.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J].人民论坛,2017(3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