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伟
摘 要 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不断融合的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正在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建设目标既要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更要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线开放课程 融合 建设目标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3.04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open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the new era. Its construction goal is not only to achiev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ut also to further enhance the sense of the times and attractiveness of the course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nline open course;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target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教育部在2012年制订并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这项规划指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1],在此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得到广泛关注。經过三年的探索,教育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15年4月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对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做出了系统部署,从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的发展和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出发要求建设符合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在“重点任务”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2]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因此,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不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的深度建设,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的重要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旨在开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崭新路径,其建设目标既要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课程属性,也要考虑在线开放课程所具备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本质上的意识形态目标,又具有一般性的育人目标”,[4]它是加强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最为重要的阵地,既是全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也是增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而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成果,它把网络教学推进到新的层次。具体来说,在线开放课程以开放式教学、微视频、自主互助、精熟学习以及注重过程考核为主要特征,能够将传统教学过程完整的呈现到在线教学平台,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强教学互动和过程化考核,为进一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和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要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充分借鉴各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经验,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巨大的功能优势,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高度融合,进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为大学生一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当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自“05方案”以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数字教学资源设计制作和开放共享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建成了一批以“国家精品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彩一课”、“精彩课件”、“精彩一门课”等为标志的优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不过,受制于当时信息技术及课程开放平台的水平,这些优质教学资源仅仅只能作为思政课课堂学习的课外补充而存在,以“单向共享”的形式服务于教学过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建立和大量在线开放课程的成功应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实践路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建以致用”的建设思路,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不仅仅只是将课程教学资源作为示范品展示在网站平台之上,更要使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资源等元素通过在线开放的方式达成相应的教学功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使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活跃起来、真正讨论起来、愿意课下实践起来,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从资源共享开放到“智慧共生跃迁”,[5]从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
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时代感和吸引力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课程建设与时俱进品质的表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在内容建设上,它需要体现和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切实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形式建设上,它需要关注和应用普遍性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积极吸收和反映教育发展的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就是要努力达到“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教学效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在线教育人数规模在2017年12月已经达到1.55亿,网民使用率达到20.1%。在此背景下,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面向全国推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各高校以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入名校在线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得到持续推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需要以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教学当中作为紧迫任务,教师需要在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基础上,结合课程属性,制作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的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和讨论题目,通过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平台发布出去,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3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意识形态教育层面的有效性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意識形态功能,直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关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我国迈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继往开来,发挥其应有的意识形态教育作用,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使其天然具有了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和广泛性,从而使建立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的所有课程都具备了强大的渗透性,这不仅为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渗透创造了便利条件,而且使其借助“现代化”的标签披上了普世价值的外衣,以致青年大学生在缺乏社会阅历的情况下极易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认同。有鉴于此,探索并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将有助于开拓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路径和范围,进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领作用,以应对各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2012年3月13日.
[2][6]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504/186490.html,2015年4月13日.
[3]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4] 鲍金.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内在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72.
[5] 赵丽.在线课程开发:从资源“共享学习”到智慧“共生跃迁”[J].电化教育研究,201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