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实践研究

2019-04-20 11:11董晶
对外经贸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新工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摘 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以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为例,探讨基于“工作任务”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及实践步骤,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创新大学组织模式,构建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关键词]校企合作; 开发课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9)11-0145-03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of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it is an important grasp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university to the application typ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course based on “work tas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In this paper, bidding and contract management cours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task” of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deas, construction contents and practical steps to further promote open education model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cultivating community advantages, the project to build, results sharing, benefits and win-win talent.

Keyword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Course; Personnel Training

一、引言

建筑行业发展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地中,新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革命驱使下,行业对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然而从业人员结构分布不均、应用技术型人才短缺、供需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战略规划、地方经济发展的落实。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深化产教融合以及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课程建设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只有将校企合作深入有效地推进,学校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必要性

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发课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新途径,是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是落实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作为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是唯一能全面反映本专业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程管理工作中有众多岗位与本课程的知识相关。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将各个建筑市场主体联系在一起的主要途径,是形成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纽带,在该课程上加强校企交流,不断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用得上的员工。

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基本思路

(一)以深化高校转型改革为核心,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健全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重大结构性矛盾,增强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

(二)以增强课程对社会和企业的适应性为目标,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快推进教育“放管服”改革,注重发挥市场机制配置非基本公共教育资源作用,强化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的有效调节。

(三)以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原则,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四)以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资源为前提,确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实施方案。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五)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对每个具体岗位进行职责、任务分析,通过分析明确岗位所对应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和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确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内容和项目。

(六)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

(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过程。拓宽企业参与途径,设立学院与企业工作室、创新基地、实训基地等。

(八)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注重发挥行业组织人才需求预测、用人单位职业能力评价作用,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

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开发的模式——课程结构任务化

结合行业需求与技术发展,校企双方教师共同制定、优化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本着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性的原则,通过大量的典型案例和实际工程项目,首先将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合同管理、工程索赔等内容以校企合作方式精心设计七个“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境,让每个任务都能体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综合,作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综合。[1]其次“一带一路”倡议思想及市场对工程总承包模式、政府采购和PPP项目需求的不断提高,要求课程内容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打破以往只重视施工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误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应用性,体现学以致用。

(二)创新教材编写模式——编写本课程基于校企合作的共建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具,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为实现课程结构任务化,必须打破原有教材体系,依据职业能力标准、岗位技能要求及典型工作任务创新编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一体化课程教材。[2]把企业生产实际中应用的知识纳入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及典型的工作任务安排章节。

(三)加強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体现企业人员和自有教师的团队协作

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是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3]对教师的自身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培养双师一体化教师队伍。有计划的推进师资培训,学院每年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学习行业新技术,掌握共建课程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保证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按照教学要求,有偿选聘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院任教,探索产业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进而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开发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强化教学文件内容的时效性

校企双方教师互相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典型的资源共同完善并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企业工作录像、开发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网站,最大可能地提高课程资源和企业课程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增强课程对企业的适应性。校企共同参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案、讲义等教学文件的制定和优化,努力在教学文件形式完备的基础上,强化教学文件的时效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改进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提升教学效果

以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采用PDCA循环教学模式,以小组制组织教学,灵活穿插案例教学。[4]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将学生按小组扮演招标、投标参与方,并让学生根据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招标文件、投标文件等编制;通过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工作任务,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动态自主学习,达到“实际操作能力强、工作适应性强”的目的。

(六)改革考核方式——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考核方式

探索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课程考核新机制、新办法、新途径,切实加强课程考核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基于工作任务,设立多维化的考核模式,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5]在结果考核中,关注学生作品的整体质量,强调自主创业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关注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考试过程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使每位学生在团队环境下,从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和体验到技能应用的真实情况。

五、结语

截至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已经超过5185万,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6.68%,建筑从业者能否获得长足的职业发展,已经不仅影响着每个从业者的个人利益,更牵动着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6]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仅仅依靠学校一方很难完成目标,必须和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协作,才能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学校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方面一致,避免造成人才培养上的“供需借位”,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创新大学组织模式,构建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有效解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对称的矛盾,同时满足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实现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共赢[7]。

[参考文献]

[1]任玲华,蒋晓燕,费丽渊.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课程开发与校企合作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 13(4).

[2]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http://jpkc.gtxy.cn/alian/jpkcgj3/links/7gxjh/tx.html

[3]颜立新.基于工作过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建构[J].科教文汇,2011(25).

[4]董晶.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8(6).

[5]杨晓琪.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课程资源库探讨[J].决策与信息,2016(5).

[6]建筑行业开拓创新 “中国建造”成就显著.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7-24/doc-ifyihmmm8366981.shtml

[7] 吴浩宏.校企合作共建“校企一体化”课程. http://www.cnsdjxw.com/news_brows.asp?id=14239

(责任编辑:顾晓滨 马琳)

猜你喜欢
新工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