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斐
【摘要】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新时代发掘和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能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激发世代依存的道德情感,促进社会公德建设,为新时代德育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对提升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德育思想 道德自觉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不但能促进道德的发展,还能对道德产生作用和影响。发掘和关注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能够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传统文化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维护和表达广大民众的利益,可以培育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道德文化。仁爱、忠孝、勤俭等美德和精神体现着民间处世哲学的智慧之光;家训家风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突出了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反映着一个家庭世代的“核心价值观”,将社会生产生活与个人道德学养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引导人们认真履行社会公德、虔诚信守社会规范;传统节日文化淋漓尽致地反映着民众的价值观念,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反映着国民真挚的民族情怀。
这些富有向上向善力量的传统文化引导并规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道德责任,培育着“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良好氛围,提升着人们的文化道德素养。以家风家训为例,在对子孙后代教育的过程中,传统家风家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书示子侄》中,北宋政治家欧阳修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他认为人就像玉一样,只有经过“雕琢”,才能成为君子。这些传统的家风家训要求将道德规范内化到个体意识深处,重视塑造个人良好品德,要求家庭成员言行一致、具有稳定的道德品质和自觉的道德判断、选择能力。
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的德行问题,强调人的道德内化和修身立德,注重人的自立自觉。致力于引导人们修身养性、修业进德,通过倡导“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理念,追求理想人格和崇高的道德境界。
首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的是实现小我与大我,其中“修身”是本。《大学》明确指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前提,加强修身教育,能够培养人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化人们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认识,能够促使人们自觉地以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为重。其次,“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全过程,是中国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仁”是整个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基础;“义”是道德规范的纲领性准则;“礼”是礼仪之规,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等规矩;“智”要求人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曲直,要有聪明的才智和学识;“信”是内诚于心、外信于人,是传统修身文化的基本道德规范。最后,“慎独自律”则是古代圣人们沿着道德阶梯不断攀升直到到达最高道德境界的重要方法,要求人们在修身过程中,自我纠错、自我改造和完善。“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提出道德修养要遵守道德规范,即使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不应放松自己。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将修身、慎独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自我价值的根本,非常注重提升自身修养,蕴涵着深邃的道德自律和理想自觉,其所倡导的“诚信”“信义”“慎独”等思想,虽历经数千年仍值得倡导和推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可以为新时代德育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折射出很多人生哲理,能够引导人们远离浮躁低俗,激发人们实现“中国梦”的豪情,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传统文化一直推崇的“知行合一”,在塑造人的德性,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结构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能够帮助人们去除浮躁习气、提高社交能力,养成善解人意、关注细节的好习惯;而《道德经》则告诫我们凡事要从细节入手,才能在社会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不断完善自身的交际礼仪,“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传统文化强调的“知行合一”,包含着深厚的人性情感、丰厚的文化内涵,能够通过构建人文精神和价值认同,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在当代语境中,传统优秀文化对营造和谐正义的社会氛围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释放着时代光芒,能够引导人们见贤思齐,闪烁着人本主义的德育理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道德观念,能够规范社会的伦理道德,防止道德滑坡、维护社会稳定,激发人们树立共同道德追求与崇高的理想信念。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依托“血缘、亲缘、地缘”纽带传播社会道德风尚,能够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道德文化,实现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在海内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社会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相通、天然相联,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最真实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传承社会道德文化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对历史时空的“集体记忆”,能够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激发世代依存的道德情感。
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国家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亦安身立命的基础,其强调礼是教化的根本,提倡要尊重长辈、为人谦恭,这有利于推动社会公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传统的和谐思想包括“贵和”与“尚中”,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灵魂。“和”境界是一种多元与开放的状态,“和”是一种普遍、整体的状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和”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传统文化最高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坚守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人、自然与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社会矛盾并达到“中和”的重要途径。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中国两千多年前倡导的“贵和尚中”的观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密切融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源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认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强化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在提升人们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的基础上,促进人们道德自觉,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