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前幸
(宜兴市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200)
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影响因素与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1]。该病患者需终身服用降血糖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需对饮食进行纠正、控制,使得病情得以稳定[2]。本文主要研究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本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对其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和饮食护理,并对其护理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糖尿病患者80例,按照奇偶分组法将其分为2组,即参照组、观察组,各40例/组。
参照组:年龄42~75岁,平均(58.56±4.78)岁;病程1~10年,平均(5.54±1.08)年;男性、女性患者占比26:14。
观察组:年龄40~75岁,平均(57.84±5.03)岁;病程2~10年,平均(6.11±0.97)年;男性、女性患者占比28:12。2组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比较。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3];②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研究委员会审批;③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缺失者;②中途退组者;③严重精神障碍、语言交流障碍,无法配合此研究工作者。
予以参照组施行常规治疗、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行饮食护理,内容为:①日常饮食结构平衡:主动了解患者日常饮食习惯、结构,同时根据患者血糖情况作针对性饮食方案,进而避免糖量摄入多、蛋白质摄入不足现象发生。每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摄入量比例约为50:30:20。饮食护理期间,需结合患者并发症情况、营养状况,对营养摄入量作适当调整。②每餐饮食热量科学分配:患者早、中、晚三餐摄取热量按20:40:40比例搭配,主食以粗面、杂粮为主,均匀搭配其他营养摄入量,每天需摄入一定量蛋白质,确保机体所需氨基酸充足。适量摄入纤维类食物,减少葡萄糖吸收量,提升胰岛素释放。嘱咐患者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尽量避免进食高胆固醇、脂肪食物,补充各种维生素、胡萝卜素、锌、钙等物质,将良好的饮食习惯重要性告知患者,避免进食甜食,严禁烟、酒的摄入。
统计2组患者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情况,并进行对比。
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t检验、用(±s)表示。以P<0.05,代表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依次相较于参照组血糖水平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如表1。
表1 组间血糖水平情况对比(±s)
表1 组间血糖水平情况对比(±s)
组别 n 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观察组 40 6.25±1.26 8.50±2.08 6.69±0.58参照组 40 9.14±1.88 12.91±2.52 7.42±1.01 t-- 8.076 8.536 3.964 P-- 0.001 0.001 0.001
糖尿病较难治愈,且病程较长,患者需终身服用降糖药物对病情加以控制,同时需控制患者饮食,以便控制患者病情进展、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4-5]。本次研究主要给予糖尿病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可改善血糖水平,对病情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于饮食护理中,护理工作人员需按照患者实际情况,来计算每日需摄入的热量以及运动量,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摄入量作科学、合理的调整。进而达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目的,使得病情被稳定控制。
研究得出,经相应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血糖水平(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较于参照组的血糖水平均较低,两组数据差异明显,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
综上所述,饮食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效果较显著,可改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水平,对患者病情的稳定起到促进作用,效果明显,值得被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