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竞飞
摘 要:分析了当前初中社会思品学科所处的尴尬状态,以及教学上存在的一些影响教学效率的误区,并从“量、余、情”三个角度, 谈了提高初中社会思品课效率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材;建议
在近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懂得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爱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效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教学中的王道。一个优秀的教师,课堂上不仅要讲求效率,讲课还要环环紧扣,有一种“节奏感”,更要有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学手段。然而,新课改下的社会思品课,并没有本人预想中的那么神奇,大多数情况下,与之前的传统课堂教学没有太大区别,课堂教学经常会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中。课堂上,学习气氛要么是热闹非凡,要么是不温不火,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佳。对此,笔者想通过本文,就目前初中社会思品学科所处的这样一种尴尬状态,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影响教学效率的误区,从量、余、情三个角度,来谈一些能提高初中社会思品课课堂效率的认识和看法。
一、研究背景
在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中,他会感觉思品课很枯燥、无趣。我很幸运,中学阶段遇到的思品老师,上课极具特色,语言精辟,妙趣横生,总是让我对他的课堂留恋不舍。而且,下课后,我也总是期盼着下一堂思品课的到来。这或许,也是我现在能成为思品老师的一个主要原因。
转眼已教书数年,我懂得了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光有爱心还不够。扎实的专业知识、有效的教学手段,才是真正的教学王道。回想当年自己上初中时的老师,为什么他總能够抓住我的注意力,激发起我的学习兴趣,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上课有效率,环环紧扣,不拖沓,有一种“节奏感”。正是这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使他从刚开始的头几节课,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自然而然地做了他三年的忠实“粉丝”。可现在,当我成为“他”,成为老师也站到了讲后上之后,我才发现,现在的思品教学,并不是我当初想象中的那样,对我来说充满了乐趣和魅力,这使我不得怀疑自己当初对思品课的热爱,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这促使我不断进行反思。我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像当初的我一样,对这门课程充满深深的热爱和喜悦之情。现在新课改下,照搬以前老师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但我可以借鉴以前老师的优点,结合时下教育教学实际,制定一套符合现在思品课特点,及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概念辨析
“行”:指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备课、教学过程、课后。
“思”:思考、反思。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行为进行的反思,或之后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一些相关看法和思考。
“行”中“思”,是指在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反思。
“量”:质量与亮点。这里指教学质量观,及在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如:教学的关注点,或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余”:自己,在这里指教师和课堂的主体,即学生。
“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情感的鼓动、教育、感染。
三、“行”成于“思”:对当前社会思品课教学质量低迷的分析、反思
一方面是思品课当前所处的“尴尬”地位,一方面是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尴尬”情形,一方面是教师所处的“尴尬”处境。所有这些,都在促使我不断进行反思。
(一)“行”成于“思”——“行”之尴尬
1.因思品课占中考分数比例较低,致使家长和学生都不是特别重视。七八年级还好,总分为100分,学生碍于分数比例,上课时还会认真学习,课后也会做些巩固练习。可到了九年级,由于是开卷考试,社会思品一共50分,很多家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如何备课,值得深思。
2.有些学校不重视社会思品课,出现随意占用社会思品课的现象,更有甚者,到了一学期结束,就要期末考试了,社会思品课还有未完成的新课。有的学校,社会思品课也是由非专业的思品教师兼着来上,甚至是让一些临退休的老师来学校上这门课,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3.社会思品老师的待遇相对较低。社会思品因不受大家重视,学习考核成绩难以提升。而现在,老师的工资又进行了绩效改革,绩效奖与考核结果直接相关,一方面是绩效,一方面是成绩上不去,思品老师又怎谈待遇的提高。评价机制的老旧,使思品老师深感困惑。
社会思品课,是一门能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心理、地理、历史、法律、民族文化、全球视野等全方面教育的课程。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命运,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科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在台湾、新加坡,甚至在欧美,思品课程备受重视,到大学里更是分为众多的分科进行专门研究。
(二)“行”成于“思”——“思”之误区
除了不够重视之外,现在老师在教授这门课的时候还存在很多误区,大大影响了课堂效率。
1.教学模式单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而对那些自认为没有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课间的推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归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特别是初中学生,难以接受枯燥无味的东西,教师是否应该想想一种模式用久了该变一变,就像做菜一样,同样一种材料,可以烧出很多味道来。
2.形式大于实效
很多老师提起新课改,似乎老一套模式完全被颠覆,现在的课程知识落实已经不重要,一节课充斥了小组合作和情景表演,热热闹闹,但是要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答不出来。还有些老师非常依赖多媒体课件,脱离了电脑课件就上不来课了,每节课都需要用课件来辅助教学的。有些课不应该被文字、图片、视频框住了思维,应该放弃这些东西,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想法。
3.“煮教材”
一些老师对教材的依赖程度是让人难以想象的,不断让学生去诵读,甚至要求背下来,活生生把生动的教材读成了枯燥的“经书”。教材“煮烂”了,学生的能力没提高,情感没落实,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说教书也像王国维说的有三种境界的话,那么“煮教材”只能是“望尽天涯路漫漫”,真正要“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不应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总之,新课改推行许多年了,面对新的课程、新的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在发生悄然的改变。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学生自主学习显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但不少人又发现:很多课程表面热闹,实则空洞。于是有人又怀疑了,新教法不一定好,还是老教法保险,于是又退回去了。很多人徘徊在新老教法之间,并没有弄明白真正有效的课应该是怎样的。
四、“量”“余”“情”:对当前社会思品课教学质量低的建议
教育专家王敏勤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那教师如何在新课改的平台下提高课堂的效率呢?我从以下几点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量”“余”“情”——“量”之效率
“量”“余”“勤”:指在教学当中,老师应精心备课,课堂上把握好四十五分钟,适当调控,突出教学重难点,追求高质量的教学课堂。
1.“量”中量——质量
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高质量的课?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教学程序,把自己预设的知识、公式傳授给学生,还是以学生会不会,能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标准?答案明显是后者。
而很多老师往往“舍不得”打乱自己的思路,学生一旦偏离预定方向,就生拉硬扯回来,特别是新老师。这必然造成学生思考时间不充足,很多时候把答案“硬塞”给学生,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我们应该明确:好的课不仅要有量,还要有质。为了完成教学既定程序而不顾学生感受,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2.“量”中亮——亮点
每一节课都至少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点,即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如果教师一节课上下来,学生还在“云里雾里”,没弄明白这节课到底学习到了什么,那么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因为这节课的教学点缺漏或者比较模糊,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突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
例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二课中有一框标题是《帝国新政》。导课时如果向学生指出:“帝国”是指唐朝这个强大的封建帝国。“新政”是指这个新帝国在建立之初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点就明确了——我们要解决的原来是唐朝李世民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然后学生就会在书本上找出具体的一些措施是什么,整节课因为前面的几句话就任务明确,豁然开朗了。
(二)“量”“余”“情”——“余”之效率
余:是我们。教师应制定好教学计划、精心备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1.“余”中师——备课
“磨刀不误砍柴工”,想上一堂好的课,教师应该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备课上。如果课前不愿意花时间,而自负地认为自己光凭借课堂发挥就可以上一堂精彩的课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教学目标是有规定性的。凡是效率问题都要与目标挂钩,离开目标也无所谓效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只有学生清楚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高效完成任务。
备课的具体程序每位老师都非常熟,而且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除了常规的备教材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备学生。教师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学生,善于分析学情,思考自己如何用更精练、准确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课堂部分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交流和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同时,教师应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当然,计划最好是有层次性,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余”中生——自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他们想去学,才能深层次地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那么,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的潜能呢?
(1)我们学校数学组在推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一节课老师只讲10分钟左右,学生自学或训练的时间长达35分钟左右。这种方式是否适合社会思品课呢?我觉得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色,不可照搬照抄。但这种模式给了我们一种启示:社政课也不应该完全以讲解和互动为主,在课堂中也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安排一些课内练习活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吸收当堂知识,也可以让老师相对轻松一些。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老师的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学。
(2)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充分体现发展性。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而评价中,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俗话说“水涨船高”,当孩子的行为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他们就更爱去学习或表现,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了。
(三)“量”“余”“情”——“情”之效率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做任何事情,对待任何人,就怕一个“情”,你真心待别人,别人才会真心待人。更何况是学生,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
1.煽“情”——借用情感感化
情动于衷而溢于言,激昂慷慨的口语伴随着智慧的火花,才能打动学生。否则平淡如水,干瘪生硬,则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的转化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都未达到成熟,自信度较差,注意不稳定。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绷着脸孔,唯我独尊,则会使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深感“压迫”,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生怕自己说错了,会遭到教师的批评或讽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和蔼可亲,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富有感情的体态来感染学生,以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另一方面,社会思品教师要学会对情感进行适当的表达。因为适当的情感表达,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激发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而不适当的情感表达,则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不良的效果。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通过不同的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的闪光点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2.处“情”——容量、时间关系
要处理好教学容量和时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时间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与时间挂钩,离开时间不能说明效率。我们提倡向课堂要质量是指向45分钟要质量,而不是向24小时要质量。也就说,教师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把课堂上的任务延伸到课前或课后,以所谓预习和作业的形式挤占学生课后所有的时间。一堂课只有45分钟,教师必须明确自己这堂课的容量大小。教学容量过大,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会造成知识脱节,有些老师可能因此而拖堂,占用了学生的休息时间;教学容量过小,学生“吃不饱”,也是没有课堂效率的体现。
如何处理好教学容量和时间的关系呢?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随时调控教学容量。一方面,控制自己的授出量。教师为一堂课所准备的各种信息要加以取舍,要懂得“忍痛割爱”,把不必要的信息去除才能确保重点信息有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要控制学生接受训练的量。题目要具有典型性,尽量避免重复。
3.调“情”——计划合理调控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要更加灵活多样:独学、对学、合作讨论、辩论等诸多形式在很多新课堂中得以实现。
但新的教学形式往往容易引起课堂纪律的混乱,尤其是对于一些对课堂纪律掌控能力差的老师而言,这更加是个难题。是拒绝使用新教学形式,还是为了保护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而不敢限制课堂纪律?两者都行不通,后果不是回到旧的教学形式去就是导致课堂纪律失控。
所以,教师在采用新的教学形式应注意把握一个“度”,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整节课的纪律应该做到严而不僵,活而不乱。
除了以上的几点外,提高社政课堂效率还有其他很多手段。比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五、结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教学质量明显有所提升,课堂效率也好转了不少。可毕竟是社会思品课,学生心中多少有些不重视,作为教师的我们,很多时候是无奈的,但也不能安于现状。“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我想:困难再多,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在教学过程中多反思,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课堂效率肯定会越来越好。因为只有不断尝试,不断修正,只有我们投入更多的教学热情,学生才能投入更多的学习激情,这样教学质量才可能不断提升,课堂效率才能不断好转。
教学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每一个一线教师都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總之,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提高每一堂课的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敏勤.提高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J].教育论坛,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