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华
摘 要: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往往被忽略。小小的课后“助读资源”,凝聚着教材编辑者的大智慧,只要教师带着一双语文的眼睛,立足文本,基于学生实际,有效挖掘,灵活使用,就能充分发挥其重要的教学价值。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从依托课后“助读资源”有效预习、利用课后“助读资源”丰富教学、巧用课后“助读资源”提升素养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挖掘课后“助读资源”及挖掘這一课程资源的策略。
关键词:助读资源;教学;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开始自觉地开发课程资源。语文课堂的辅助资源,比如电影、图片、网络资源以及其他一些音像资料等常常出现在语文课堂上,然而我们却忽略了课程资源中最基本的资源——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存在着许多容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比如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教材后出现的“助读资源”。课后“助读资源”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潜在资源,发挥其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呢?
一、依托“助读资源”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之前学生与文本独立对话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环节。然而,现在很多学生面对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时流于形式,只完成“标、圈、划”等任务,很少有学生能深入文本,揣摩写作意图,品味语言内涵。如果学生能依托课后“助读资源”,对文本进行充分解读,就能提高预习的效果。
1.激发兴趣,助力先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最关键阶段,因此既要授予他们必要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学习方法,又要充分考虑他们内心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起点,老师根据学生疑难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的所疑所思所需。语文源于生活,如果学生能从语文教材中找到与生活的共通点,喜欢语文,热爱语文。这样的语文课堂必定是充满吸引力的。我们可以利用意蕴丰富的课后“助读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助语文阅读教学“一臂之力”。
例1:教育部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是“倡导低碳生活”,其中课后的“资料夹”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低碳生活”的内涵和倡导“低碳生活”的意义。学生参加一次科普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时,时常因为缺乏科学知识而觉得有难度,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而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资料夹”不仅补充了相关的科学知识,而且从公益宣传海报中传递了“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这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主题活动的兴趣,预习的效果也就凸显出来了。
2.架构桥梁,扫清障碍
预习是上课前重要的准备工作,它是学生接受新知的第一步,能起到一个“探路”的作用。面对一些预习阶段难以读懂的课文学生往往感到非常迷茫,这时“助读资源”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例2: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文后的“助读资料”介绍了许寿棠先生对于好友鲁迅的印象,谈到了鲁迅先生面临“弃医从文”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和学生相去甚远,学生自然很难理解鲁迅先生为何决定“弃医从文”,用激扬的文字唤醒国人的麻木和良知。因此预习时学生阅读课后“助读资料”的相关知识,能对时代背景产生一定的了解,再去理解文本的主旨与内涵就顺理成章了。
3.方法指引,明确阅读指向
部编本语文教材有不少自读课文,而每篇自读课文后的阅读提示作为语文“助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昆明的雨》,其学习重点是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题材散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本课阅读提示正是围绕上述要点来设计的,既点出了作品的妙处,又提供了方法,辅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提示”设计任务列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
例3:教学自读课文《昆明的雨》任务学习单
任务一:参照阅读提示,明确自读方向
昆明雨季的 ____ 、 ____ 、 ____ ,可见作者倾注了对昆明的 ____ 、 ____ 之情。文章以情感为线索,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可用 ____ 、 ____ 等阅读方法,感受昆明雨季的 ____ 、 ____ 。
任务二:圈点勾画,仔细品读
(1)圈点:描写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人、事的语句或段落;
(2)批注:分析美在何处,因何而美。
任务三:赏析美点,分享所得
(1)四人小组分享各自批注所得;
(2)每组选择值得品味或者最有意思的句子、语段,进行全班分享;
(3)准备展示,一人示范朗读,一人发言。
可以看到,阅读提示往往有着明确的阅读指向,如作品的语言特点、作家的写作背景、作品的主题等。教师根据“阅读提示”的要点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文本,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分享感悟。在教师、学生、文本的思想碰撞中,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二、利用“助读资源”丰富教学
课后“助读资源”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首先要仔细解读教材,然后具体分析每个“助读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为了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兴趣、指导方法、提高思维品质、升华情感,教师可适时在各个环节引入课后“助读资源”,并将其与课外阅读、课后练笔、作业评价有机结合,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课前导入,唤起阅读期待
美妙的文字是一条通向“世外桃源”的康庄大道,是一种发自心底、眺望未来的遥想。阅读期待犹如朋友之间的“初次相识”,总让人心驰神往。我们可以利用课后“助读资源”的内容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案例一: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13课《背影》的导入
师:《背影》是一篇怀念父亲的至真至情的散文,朱自清的父亲也曾经读过儿子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助读资源”谈谈感受。(生阅读)
生1:父爱如山,即使父亲年老了,行动不便,仍一字一句地诵读,父亲多么迫切要地诵读孩子写给他的文章啊,让人动容。
生2:当我拿到书后,一口气奔上父亲卧室,急切地将文章拿给父亲看,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师:一个背影,一份真情。那么每一个厚重的“背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一起细细品读。
这样的导入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营造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学习氛围。父亲如此深爱儿子,儿子又如此感念父亲,面对这样一种真挚的情感,学生怎能不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呢?学生的阅读期待在情感对话过程中提升了,他们在品读文字的过程中,都能主动投入、积极探究,从而获得了真切的情感体验。
2.初读铺垫,指引文本阅读
初读是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文审美情趣的首要途径。它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因此,正确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课后“助读资源”作为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初读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案例二: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的初读环节
师: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助读资料”——史沫特萊在《伟大的道路》,文中用动情的笔调回顾了朱德对于母亲的深情回忆,说一说你心中朱德的母亲形象。
生1:勤劳、朴实,是中国千百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生2:她一直支持“我”的工作,是一位任劳任怨的革命母亲。
“我”的母亲朴实、平凡,学生初读课文时无法产生直观的感受。这时将“助读资源”中史沫特莱对于朱德母亲的人物描写引入,让学生两边对照着读一读,如此一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充分感受到母亲坚忍顽强、宽厚仁慈的形象了。
3.资料补白,加深文本感悟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是“植树的牧羊人”,我们要把学生带到丰饶的牧场,而不是把他们圈养在草地上。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传输所谓的“答案”。利用课后“助读资源”进行文本的补白,可以丰富文本内涵,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案例三: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主旨升华环节
师:其实孔子为了能创造人人平等,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也做了一些努力。请同学们阅读课后“助读资料”《苛政猛于虎》一文,说说你的感悟。
生1:祖孙三代命丧虎口,实在可悲,令人唏嘘不已。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明知有虎却难以离去。孔子倡导的“仁政”根本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
生2: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哭诉,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血的控诉。
生3:在这样一个没有民主,丧失礼法的社会里,孔子的“大同”思想是不能实现的。
师:孔子知道自己大同社会的理想不能实现吗?是什么力量让他坚持周游列国,而不知难而退呢?
生4:他希望人心都能向善。
生5:他是一个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生6:他是为了梦想而不懈努力的人。
师:同学们,大同社会很远,也许将来会实现,也许永远也不会实现,但老师这句话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记住,“道路阻且长,唯念在心中”。
经过多重解读,孔子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更立体,更鲜活,孔子的“儒家大义”更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人。可见,课后的“助读资源”的有效运用让我们的语文课不再是“铁板”一块,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4.关注言语细节,咀嚼文中之味
文本的教学要进行优化组合,言语细节作为语言教学的落脚点,我们在课堂教学环节,尤其要选取最能解读文本意义的词句、片段进行有效的重组。我们可以借助课后“助读资源”中的语言形式,让学生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之中去,感受语言深层次的美。比如朱自清的《春》课后“助读资源”中关于比喻手法的运用提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这段文字非常值得我们咀嚼:从词语的节奏美,长句与短句的交错、叠词的运用来看,语句显得非常舒缓、平和,与文本的抒情基调、读者的心境、作者在当时的追求都是一脉相承的;从词语的修辞美角度看,文句中的比喻贴切、新颖。这些言语的背后,透露出的是朱自清在写这篇文章时的一种心境:充实,满足以及对现实的憧憬,这些情感都让作者深深地沉浸在美妙的大自然中。可见,美的形式与美的情感是相辅相成的。
5.文末回顾,升华文章主旨
精彩的结课环节在语文课堂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如果我们能有效地运用课后“助读资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就能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添砖加瓦。
案例四: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一课的结课环节
师:由树及人。笔直的干暗含正直的品质,靠拢的枝预示着团结,向上的叶散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所以说白杨树外形折射的精神与其内在的品质是一脉相承的。其实在广阔的社会层面,它有着更深刻的象征意义,请看课后“助读资源”茅盾先生写的小诗《题白杨图》。
生1:枝枝叶叶靠紧团结,这样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让我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广大人民,他们同仇敌忾,铸成了一座钢铁长城。
生2:白杨树对抗着西北风,那就是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的百折不挠的精神,那就是北方军民在敌人面前不屈服的写照。
生3:国家正处于危难存亡的时刻,这是一种对于民族由衷的敬佩和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对北方军民的深厚感情。
师:这就是作者心爱的白杨,这就是一股坚不可破的力量,这就是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最后我们再一次齐读这首小诗,向白杨树致敬。
本设计将“助读资源”的内容与文本的主旨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在一次次的诵读中,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白杨树的形象,被其深沉、挺拔、刚强的品质深深感染。学生的情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逐渐推向高潮,课虽尽,意却深远。
三、巧用“助读资源”提升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学于课内,得济于课外”,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内,还应拓展延伸至课外。课后“助读资源”扮演着诸多重要的角色,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1.推薦阅读,拓展视野
语文知识、语文积累和语文技能与阅读紧密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需要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我们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课外书籍中找到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经典著作呢?此时,课后“助读资源”就为课外阅读指了一盏明灯。下表是笔者整理的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课后“助读资源”中可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目。
“助读资源”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提供阅读资源,基于教材,基于学情,基于实践,积极倡导读整本书的阅读理念。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视野,积累习作素材,提高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整理资料,积累知识
课后“助读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语言运用、文学常识和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库。我让孩子们准备一本摘记本,认真记录课后“助读资源”中的相关知识,通过精选“优秀摘记本”、开展课外知识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积累知识,运用知识,让孩子们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同时这些措施可持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感悟,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方法迁移,学会搜集
“小资源,大作用。”通过课后在“助读资源”中搜集的资料类别,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这几个方面的资料:语言文字运用、文学文化常识、课文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各地风土人情等。如此通过照搬“助读资源”的内容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丰富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图为学生的摘记本中依据“助读资料”类别整理的相关知识。(部分)
小小的“助读资源”,凝聚着教材编辑者的大智慧,只要教师带着一双语文的眼睛,立足文本,基于学生实际,有效挖掘,灵活使用,就能充分发挥其重要的教学价值。当然,“助读资源”还有很多价值尚未被挖掘出来,笔者还应继续探索“助读资源”的作用。希望中学语文教师能善于激活语文课程“隐性资源”,找到课堂教学与助读“资料”的结合点,巧用课后助读“资源”,源出语文课程精彩。
参考文献:
[1]蒋家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配置[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