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慧婷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课程改革;理念先行;改变
在教育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也刻不容缓。笔者有幸成为课改洪流中的一员,真切地感受到了课改的魅力,现将课改进程中的一些收获写来与大家分享。
一、要课改,理念先行
课改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以背诵和讲解为主。也就是思考基本是教师的事,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全盘接收。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下,学生都是被动的,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知识,却丢失了独立性和思考能力。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能仅靠知识支撑,还需要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而所有这些的主角都是学生。因此,课改后的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
二、课改中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课标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的作用被淡化,再次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在课改过程中,每个学校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比较突出的是:小组合作探究法、学案教学法、互助学习法。每种学习方式无一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小组合作探究法,可以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可减少学生怕说错的顾虑。比如在《背影》这堂课上,预习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1)文中有几组对比,请找出来并进行赏析。(2)本文是一篇散文,它的线索是什么?请说明原因,等等。学生的提问五花八门,积极性也很高。然后再在小组内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集思广益,博取众家所长。最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提升学生的能力。
学案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我在课堂上应用如下:在学习《桥之美》时,首先进行预习,再自主提问,收集有价值的问题,印成学案,利用课堂上20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互评讨论,总结有效答案。最后教师进行点拨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高,且收获也很大。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该提前做好指导、问题的收集等工作,协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互助学习法,也就是“一帮一”活动。一般是成绩高的学生搭配一个成绩较低的学生。在这样的互助中,双方都是受益方。成绩低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难,通过与同学的互动,更好地掌握了知识。而成绩高的学生,在给同学讲解指正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了知识,也就更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以上三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在日常教学中,我通常交叉使用,这样避免学生的精神疲劳。
三、课改中教师教学过程设计的改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剖析课文内容,备教材、备考点,却忽略了学习的主人——学生。课改后,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时,加入了备学生。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学生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掌握它更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我们学习《爱莲说》,在设计教学思路时,预习环节主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来完成任务,并将疑惑点一一记录下来。在授课环节中,主要由学生的交流讨论和教师的引导点拨完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定要做到少讲精讲,将时间留给学生。同时,还要做好学生自学交流的指导,防止浪费时间的情况出现。最后,教师再将学生没有解决的重点,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学生经过交流讨论环节对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一定可以有收获。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课改中教学目标的改变
课改前的教学目标注重知识,课改后,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划分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素质作为重点培养目标。比如在讲授《海燕》一课时,课改前的目标设计为:
(一)理解文中海燕、海鸥、海鸭、大海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二)学习本文象征、烘托的表现手法。
(三)通过朗读,品味语言。
课改后目标的设计为:
(一)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自学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海燕、海鸥等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了解比喻、拟人、反復等修辞手法及其
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深入感知课文内容;以朗读比赛、小组交流、角色对话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课改后的目标更全面,关注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可操作性更强,这样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
课改活动还在进行中,许多的同仁都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
园,这样作为教师我们才能成长起来,与学生一起进步快乐。
参考文献:
[1]程良宏.教学的文化实践性研究:走向新的教学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2015(5).
[2]程良宏.从教材改革到文化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视域演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5(2).
[3]操太圣,卢乃桂.抗拒与合作:课程改革情境下的教师改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