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乡社会结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都涌向大城市,农村单亲家庭子女的数量也日趋增加。单亲家庭的孩子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爱、老师的信赖,造成他们的自尊心不强、心理扭曲等心理顽疾根深蒂固,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表现在生活中出现内向自卑、抑郁冷漠、充满憎恨、暴躁易怒、嫉妒敌对。有些甚至违法犯罪,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对这部分“特殊人群”给予关爱。
一、对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调查情况
为了开展本次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从本乡镇三所独立初中500名学生(其中农村户籍学生占百分之八十)中筛查出12~15周岁单亲家庭学生共50人(其中农村户籍有45人,占全部单亲家庭学生的90%),通过数据分析,调查走访,我们对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初步了解,现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1.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受到同学的歧视和排斥,他们缺少知心朋友,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也不够,课堂提问少,谈心谈话少。他们容易出现厌学情绪,自暴自弃,学习成绩处于后进位次。
2.人格独立,个性封闭,性格偏执。这部分孩子由于缺乏人际交往,不愿和同学来往,和老师交流,脾气古怪,暴躁易怒,情绪无常,为人处世违背常理。对生活失去信心,无心学习,憎恨社会,心理阴影长期存在,精神负担过重。
3.对学习没有明确的认识,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与父母缺乏沟通和交流,压抑情绪长期不能得到释放,缺乏社会认同、班级存在、家庭归属感。对人生目标没有明确的规划,心中没有理想,学习无压力,奋斗无动力。
4.由于人际交往障碍无法得到宣泄,他們只能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求得心理安慰,产生旷课、逃学等不良行为。
二、农村单亲家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缺乏社会的关爱和同龄人的理解和同情,他们无法得到正常家庭应有的和睦的氛围。并且与父母、长辈之间存在深深的代沟,无法正常沟通交流。
2.单亲家庭子女缺乏物质满足和精神寄托。与同龄人相比,由于家庭变故,他们被过早地逼入社会。他们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时无人鼓励,退步时无人问津;在生活上遇到困境时无法得到应有的满足,长此以往,容易造成他们精神空虚,无法适应身边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便寻求网络世界达到心理的满足和感情的宣泄,沉溺于网络。
3.单亲家庭子女缺乏应有的联动教育。由于家庭的破裂使他们没有享受到同龄人和完整家庭应有的温暖,给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了危机,感情脆弱。思想上滑坡,容易看到社会的阴暗面,自尊心不强,加之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因而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理解父母的关爱之心。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代沟严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这部分学生另眼相看,鼓励不够;全社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缺乏社会认同,对这部分弱势群体关爱还不够到位,社区还未将这部分群体的关爱提上议事日程,凡此种种,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问题,应该引起家庭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三、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的做法
首先,作为父母,要对孩子在学习上给予必要的物质满足,孩子有了进步应该及时表扬鼓励。不应该将家庭的不幸转嫁到孩子身上,在平时多嘘寒问暖,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对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的孩子,应该多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多赞扬孩子的闪光点,少批评,多包容,以真诚开启他们的心扉,以真情感化他们的心灵。
其次,作为学校,要强化育人载体,实现全面育人。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关注这部分弱势群体。教育全班学生要一视同仁,绝不能歧视和排斥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多鼓励,多表扬,和他们做知心朋友。在生活上多关心,多照顾。将孩子缺失的爱想最大办法弥补回来,作为对他们的身心补偿。课后多找他们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心理,走近他们的心灵。对于那些厌学、旷课、打架斗殴的学生,应该以情感渗透、耐心说服、榜样引领为教育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棍棒教育和批评,甚至挖苦、讽刺。
再次,应该及时建立团委、妇联、民政部门等联动保障体系,将这部分群体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定期开展大手拉小手、扶危济困活动,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政府对他们爱的滋润,让党的惠民政策普照每一位需要关爱的单亲子女的心田。家是温暖的港湾,让生活在苦闷、压抑中的孩子们走出心理的阴霾,去感受春天的温暖,让自信的阳光照耀每一颗心灵,我们社会各个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多管齐下,让更多的单亲子女重拾生活的勇气,走出属于他们的新天地。
注:本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浅谈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途径》(课题立项号[2017]PLG28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董颖,汉族,女,1979年9月生,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农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