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玲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苏州 215300)
脑出血多发于老年人,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损伤类疾病,致死率致残率较高。脑出血发病的同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运动等方面的障碍[1]。若发生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致死率高达25%-40%,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预后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也增加患者家庭的负担[2]。而脑出血的早期康复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预后并发症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本文主要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选取50例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实验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62-73岁,平均年龄(63.56±6.32)岁,出血量20-109ml,平均出血量(62.56±19.78)ml。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2.86±7.12)岁,出血量19-103ml,平均出血量(60.13±20.13)ml,患者年龄,性别及出血量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采用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 术后两组患者使用同样的药物降低颅内压,降低血压,预防再出血。患者实施给氧,心电监护,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同时及时清除患者口鼻腔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若出现血压升高,意识不清,瞳孔大小不一等等情况立即进行抢救。入院两周后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对照基础上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立刻采取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方法:1. 良肢摆放 依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选择舒适的体味,如仰卧位或者侧卧位。每两个小时帮助患者换一次体味。2. 被动训练 每天帮助患者进行肘关节,膝关节屈伸,腕关节、肩关节内旋,外展,趾背屈曲,拇指对掌等简单活动,每天两次,每次20分钟,活动过程中注意活动力度和强度,初次活动可减少训练时间和频率。3.主动训练 在患者病情稳定以后,指导患者在病床上自行翻身,转换体位,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上肢活动情况。当患者可以坐立或者站立时,在病人家属的协助下使患者进行一定的坐立及站立训练。练习频率为每周6次或者7次,每天大约45分钟。 4.心理护理 建议患者家属多于患者沟通交流,缓解患者术后的焦虑情绪,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依据HAMA对患者经过两个月护理后的焦虑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标准为:0-7分无焦虑情绪。7-14分可能存在焦虑情绪,14-21分确定有焦虑情绪,21-28分有明显焦虑情况,29分以上严重焦虑。
依据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在护理两个月后的生活活动能力情况,Barthel指数得分为0分,5分,10分,15分,分值高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强。
依据SF-36量表评估患者在护理两个月后的生活质量,满分100分,分值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好。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经过两个月的护理后,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患者预后的焦虑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也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两个月后HAMA评分和Barthel指数统计
患者经过两个月护理后,经SF-36量表评估,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两个月后生活质量评估
脑出血作为临床危重疾病,一直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若脑出血不及时治疗,在患者情绪激动、大量饮酒或激烈运动后发生急性脑出血则大大提高致死率[3]。脑出血发病后所引起的并发症不仅成为患者家庭的重要负担,而且容易打击患者的康复信心,对患者以后的康复极为不利。
单纯的手术治疗虽然清除了患者颅内存在的血肿,但颅部的手术后期康复护理依然是相当重要的[3]。一般脑出血的预后护理多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但患者恢复期不同,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也有较大差异[4]。而早期康复护理在较短的时间内刺激患者脑部受损出的基因表达,快速建立新的突触,建立新的神经通路,极大程度的修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造成的创伤。
实验结果也显示在患者生活质量和生活活动能力方面,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恢复较好。通过HAMA评分可看出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由于并发症及其他各种因素引起的焦虑情绪也较少。综上所述,对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其身体机能及心理方面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