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雪云,谭高小,陈汝专,黄大办,黄芳
(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广东阳江 529500)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的局限性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主要由急性脑循环障碍引起,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调查显示[1],初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中70%-80%均会遗留后遗症,包括偏瘫、失语、认知障碍、吞咽障碍等。其中,吞咽障碍发生率约为27%-85%。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可能引起误吸、呛咳或吸入性肺炎。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够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并研究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已经过CT或MRI检查、饮水试验测定,确诊为脑卒中吞咽障碍,为首次发病。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配合本研究。排除标准:(1)语言交流或沟通障碍患者;(2)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3)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康复训练,或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48岁-77岁,平均年龄(57.25±9.34)岁。对照组36例,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49岁-78岁,平均年龄(57.44±9.52)岁。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后24 h-72 h即可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方法:(1)早期吞咽障碍评估:患者入院24 h即应采取洼田饮水试验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早期吞咽障碍筛查,对筛查结果异常患者应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吞咽障碍程度及干预方案;(2)心理护理:患者出现进食困难后,往往会存在焦虑、孤独、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应对患者加强心理疏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重拾治疗信心;邀请以往成功治疗患者现身说法,分享康复经验;耐心向患者解释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重要性,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提高患者主动性;为患者营造轻松、愉快的康复氛围;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嘱咐家属多鼓励、安慰患者,给予患者家庭温暖和精神支持;(3)吞咽-摄食管理:对患者进行触觉训练、肌肉训练、味觉刺激、咽部冷刺激训练,加强唇、下颌、舌等吞咽肌训练;摄食前,应评估患者基本情况,营造轻松、安静的进餐环境,调整舒适的进食体位,合理调配食物;摄食中应严格控制进食速度及时间,准确把握食团放置位置,确保每一口食量适中;指导患者摄食、咀嚼、吞咽,根据患者病情酌量增加每次摄食量,进食速度宜慢,确保患者充分咀嚼,防止食物残留;(4)营养支持:早期吞咽障碍患者误吸风险较高,且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应使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并制定营养支持计划,减少并发症发生;(5)语言康复训练:口、咽、喉、腭既是吞咽机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系统的组成,吞咽障碍患者常伴有运动型语言障碍,应对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尽快恢复患者的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1.3 评价标准 1个月后,采取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与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吞咽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2]。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吞咽功能评分及Barthel评分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Barthe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随着我国早期康复干预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整,进一步明确了早期吞咽障碍筛查与评估的重要意义。卒中患者入院后,应立即对患者进行吞咽障碍筛查,并评估其严重程度,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肺炎风险,避免发生致死性并发症。通过对唇、下颌、软腭等进行强化训练,能够提高咽喉肌群力量,增加其协调性[3]。同时,对患者进行咽部冷刺激,能够提高咽部的敏感性,诱发吞咽反射。对患者进行主动吞咽模式训练,能够减少误咽、误吸等并发症发生。在训练过程中,应合理选择食物,进行进食环境、进食体位、进食速度、进食量等干预,合理运用特殊吞咽技巧,确保进食安全。进食后,应对患者进行清嗓咳嗽、口腔清洁等指导和护理,降低呛咳风险,提高患者舒适度。此外,还应重视心理护理,鼓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减少脑卒中抑郁症发生[4]。在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Barthe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显示了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应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坚持多学科团队合作的原则,实现康复护理质量的不断提升。
表1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及Barthel评分对比(Mean±SD,分)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应用效果比较理想,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