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锋,谢春明,符岳,姜骏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佛山 528000)
心源性猝死是猝死的主要类型,是指因心脏因素引起的急症发作1 h内出现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主要特征的自然死亡状况。而心源性猝死主要因心脏骤停引起,而70%-80%的心搏骤停发生于家里、院外,患者多在未入院时已经死亡[1]。因此,加强患者发病后的早期抢救,及早恢复心脏搏动在改善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心肺复苏术是心搏骤停抢救的常用方式,及早实施可降低死亡率。由于心源性猝死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患者家属多为第一目击人,因此提升患者家属的急救能力在改善急救效果中具有重要意义[2]。健康教育是改善健康认知的重要手段,为明确家属健康教育在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本研究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对30例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进行了规范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培训干预,现行报道。
1.1 一般资料 对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30例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对照组)和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30例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培训组)实施研究,每例患者均有1名家属陪护,对照组患者家属年龄21岁-62岁,平均年龄40.2岁(s=11.5);性别分布:男/女为16/14;学历:小学8例,中学及中专14例,大专及以上8例;培训组患者家属年龄20岁-64岁,平均年龄40.3岁(s=11.7);性别分布:男/女为16/14;学历:小学9例,中学及中专14例,大专及以上7例。对照组、培训组患者家属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无差异,符合对比研究原则(P>0.05)。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此研究课题。
纳入标准:心源性猝死高危者,存在1名直接照顾其生活的家属,且家属可进行正常言语交流、沟通;患者家属自愿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家属存在相关系统及组织严重病变;住院期间死亡者;中途退出研究及失访者;家属处于孕期或哺乳期;家属为医务工作者;实施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者;精神障碍家属。
1.2 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心肺复苏术。
对培训组在常规心肺复苏术基础上对其家属进行规范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培训干预:①知识宣教:于患者住院期间组织心源性猝死疾病知识讲座,为患者家属发放知识宣教手册,通过知识讲座介绍心源性猝死原因、疾病特点、先兆、急救手段、预防手段、预后等,并在知识讲座后实施一对一沟通,为患者家属详细解答问题。②操作培训:组织患者家属进行心肺复苏术操作知识培训,为家属发放操作知识宣传手册,并采取播放视频结合现场演示、现场讲解的方式实施宣教,一对一指导家属进行模拟训练,训练后组织家属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现场反馈和指导。③出院后随访:在患者出院1个月后对家属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病情及家属操作熟练度,给予家属针对性指导,并指导家属及记者定期参与医院组织的交流会,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患者家属心源性猝死疾病知识认知状况。在患者入院当天及患者出院时进行患者家属心源性猝死疾病知识认知调查,涉及疾病诱因、先兆、急救手段、心肺复苏知识、预防措施等,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认知越好。②分析患者家属急救能力状况。在患者入院当天及出院当天评价,涉及现场评估、胸外按压操作、人工呼吸操作、效果评估四项,共24条,每条分为0分(不正确)、1分(正确),总分24分,≥20分为合格[3]。③分析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患者生存率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行抗法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家属心源性猝死疾病知识认知状况分析 培训组患者家属出院时心源性猝死疾病知识认知评分与对照组组间对比更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患者家属急救能力状况分析 培训组患者家属出院时急救能力合格率与对照组组间对比更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患者生存率状况分析 培训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目前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及生活习惯发生极大变化,导致心脏疾病发生率也显著升高,心源性猝死高危因素增多,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心源性猝死患者发病骤急,患者发病后常出现心跳骤停,由于多数患者发病时处于院外,患者发病后无法及时获得专业医疗人员急救处理,使得许多患者在救护车达到前已经死亡,致死率较高[4-6]。家属是多数心源性猝死患者发病时的第一目击人,因此提升家属的急救能力可在心脏性猝死发生时实施早期急救。
健康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性社会教育活动来促进人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生活行为及生活方式,促进健康的教育活动。本研究中培训组患者家属出院时心源性猝死疾病知识认知评分、患者家属出院时急救能力合格率与对照组组间对比更高,说明实施健康教育宣教效果良好,原因是在健康教育中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组织知识讲座、一对一沟通等过程可有效改善患者家属对心源性猝死的认知,促进家属重视心源性猝死,促进家属积极配合干预过程;且健康教育活动中对患者家属实施一对一心肺复苏术培训、考核,可保证心肺复苏术培训效果,促进家属熟悉心肺复苏术流程,提升家属急救操作能力[7]。本研究中培训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源性猝死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36.7%,生存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66.7%,培训组患者预后更好,分析原因是经健康教育活动可改善家属对心源性猝死的护理及急救能力,促进家属对患者实施院外干预,积极预防心源性猝死,且患者出现心脏停搏时,家属可在急救黄金时间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从而提升抢救效果,减少患者院外死亡率。
表1 患者家属疾病知识认知状况分析(Mean±SD,分)
表2 患者家属急救能力状况分析[n(%)]
表3 患者出院后1年内预后状况分析[n(%)]
综上所述,对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可改善家属疾病认知及急救能力,改善患者预后,值得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