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巨贵,陈义,易保连
(广东省雷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广东雷州 524240)
手术作为临床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方式,多数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由于自身疾病影响,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故此,临床通常以气管插管全麻作为麻醉方式[1]。研究显示,手术效果与麻醉方式具有密切相关联系,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能够对患者治疗效果造成直接影响,故此,选择安全性高、麻醉效果好的麻醉方式尤为重要[2]。本研究对所有手术治疗患者实施分析,并对其各项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下文。
1.1 基线资料 将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电脑随机分组方式作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17岁-69岁,中位年龄为(43.65±1.22)岁。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18岁-69岁,中位年龄为(44.32±1.9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各项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能够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静脉麻醉。
观察组实施靶控输注异丙酚利多卡因全静脉麻醉,选择486PC微机控制作为靶控输注器,共2台,于输液泵(Graseby 3500)静脉注射异丙酚和利多卡因,将血浆药物浓度作为靶浓度[3]。将麻醉维持和麻醉诱导连续进行。首先给予其利多卡因输注,给予其负荷剂量后直至血浆浓度达到目标,使其浓度维持大于10 min,达到基本平衡后给予其输注异丙酚,效应室为目标浓度将异丙酚进行靶控输注。利多卡因的目标浓度为2.5 mg/L-7.0 mg/L,异丙酚的目标浓度为3.0 mg/L-5.0 mg/L,目标浓度根据麻醉医生需求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流动力学变化、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软件分析所有“观察指标”,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卡方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明两者间存在差异。
表1 对比两组不同时间段血流动力学变化(Mean±SD,n=40)
表2 80例手术治疗患者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Mean±SD,n=40)
2.1 对比两组不同时间段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组手术治疗患者DBP、SBP、HR在T3、T4、T5时间段均低于对照组(P<0.05);T1时间段DB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 观察组手术治疗患者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见表2。
靶控输注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方式,其主要是将麻醉药物与微机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等相结合,其仅需对患者年龄、体质量以及效应室目标浓度进行了解,即可自动完成药物浓度的维持以及麻醉药物的输注,操作过程简便,能够弥补传统麻醉方式的不足和局限,能够使麻醉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同时能够使其血药浓度得以维持,能够减轻因药物对呼吸系统造成的影响,使麻醉安全性明显提升[4]。
异丙酚为一种短效麻药,其诱导速度较快,且患者术后苏醒快,故此被应用于靶控输注技术中。其相比传统的麻醉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其能够使其血液流变学得以维持,能够避免因外界干扰和刺激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且患者术后苏醒时间短,麻醉药物使用量少[5,6]。在本研究结果中,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变化,观察组DBP、SBP、HR指标在T3、T4、T5时间段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靶控输注异丙酚利多卡因能够避免对患者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且两组在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相比较,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提示该种麻醉方式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早期苏醒,能够早期恢复机体健康。
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手术治疗患者DBP、SBP、HR在T3、T4、T5时间段均低于对照组(P<0.05);T1时间段DB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治疗患者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
综上所述,靶控输注异丙酚利多卡因全静脉麻醉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