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透明敷料更换频率对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

2019-04-18 12:42王娟谢彩璇罗玲卢丽鹂列锦艮谢玉婷曾娟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病原菌例数阳性率

王娟,谢彩璇,罗玲,卢丽鹂,列锦艮,谢玉婷,曾娟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东东莞 52332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1]。PICC具有中心静脉置管的各种优点,而且只需外周血管穿刺,便于护士操作,不受性别年龄等限制,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新生儿营养支持方面,已成为建立静脉营养通道的首选方式[2]。PICC价格较贵,如未按计划完成输液治疗而拔除导管,将给患儿带来痛苦和经济损失。本研究探讨不同透明敷料更换频率对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6年12月-2018年7月间收治296例留置PICC导管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57例,对照组139例。观察组新生儿男94例,女63例;胎龄25周-42周,平均(33.8±0.5)周;体质量0.79 kg-4.36 kg,平均(2.39±0.42)g;对照组新生儿男83例,女56例,胎龄27周-41周,平均(34.5±0.8)周;体质量1.02 kg-4.11 kg,平均(2.23±0.53)kg;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置管后7天更换一次透明敷料,观察组按需(敷料卷边、松脱、潮湿)更换,更换敷料过程严格无菌操作,操作前洗手、戴口罩、圆帽,以0.1%碘伏液消毒穿刺口周围皮肤,范围约7 cm×8 cm,顺时针、逆时针各消毒3次,消毒剂完全干燥后,贴上规格为 6 cm×7 cm的透明敷料。

1.3 观察指标[3,4]观察两组穿刺口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率、导管病原菌定植阳性率、皮肤异常例数。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带管时间、脱管、额外换药等置管情况。评定标准: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例数:发生在患者血管内放置的导管,当其他部位的感染被除外,其导管的尖端采用半定量法在血琼脂培养基上有>15个菌落数。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率:同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例数/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总日数×1,000(‰),导管病原菌定植阳性率:导管病原菌定植阳性/导管病原菌定植总数×100(%),皮肤异常例数指应用敷贴后发生皮肤破损、接触性皮炎、皮肤过敏的患者数,皮肤异常发生率指皮肤异常例数/患者人数×100(%),敷料的更换均由经过培训和考核的课题小组成员完成,以上数据的统计均由通过专门培训的质控护士每日进行登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描述,t检验分析差异,计数资料采用%描述,χ2检验分析差异,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导管病原菌定植阳性率、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例数、皮肤异常例数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率为1.91%,皮肤异常率为2.55%,导管病原菌定植阳性率3.8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置管情况比较 观察组脱管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换药次数、额外换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一次性无菌操作下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其尖端位置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以操作简单、便于长期留置被广泛应用[5-7]。护士在操作及换药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范围严格。置管后第1个24 h必须更换敷料,无渗血时,可更换1次/周。每周更换1个肝素帽。如敷料潮湿、脱边、患儿出汗多时应及时给予更换敷料[8]。注意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以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可用喜辽妥涂擦患处3次/d-4次/d,使肿胀消退。对拔除的导管可进行尖端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对症用药。一旦出现不明的全身感染症状时立即拔出导管。

关于透明敷料更换频率,我国静脉输液治疗指南指出:敷料每7天更换一次,这是针对成人PICC而言,新生儿是一特殊的群体,新生儿特别是早产新生儿角质层发育不成熟,皮肤细嫩,PICC置管后如果敷料更换过于频繁,容易导致皮肤的机械性损伤与皮肤过敏;如果不更换,是否容易导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导管相关性感染。而一旦出现PICC置管并发症,势必会对患儿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夏天温度高,使用的透明敷料湿气蒸发不足,局部容易受潮,当有渗出液时未能及时处理,使细菌生长,导致炎症发生[9]。观察组按敷料卷边、松脱、潮湿等各种需要进行更换,结果提示新生儿PICC置管后敷料按需更换比7天更换一次更安全、更有效;按需并不增加感染发生率,同时可减少护理工作量和降低病人住院费用。

表1 两组导管病原菌定植阳性率、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率、皮肤异常率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置管情况比较

猜你喜欢
病原菌例数阳性率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联合诊断产前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