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琼夏
(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海口 570203)
骨关节错缝多发生于微小关节、小关节及中关节,主要以骶髂关节、髋关节及肩关节等多发[1],而膝关节骨错缝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其发生多是由于剧烈的运动所致,在运动员中发生膝关节骨错缝较为常见[2]。本研究是对运动中膝关节骨错缝患者采取手法复位加针灸理疗,现选取本院76例运动中膝关节骨错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分组的方式,对其临床疗效和治疗后的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对比分析。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选取运动中膝关节骨错缝患者76例,时间范围为2015年2月-2018年10月,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9例;年龄16岁-29岁,平均为(22.64±4.23)岁;病程2天-5个月,平均为(1.76±0.82)个月。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8例;年龄17岁-30岁,平均为(22.84±4.17)岁;病程3天-6个月,平均为(1.88±0.52)个月。对比两组运动中膝关节骨错缝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经CT、X线片及MRI影像学检查临床确诊为运动中膝关节骨错缝的患者;②有运动损伤史患者;③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骨关节疾病患者;②出现膝关节骨质的损伤或移位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中医疗法,对三阴交、足三里、血海、阳陵泉、外膝眼、内膝眼、鹤顶、犊鼻等穴位进行点按。通过采用摩、擦、揉等手法对膝关节周围进行放松治疗。并对患肢进行固定包扎,隔天解除固定并继续上述治疗,以4次为1个疗程,治愈则结束治疗。
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通过对膝关节进行局部触诊,明确骨错缝位置,并做好标记。取靠背坐位,并嘱咐患者身心处于放松状态,通过摩、擦、揉等手法使患者的膝关节周围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并进行牵引治疗,医者处于患肢侧,一手托住膝下,另一手握住脚踝,避开患肢的疼痛角度对膝关节做屈伸活动,当患者膝关节进行自然活动,且处于全身放松状态时,突然最大限度地将膝关节屈曲,保持屈膝位10 min,对膝关节进行缓慢拔伸。针灸理疗:使用0.30×40 mm一次性毫针(佳健牌),根据平补平泻手法对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犊鼻、鹤顶、外膝眼、内膝眼、阳陵泉中的3个-5个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得气后留针30 min,并每间隔10 min行针1次。对于新伤,可以通过拔罐或以上穴位中的1个-2个进行针灸,消除疼痛和肿胀;对于5 d以上的患伤,可以使用微波和超声,并加用电针进行治疗。隔天治疗,以4次为1个疗程,治愈则结束治疗。
表1 对比两组运动中膝关节骨错缝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Mean±SD,分)
表2 对比两组运动中膝关节骨错缝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观测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运动中膝关节骨错缝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对比其治疗前及每次治疗后的膝关节疼痛程度以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0分:无明显疼痛;<3分:能忍受的轻微疼痛;3分-7分:尚能忍受的疼痛且对睡眠造成影响;7分-10分:难以忍受的疼痛,对睡眠和饮食方面造成影响。临床疗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制进行评定,痊愈: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症状基本消失;显效:膝关节功能明显好转,疼痛及肿胀明显减轻;有效:膝关节功能有所改善,疼痛及肿胀较前好转;无效: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未好转,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方法 软件为SPSS 20.0版本,其中两组运动中膝关节骨错缝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程度(VAS评分标准)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的形式来表示,并用t检验。临床疗效采用率(%)形式来表示,用卡方检验。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膝关节疼痛程度(VAS评分标准) 两组运动中膝关节骨错缝患者在治疗前与第4次治疗后VA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第1、2、3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89.4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运动健身风潮,如广场舞、健步走等,能够有效对人们的身体进行锻炼,但对身体也有一定损伤,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由于该病错位幅度较小,在CT、X线及MRI检查下均不明显,不易被发觉,且多是无明显的临床阳性体征,辨别出旧伤与新伤,这对医生的临床经验和诊断意识均有着很高的要求。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第4次治疗后VAS评分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及治疗第1、2、3次后V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上可知,手法复位加针灸理疗治疗运动中膝关节骨错缝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常规中医疗法。
总之,手法复位加针灸理疗治疗运动中膝关节骨错缝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治愈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