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创业教育观的质量评价:理念、逻辑与维度

2019-04-17 11:05康建军季仕锋王道峰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

康建军 季仕锋 王道峰

[摘要]大创业教育观以教育开放的视角把创业教育工作放置于国民教育大体系、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学生终身发展体系中去思考。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应在延展创业教育的时间、空间维度,重新界定大学生创业的属性问题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导,开展教育类型的差异化评价,探寻“适合性”的评估指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设计要重点强化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能力评价、产出能力评价,特别要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经济效能、学生个体成长效能、政治效能、道德效能评价,确立融入式、开放式、协同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大创业教育观  创业教育  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开放

[作者简介]康建军(1973- ),男,江苏南通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季仕锋(1981- ),男,江苏盐城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王道峰(1976- ),男,江苏盐城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88)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2016年度教育科研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目标与体系设计研究”(项目编号:WH1352016ZD06)、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7JSJG432)和2015年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构建校本特色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15JY0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0-0056-07

当前,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质量评价体系一直未能确立起来,少量论述也多有经验主义、随机主义的倾向,表现出明显的狭隘、自足的特征。这使得高校创业教育工作陷入了盲目的无所依归的状态,限制了创业教育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乃至学科化的建设,也限制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本文以开放的大创业教育观为基本理念,在深刻分析我国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尝试对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在邏辑、基本观念及测度维度进行阐述,回答创业教育的“未来式”与“应然状态”,为创业教育实践贡献理论智慧。

一、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观念依据

(一)大创业教育观

何谓“大创业教育观”?东北师范大学王占仁教授认为是“实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衔接联动,把学生的就业率、在就业岗位上的发展情况、收入情况等都作为评价参考”。①我们认为,“大创业教育观”的内涵应更为丰富,应着眼于学生的全过程发展,体现创业教育工程的开放性、长期性和系统性。

基于“大创业教育观”的指标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延展创业教育的时间维度。指标设计除了考察本专科阶段,还应将考察链条延伸至硕士、博士阶段的创业教育质量,并考量高校在“本科(专科)—硕士—博士”不同阶段创业教育的衔接、升级情况及合理性。指标设计不限于在校创业教育,还要延伸至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状况、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分析。这使得创业教育成为一种贯通的教育体系,使得质量评估成为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评价。第二,突出“众”字,实现教育对象、服务对象、教育者的全覆盖。改变当前高校对少数学生进行创业集训的做法,指标设计要考察高校在创业教育工作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情况,考察高校在创业教育工作中全员育人的情况,考察高校在创业教育工作中为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做出的贡献情况。第三,重新界定创业教育的属性问题。我们认为,创业教育工作不仅包含教育属性、经济属性,还包含政治属性和道德属性。指标设计既要考察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教育效能,还要考察该校学生创业项目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响应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我党的根本宗旨的契合度、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建设的贡献度。第四,创业教育服务于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是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路径。指标设计要把创业教育当作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考察高校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做出的探索。

一句话,指标设计要把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放置于国民教育大体系、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学生终身发展体系中去思考。

(二)开放的教育观

在空间维度上,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在于,创业教育似乎只是校园里的一种教学活动,较少与外界社会、产业、市场产生有效联结,更没有把大学生创业放置于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宏大版图中。创业教育成为一种校园内封闭的纯粹的教育行为,成为高校独自承担的本然性教育责任。创业教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创业人才培养中的社会分工、校企合作没有有效实施,导致高校创业教育脱离社会需求、产业发展趋势,背离创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政策初衷,出现了严重的理论化、课程化、学科化、自闭化和自足性。

创业教育应坚持空间开放原则,大力进行空间扩展。第一,创业教育向社会开放,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参与创业教育分工与合作,开发创业实践、实习项目,设立企业创业开发项目,延聘专业的企业创业导师,共同培养创业型人才。第二,创业教育向产业发展开放,引导大学生创业深刻理解产业发展的性质、本质、历史、动力、困境与未来方向,将“双创”项目融入产业发展的大生态、大环境中,主动跟随现有产业发展动向,甚至颠覆现有产业的核心技术、管理方法、盈利模式,引领行业走向自我扬弃、自我变革。第三,创业教育向市场开放,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市场的运行规律和局限,深刻把握市场供需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动向及未来市场走向,在理解市场规则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市场开发。第四,创业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总体战略协同一致,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创业项目与国家战略布局的契合程度、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服务能力、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作为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准,将自身创业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

二、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内在逻辑

创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一个艰难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创业教育工作在空间系统中的内外部关系,科学判断创业教育工作在时间轴上的发展趋向。

(一)指标设计的方法论

指标体系设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指导,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创业这一事物发展的客观现实及内在规律、矛盾运动,要将创业教育看作不断变化发展的,防止指标设计常见的教条主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指标设计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统一、在思辨性与实证性上的统一。

1.系统性方法。马克思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 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②系统论是马克思对现代系统科学的重要贡献。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设计要坚持系统论,既要考察大学生创业自组织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有序性、逻辑关系的非冲突性、不同子系统之间相互支持与激发的能力,又要考察大学生创业自组织系统与外部条件、外部指令之间的能量、信息交换的顺畅性,考察与外部组织、系统协同共生的能力,以及借助外部组织促进自组织发展的能力。

2.前沿性要求。质量评价体系在创业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指标设计要在深入研究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体现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评价理念上要对接甚至超越欧美日等先进“双创”国家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指标上要注重设计的科学性和较大的突破性。要正面面对创业教育中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创新性地提出相关指标,引导高校在解决重难点问题中提升自身的创业教育质量。

3.动态性调整。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前进、循环往复式上升的永恒发展过程。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应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标准,而应是一个不断适应新变化、新情况的动态调整的体系。尤其要结合社会发展的新现象、新需求,研究社会对于企业和创业型人才的新要求,适时删除一些落后的、失去评价意义的指标,增加一些具有引领意义的新指标,提高评价体系的社会适应性和时代适应性。

4.校本性评价。千人一面的评价体系违背马克思关于“世界具有多样性”的观点。“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③,这是英国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的著名论断。这意味着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統、行业背景、地域特色,其创业教育活动只有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传统和环境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质量。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要着重考察这所学校的创业教育工作与自己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相互结合的程度,以及这所学校与自己所属行业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互结合的程度。只有这样,这种质量评价才能不脱离高校发展的基本现实。

(二)指标设计的教育类型区分

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设计还要遵循教育类型的内在规定性,尤其是高职院校不应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评价模式。

根据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高职高专院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52.75%,在校生人数占40.12%,高职教育不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而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具有自身特性的教育类型。相应地,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与这种教育类型相匹配、相适应,这是指标设计的第二种内在逻辑。

具体地说,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特点。职业教育弱化理论讲授,强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实际生产中的创新性运用。指标设计必须立足于专业评价创业教育质量,必须考察高职院校学生运用专业学习、专业知识进行创业的现实转化能力。脱离专业的创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违背了高职教育的自身特性。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还要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在不同社会分工的链条上,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的产出形式,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特性、职业方向、职业要求以及行业属性。高职院校要引导大学生摒弃创业的短期实验心态,将创业活动与未来职业生涯选择保持紧密相关,紧扣专业学习对应的行业、职业发展趋势,表现出创业的长远性发展期待和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指标设计要考察大学生创业的职业契合能力、适应能力。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更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市场亲和度。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优势不在于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而在于对消费者需求、消费市场动态的精准把握上,在于将专业技术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商品的能力上。评价体系要考察高职院校学生在创业中对所在行业、市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考察他们运用专业技术创造新产品、新管理方法、新商业模式的能力。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中的市场意识、市场适应能力、市场开发能力是教育质量考察的指标之一。

三、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维度

创业教育质量既可以指创业产生的显性成果,又可以指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的隐性影响,当然质量背后的保障能力也应纳入评价体系之中。

(一)创业的支持能力评价

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条件的支持。缺少了相关配套,创业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坚实的根基和成长的条件,更遑论质量提升。

1.制度支持体现“众”字。评价体系要考察高校创业教育制度设计,考察高校是否能够理顺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明确创业教育的实施办法、工作重点。高校要准确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落实弹性学制、学分代替、休学创业等措施,将本校的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全国创业教育工作的总体布局;把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写入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全校人才培养的全局中,实现创业教育工作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根据自身特色、目标定位,制定关于创业教学、师资建设、学分管理、资金支持、激励措施等方面的校本创业政策;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创业项目的开发、指导,并将专业教师的创业指导绩效纳入职称评定、评优的考核体系。“双创”工作的重点在于“众”字,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不应只面向个别部门、个别专业教师、个别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政策设计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激发本校的创业教育动能,实现全体部门协调联动、全体教职工分工合作、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形成强大的政策合力。

2.资金支持体现“活”字。评价体系要考察高校创业教育经费投入情况。高校应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总收入设立创业教育专项基金,用于师生专利申请、创业教育项目孵化、孵化基地运营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校外专家约请等,以充足的经费保障护航创业教育工作;为师生创业提供三年内免租金、免收益提取的优惠,并代为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免税服务,为大学生创业缓解运营成本压力。除了资金投入,高校还要注重引入资金活水,评价体系还要注重高校创业融资能力的考察。高校要以开放的视角,开拓面向社会的融资渠道,协助师生进行专利权质押、个人信用贷款,鼓励优秀创业企业面向校园师生及社会发行公司债券,为极少数企业实行担保式贷款,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补偿机制;引入社会资本、风险投资支持师生的创业项目,以资本的力量、市场的力量推动创业企业发展。

3.课程建设体现“融”字。评价体系必须对大学生创业课程的开设情况、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因为创业课程是创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考察创业课程的开设情况,看在必修课与选修课、公共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方面是否形成了相互支持的课程结构。在教学理念上,要考察高校工具性创业知识和价值性创业理念相统一的情况;考察课程教学中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基本情况;考察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创业价值观建构的情况。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高度认可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学习活动,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创业实训、问题导向法、模拟创业法,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在教学效果上,要进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关于专利发明申请条件与流程、知识产权保护与维权的途径、创业方面的政策、创业机会评估、创业资源挖掘、创业团队组建与维护、创业融资方法、创业计划书写作、创办新企业的流程、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关于创业的目的、价值、方向等方面的基本观念。

4.师资队伍建设体现“专”字。要改变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多兼职、少实践的现状,打造专业化、专家化的教学团队。首先,评价体系要注重考察创业教育的师生比例情况、专兼职教师的结构、教师的学历与职称结构、校外企业专家的聘任情况,从而全面了解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构成。其次,教师的培训学习与晋升应是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体系要考察专任教师拥有相关学科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数量、每人每年参加国内外相关培训的次数,掌握高校在创业教育教师的学习与晋升中的作用。最后,重点打造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评价体系要考察每名校内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每年下企业实践的天数,以及每百名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创立企业的数量、获得各类专利授权的数量。

5.大学生创业平台搭建体现“外”字。高校不应局限于校内孵化基地,而应建设形式多样、运营方式灵活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以及师生科技创新工作室或研发中心,并配备专职创业导师为指导教师;在校内或校外提供多种创业成果展示、商业计划说明、创业融资等的路演场地;在校内定期邀请企业家、工程师、知识产权专业人士、律师、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人以及校外师生参加创客沙龙,推介校内外优秀创业人、创业项目,分享创业经验。

(二)创业的产出能力评价

作为质量认定指标,指标设计应对高校学生创业产出的数量、质量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坚持创业成果导向。

考察高校学生在创业中的创新产出能力。創新创业是一个整体行为,创新是创业的灵魂。美国“创业之父”杰弗里·蒂蒙斯认为:“如果把创业比作美国经济的发动机,那么创新就是此发动机的气缸,它带动了重要新发明和新技术的诞生。”④和一般创新不同的是,这里的“创新”是“重在应用的创新,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⑤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以及商业方法创新,能够考察高校学生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结合的能力,体现了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特点。专利授权是创业教育中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测度方法应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定量分析上,应重点测度每年发明专利授权数及所有授权专利类型的占比,高度重视实用新型专利产出的数量及其在所有专利授权中的比例,更要着重考察专利授权出售合同数、金额及出售专利与所有专利的占比。专业学习是学生科技创新的内在源头。对创新成果进行市场化转化,服务社会生产和群众的美好生活是学生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因此,在定性分析上,要考查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科技创新、解决特定技术难题的学术能力,以及专利授权同专业学习的结合程度;重视“软创新”的重大价值,将学生在创建公司、项目中的商业方法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纳入评价体系;考查学生各类授权专利的出售情况、市场转化情况及其对于当前市场需求、人民群众的消费需要的响应能力。

在欧美国家,创业率及就业吸纳能力一直是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指标。但学者们发现,我国大学生“初次创业的平均年龄是35岁, 即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毕业10 年左右才会出现初次创业行为”⑥,因此,对于这一存在较大争议的指标应进行时间分层。具体而言,评价体系应包含在校创业人数在在校生总人数中的比例、毕业后5年创业人数占当期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毕业后10年创业人数占当期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从而能够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时间刻度进行创业率的科学测评,全面反映高校创业率的基本情况。继而,需要对初创企业进行质量评价,深入分析企业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否符合我国的整体战略布局,深入分析企业近1年、5年、10年的年均利润增长率、产品的毛利率和净利率、企业负债率情况等。我国“双创”国策旨在稳增长、扩就业,因此,评价体系要把学生初创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吸纳社会就业的数量设为重要指标,用以衡量创业对解决就业问题的贡献度。

创业教育最主要的产出仍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学生,这是人才培养维度。在此,需要明确两个基本认识:一是创业教育应是“广谱式”的,培养对象应涵盖全体学生;二是创业教育的根本宗旨不是培养企业家,而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培养学生辨识商业机会、运用商业资源、转化科技成果以及把握市场趋势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和创业实践奠定基础。具体到指标设计,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即学生具备健康、科学的创业价值观和基本的创业技能。

指标设计要引入学生个体发展水平或个人效能的指标。一是企业对毕业生创业能力评价,了解接受了创业教育的学生3~5年内在职场发展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科技转化能力、商业方法创新能力、市场挖掘能力等;二是在校创业及毕业后3~5年内创业的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借此了解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中长期发展的重大影响及其过程性、成果性体现。

大创业教育观还应将大学生创业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思想结合起来考察。指标设计要坚持以创新为灵魂的创业,考察大学生创建新企业中的技术创新、商业方法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将大学生创业中的“创新能力”作为第一评价指标和全部创业工作的基点;坚持协调创业,注重考察大学生创业中对新时代新矛盾的回应能力,尤其是瞄准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族群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坚持绿色创业,考察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营销产品能够致力于低碳环保、环境友好事业,公司运行注重节约资源,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开放创业,考察大学生的初创企业能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主动融入行业发展,并与社会企业、组织、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初步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坚持共享创业,考察大学生创业能够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程,尤其实施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性创业,同时通过创业提高公共供给能力、服务人民群众的服务能力,让消费者感受到获得感、满足感。

创业大赛获奖情况也是重要的教育产出。教育部主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共青团中央主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在全国创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导向性。指标体系要对高校在国家、省、高校三级赛制中获奖情况的数量、质量进行评价。

(三)创业的文化效能评价

大学生创业实践既是一种教育行为和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政治行为和文化行为,指标设计应兼顾其多种属性。

1.政治效能评价。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分离、脱节,成为被思想政治教育遗忘的角落,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具体来说,指标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业活动应符合我党的根本宗旨。指标设计要考察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是否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考量对象,是否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为考量对象,是否以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为考量对象。一句话,就是大学生创业是否坚持人民主体性。其次,创业活动应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宏观上,指标设计要考察大学生创业是否响应国家改革要求和趋势,是否具有革新意识,是否融入国家产业变革、组织变革、管理变革的洪流中;中观上,指标设计要考察大学生的初创企业能否扫除机制阻力,能否制定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否创建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能否打通企业运行的良性内外环境与顺畅渠道。最后,创业活动应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党建原则。党建工作无死角。指标设计要考察大学生在创业中是否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模范带頭作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否起到了把握创业实践的政治方向的引领作用;还要考察党员创客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及履职情况。

2.道德效能评价。创业者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指标设计要考察高校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对道德建设的推动功能,将创业的道德建设视为现代商业伦理建构的基本内容,视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中外企业发展史看,“创业企业家的道德特质是企业健康长寿的重要基因”⑦,因此,指标设计必须对创业者的主观伦理及道德建设进行考量。进而,从微观考察初创企业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伦理准则;从中观考察初创企业在处理与企业、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关系时的伦理准则,恶性竞争、同行盗窃商业机密、非法诋毁对方商誉者在指标设计中实行减分处理;从宏观考察初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对人类文明所承担的责任情况,由此形成的企业义利观、质量观、公益观等。对创业活动进行伦理评价,体现了我国创业教育及创业者的道德建设使命,是指标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综上所述,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是成果性评价和价值性评价的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结合、显性成果评估与隐性效能评估的结合。必须否定一成不变的、千人一面的评价体系,指标设计应根据不同的教育类型、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办学历史、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区域进行“适合性”评估。为了增加指标体系的弹性,适当体现创业教育质量的差距,应设置奖励性加分项和惩罚性减分项,以确立更明晰的创业教育的价值性导向。

[注释]

①王占仁,刘志,刘海滨,等.创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2016(4):90.

②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③(英)埃里克·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腾大春,腾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3.

④(美)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M].周伟民,吕长春,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9-10.

⑤王占仁.“广谱式”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57.

⑥沈超红,陈彪,陈洪帅.创业教育“时滞效应”与创业教育效果评价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4.

⑦张秀岩,刘恭甫.创业企业家的道德特质——企业的长寿基因[J].科技和产业,2016(10):119.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双创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农科类专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探析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