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前树?吕燕?尹荷蓉
新世纪以来的新课程改革激活了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许多学校开始自觉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在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的同时,普遍加强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从德育视角来看,有些学校重视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发,力争形成系列化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有些学校重视对主题教育活动如校园仪式、班会的开发;有些学校重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但整体而言,当前学校校本德育课程开发还远未成熟,主要表现有三:一是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校本德育课程常忙于“应景”,现实的应试压力也常常难以保证校本德育课程发展应有的时间和空间;二是缺乏目标意识和顶层设计,校本德育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缺乏从整体上规划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的意识;三是缺乏比较完整的课程形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要素来考察,许多校本德育课程的课程形态还欠完整。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经历和体验是其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认真审视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受的所有教育影响,反思这些教育影响能否达成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可能就需要有一种整合的观点来系统规划这些影响,从课程开发的视角对学校德育进行整体规划。
一、目标解读
学校培养目标指教育目的在各級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南京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南外”)根据学校的育人传统、现状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出了“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这一培养目标。从课程规划的视角来看,我们不仅应分析学校培养目标的内涵以明晰其价值追求,还应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育人目标,为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提供基本依据。
(一)内涵分析
“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具有以下三重意蕴。
1.培养人的教育
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校教育应努力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这里的条件包括以尊重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精神、鼓励尝试和选择的学习文化等,这属于德育隐性课程的范畴;还包括提供大量德育活动课程和主题教育课程在内的可供选择和尝试的各类课程,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拥有独特而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和体验,从而为其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
2.培养现代人的教育
对个体而言,真正的自觉,发生在时代的背景中,发生在我与他人的共生关系中。唯此,个体价值才能真正彰显,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才会真正统一。我们认为“现代人”的内涵包括现代的知识结构、现代的思维方式和现代的人格特征。现代人格特征需要在具有现代性的生活情境中经过长期的濡染才能形成。校本德育课程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3.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的教育
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我们既要“不落后于世界之思潮”,又需“弗失固有之血脉”。在当前的国家战略和全球治理人才仍然缺乏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为国家培养全球高端治理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由此,在校本德育课程建设中我们需要有这样的基本认识:中国灵魂与世界胸怀不是对立的两极,对个体而言,它其实反映出人的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从自己的当下出发,从自己所处的中国出发,在历史的进程和世界的场域中来丰富自己的生命,为祖国和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具体阐释
从课程规划的视角,学校培养目标不仅是一种价值引领,也应成为校本德育课程规划的基本依据。在对学校培养目标内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我们把学校培养目标凝练成南外学生的“四种核心素养”,即文化基础与批判思维力、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力、现代人格与社会行动力、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
1.文化基础和批判思维力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批判思维力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如果说缺少批判思维力的文化基础是一潭死水,那么缺少文化基础的批判思维力就是无本之木。
2.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力
信息素养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的能力和品格,是人在信息时代的必备素养。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自主学习力包括了进行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也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力的提升相辅相成。
3.现代人格和社会行动力
现代人格指现时代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一种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在价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诸方面所表现出共同而普遍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社会行动是指目的在于影响另外一个个体或更多个体的行动,社会行动力包括意愿和能力两方面,其核心是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现代人格是社会行动力的基础。
4.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
家国情怀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具体包括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等。全球胜任力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个体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具体指个体能够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的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是全球治理人才必须同时具备的素养。
二、实践建构
基于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内涵分析和具体阐释,我们试图从整体上构建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的具有较强结构性和稳定性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
(一)将校本德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从学校培养目标出发的价值引领和四种核心素养并不仅仅是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依据,而是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基本依据。与通常的正式课程相比,校本德育课程大多可归属到非正式课程的范畴。正因为“非正式”,所以校本德育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常常没有立足之地,主题教育、德育活动和隐性课程的开发往往也很随意,其内容上也缺乏一贯性和稳定性。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学校整体的课程结构。基于这样的思考,经过多次研讨,我们重新规划了学校的课程结构,从整体上对学校课程设置、实施途径以及评价体系进行了浓缩、提炼、整合、拓展。我们构建了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为目标,以“文化基础与批判思维力、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力、现代人格与社会行动力、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四种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以“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荣誉性课程”三类课程为路径的“金字塔式”的立体课程模式,把校本德育课程融入这一课程结构,保证了校本德育课程内容的一贯性和稳定性。
基础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部分,包括了经过校本化改造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性课程中的德育课程包括传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和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当然,所有学科的内容和教学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我们把这些因素概括为“学科德育”,归属到德育隐性课程的范畴。
拓展性课程既包括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拓展性必修课程,也包括了全体学生自主选择的拓展性选修课程。拓展性必修课程包括主题教育课程、校园节日课程和学术讲座课程三个系列,拓展性选修课程包括学科选修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和社会行动课程三个系列。其中主题教育课程、校园节日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和社会行动课程属于校本德育课程的范畴,也是我们进行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四个重点领域。
荣誉性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平台,引领学生卓越发展,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奠定基础。目前学校开设的荣誉性课程主要包括模拟联合国课程、STEM+课程、理科竞赛课程和国内外大学先修课程四类。这些课程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模拟联合国课程已拓展为以“全球胜任力”和“领导力”为指向的复合课程群,其中面向历史和我们自己(FHAO)、国际礼仪等课程主要指向了德育目标。
(二)构建系列化的校本德育课程
基于学校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我们把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了五个领域,即主题教育课程、校园节日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社会行动课程和德育隐性课程。
1.主题教育课程
主题教育的内容,突出系统性,围绕四大核心素养和52项美德设计教育主题,如每学期初精心确定整个学期的学校晨会主题,每次主题晨会由一名教师负责,负责人精心备课,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题教育的对象,突出阶段性,构建主题教育的阶梯,重视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主题教育的形式,突出自主性,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走到台前,让主题教育的过程变成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在主题教育中,我们注重把价值引领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如两周一期的“小朱说校园”,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编自导,守时、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安全、网络文明等一个个容易陷入说教的话题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形成对公共空间的责任感。再如党校的“青年论坛”课程,围绕国内外热点问题安排一位学生主讲,组织开放性讨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对学生进行深层的价值引领。
2.校园节日课程
学生会竞选、环城远足、外语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周、读书节、五四辩论赛、礼仪周等“九大节日”分布在全学年,成为学生在南外学习经历中不可缺少和难以忘记的一部分。每个节日都突出以下特点:一是主题鲜明,如外语节的主题“青春之歌”“向经典致敬”等,艺术节“风雅颂”“古韵今风”等;二是全员参与,每个节日由一系列活动构成,让所有学生能够参与其间;三是突出自主,学生参与主题的确定、方案的制订和活动的组织,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角。
3.社团活动课程
我们努力让学生社团成为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的学习者社区,每学年学生组建的社团都有近100个。在社团活动的管理中,突出自主性,学生自发组建、自行组织活动;突出社会性,社团活动的内容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社会情感、把握社会脉搏、体现社会责任,与知识的学习形成互补;突出合作性,让学生在自发组织社团的过程中提升合作能力。
4.社会行动课程
社会行动课程是我校实现培养现代人的目标,是发展现代人格和社会行动力的重要途径。旨在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公共事务,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我们从四个方面构建学校社会行动课程,简称为“四组行动”,分别是:志愿者行动、爱心行动、文明行动和诚信行动。学校围绕“四组行动”建立了一大批校外教育基地,开发了一大批校内外活动项目。
5.德育隐性课程
尽管隐性课程的影响是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发生作用,但对教育者来说,隐性课程是在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中实施的。因此,我们仍需有自觉意识,对德育隐性课程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事先设计。我们从学校环境、学校制度、学校精神和學科德育四个方面加强德育隐性课程建设,努力让学校成为学生的世界,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角。
丰富的校本德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经历和高品质的学校生活,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跨学科素养发展的沃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当然,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构建相对稳定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时,需要为其可持续开发留出足够的空间。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是提升学校德育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但与学科课程相比,其实施过程可能更需要情感意志的参与,由此,对校本德育课程的动态开发和对实施过程的深入研究应该成为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刘前树,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正高级教师;吕燕,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尹荷蓉,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