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幼师学生开展探究性幼儿数学教育活动

2019-04-17 12:58陈海蓉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5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探究性幼儿教育

陈海蓉

摘要:探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何指导幼师学生开展探究性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应从四个方面着手:选择具有可探究性的数学活动内容;创设可探究性“环境”;合理、有效推进探究性过程;探究结果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探究性;幼儿教育;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5-0250-02

数学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在提高人们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的数学逻辑知识不是来自客体本身,而是来自儿童行为和这些行为的协调。他们通过自主活动和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来发现和建立数学关系。

然而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开展仍存在很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而且幼师学生本身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对于数学活动的开展缺乏经验,还不能很好地熟练运用各种教育方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缺乏探究性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经验,自身对数学活动的教育过程认识不足,只关注幼儿表面行为动作上的发展和技能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不能及时关注幼儿思维发展的动态过程,对于幼儿反映出来的语言、动作水平不会分析,对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不了解,不能做出正确的、循序渐进地引导,也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发展”要求。

幼儿探究性数学教育活动强调的是,教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帮助幼儿确立一定的数量概念,这个过程就是为幼儿创造探究环境,引导幼儿自主操作、体验、发现和融合的过程。但现实的问题是,由于幼师学生在实践方面缺乏经验,对于探究性环境的创设、探究性引导方式等都缺乏认识,开展探究活动时,不会引导,只强调动作要求,这样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那么,作为未来探索性学习的强有力的促进者和指导教师,幼儿教师如何才能学会使用它呢?运用哪些合适的手段和方法,来开展并推进数学探究活动的进程呢?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选择具有可探究性的数学活动内容

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中绝大多数内容都可以以探究的方式开展,关键要看教师如何找到切入点,要让幼儿探究什么、怎么探究,方式如何。针对固定的内容,我们要允许孩子们出现各种“不可能”的答案、方法和结果。也就是说,要允许并鼓励孩子们有预料之外的探究方式、方法和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准备数学活动时就要对此活动的可探究性进行预测和评估,不要把探究活动等同于一般的操作活动。

如在排序活动中,教师为了让幼儿熟悉“序列”观念,刻意准备了各种“娃娃”(各种不同瓶子制作的娃娃),让幼儿尝试进行探索活动,看看可以怎么排?幼儿为了完成排序,不断地摆弄着,有的尝试按大小、颜色排,有的尝试按高矮、粗细排,但有的“娃娃”没法排,孩子们很快的一起尝试合作探究,把不能排的“娃娃”凑在一起,共同排列成了如:男孩、女孩、男孩、女孩……塑料、玻璃、塑料、玻璃……这样排序活动就成功的完成了。当孩子们看到整整齐齐排列的“队伍”时都高兴地蹦了起来,感受着探索成功的喜悦和合作发现的乐趣。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结果显而易见,孩子们出现了各种可能的结果,可以说是他们丰富了教育的内容。所以说,数学活动的可探究性需要教师发现并选择。

二、探究性“环境”的创设

所谓探究性“环境”,有“自然环境”,也有专门创设的环境。一般来说,教师为了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所精心准备的学习环境较为常见,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通过“设置疑问”来引起幼儿对学习内容的质疑。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这是一项重要的策略。因为矛盾或悬念往往会引起儿童心智中的认知冲突。所以当幼儿产生认知矛盾时,更有利于其进行探索活动,并由此激发他们积极展开思维活动。而且创设现实情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其能够产生兴趣,积极进行探索。此外,通过特定情境呈现抽象的数学概念,会使幼儿在放松和活跃的情绪状态下完成活动。

1.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操作活动“小熊过生日”。首先,创设这样一种情境:小熊要过生日,它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可是它不知道该为它们准备些什么食物,请小朋友们帮帮它。提供各种不同的物品,请幼儿整理并摆放。一般,这样贴近幼儿生活的情景是最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的,当原始体验与新问题之间产生矛盾,幼儿的探究兴趣也就产生了。所以,使用或模仿幼儿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向他们提问,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的探究欲望。

2.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操作材料并创设问题情境。皮亚杰认为智慧是一个自动起点,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摆弄、粘贴、组装、建造等操作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材料,在他们亲自操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或任务,幼儿才会沿着操作材料的兴趣进行探索活动。在与操作材料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幼兒认识了事物特征并形成了初步的数学概念,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有效推进探索过程

1.保证足够的时间。幼儿的探究的活动,本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孩子们在反复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寻求正确的答案。整个探究活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实验过程。孩子们会大胆尝试解决问题并以各种方式找到答案。所以要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以供他们尝试。

2.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究其原因,是由于幼儿原有经验的不足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使幼儿容易偏离任务要求,造成幼儿的原始经验与新任务的心理冲突,所以操作过程中活动往往不能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要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做孩子们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因为探究的过程就是尝试多种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不同的方式方法,需要的材料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很难为幼儿准备所有的不同材料,因此在活动中,老师应随时帮助孩子们布局情境,为他们提供部分材料。

3.引导幼儿交流、总结并整理结果。探究活动通常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由于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所以他们开展活动时,思维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组织孩子们进行集体交流与合作,使其整体参与探究活动,帮助他们总结方法并归纳结论。

交流、合作是独立探究的延续和发展。幼儿沟通的过程实际上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抓住探究的问题,引导孩子们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弥补个体结论的局限性,而且可以展现出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描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在总结表达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如果教师能够对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闪光点,给予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驱动他们心中的内在动力和潜能,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探究的过程是使幼儿思维发散的过程。为了使孩子们在全面发散的基础上更全面、更深刻、更理性地了解幼儿的知识和结果,教师必须引导儿童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并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四、探索成果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的发展、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根本目的是知识的转移过程,也可以说成是探究结果的可持续性延伸或发展。并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延伸或转移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一个数学问题迁移到另一个数学问题。如,红盘子比绿盘子大,绿盘子比黄盘子大,则红盘子一定比黄盘子大。这一知识亦可被延伸或转移到认知数,则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存在传递性。二是将从数学问题延伸或迁移到生活中的问题。如,比较三个孩子的高矮并認识它们之间的传递关系,毛毛比豆豆高,豆豆比妮妮高,毛毛必须比妮妮高。总之,探究式数学教学为幼儿自主发展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契机。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它具有更鲜明的特色,值得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Z].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

[4]周欣.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5]王俊美.幼儿园数学活动指导[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6).

[6]熊国庆.为幼儿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J].学前教育研究,2002,(4).

[7]林菁.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探究性幼儿教育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