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燕燕
摘 要:幼儿园周边的历史、地理文化、园所环境都是活生生的教材,其中沉淀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师应该从这些资源入手,有选择地利用有价值的资源,使其既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关键词:资源开发;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家长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7-0097-02
一、资源开发利用的初感悟
(一)资源开发的价值意义
1.课程生长的需要
《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审议和改造课程方案,其中第四点就是要审议课程资源,将基本玩具、多样化材料以及具有生命气息的环境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关注幼儿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生活活动、实物材料、文化民俗等,让幼儿与环境资源充分互动。因此,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2.儿童发展的需要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课程论告诉我们课程内容应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只有从幼儿身处的环境出发,从幼儿的兴趣与问题出发,尽可能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环境和材料,让幼儿与环境、与材料、与同伴等相互作用,才能让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新经验。
(二)树立开发利用的意识
能否积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系到教师专业化、关系到课程建设,也关系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质量的课程建设需要丰富的资源作为支持。因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课程创新实施必然起着促进作用,也是课程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1.树立课程资源建设意识
幼儿园的教育要“既体现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又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可能性”,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我们设立了三级资源库:一是建立学校网络资源库,我们将每个主题相关的一些信息、资源放在网络资源库里,让大家能够共享,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二是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室,我们专门开辟了课程实施中物质资源的存储间,存储间中有和主题相关的教玩具,有收集来的各种实物,还有与区域相关的各种材料等,给活动的开展带来便利;三是建立班级资源角,如我们每个班门口都会有“收集东收集西”的材料箱,孩子们随时都可以把一些废旧材料收集来放进箱子里,为班级环境创设、区域游戏的开展提供材料支持。
2.树立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基于《指南》精神的课程建设应该是开放的、动态发展的,课程建设的主体不仅是教师,幼儿和家长都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体。比如幼儿园栽种了多样品种的树木,秋天来了,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幼儿们看到各种不同形状的落叶,提出“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为什么有的树木粗壮有的树木细长?为什么有的树叶在秋天会变红?”等问题。大自然中有许多的植物让幼儿陶醉,让幼儿好奇,到处都有让幼儿悠游其中、快乐学习的素材,于是我们借助家长资源,给园内的每一棵树都制作了二维码,扫一扫便能知晓关于树木的知识,方便幼儿探索不同树木的形状、大小、颜色及用途上的差异。这样的举措让幼儿、教师和家长一起参与到了活动中来。
3.树立资源使用探索意识
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加强资源使用的探索意识能有效地增加课程的丰富性、生动性。如谷渎港边,教师带着幼儿们参观欣赏,引导幼儿讨论谷渎港的树、谷瀆港的花、谷渎港的桥、谷渎港的石、谷渎港的水、谷渎港的泉。在参观讨论后教师提供丰富的材料来让幼儿观赏谷渎港的青龙桥、音乐喷泉,让幼儿制作盛开的迎春花等。可见,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用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加强资源使用意识,让我们的活动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
二、资源开发利用的再梳理
在感悟到资源的价值后,教师有了运用的意识,在活动中能用观察的眼光去挖掘、开发。可是疑惑又来了:虽然说资源是无限的,但也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够直接为课程服务;有的生成性资源转瞬即逝我们怎么来把握?于是,通过发生在幼儿身上的案例我们进行了研讨:
第一,这样的资源利用合适吗?在杨舍老街,有几间小酒吧,好奇的幼儿发现后就开始了模仿行为。于是,角色游戏时幼儿们玩起了酒吧游戏,甚至有的幼儿还扮起了喝醉的样子。第二,生成性资源怎么把握?如绘本《一园蔬菜成了精》。一个班的教师在故事讲完后就结束了活动,另一个班的教师因为幼儿在最后的创编活动中根据蔬菜的样子想到了更多的斗阵方法,就把幼儿们带到了种植园,现场来认识各种各样的蔬菜,这样的亲身体验、直接感知让幼儿们感受到了活动的真实与趣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善于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因此,在分析研讨过程中,我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再一次达成了共识:
一是资源开发,相随共往。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认真删选,不能有“放到篮里都是菜”的想法,而是要学会观察、选择、利用与改造,只有提供优质资源才能引导幼儿向正面发展。二是发展为本,牵引共行。教师要随时有课程意识,要关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课程向更深层次去生发。课程资源只有得到教师的有效利用,才能真正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上。
三、资源开发利用的多途径
(一)有效利用文化资源,滋养课程底蕴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各地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都是活生生的教材,其中沉淀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便从身边的资源入手,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提高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兴趣。谷渎港边,教师带着幼儿参观欣赏,引导幼儿讨论谷渎港的树、花、桥、石、水、泉。参观活动中,有的幼儿疑惑地提出了问题:“老师,为什么我看不见树上有鸟窝,但我听见小鸟在叫啊?”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关于鸟窝的生成课程出现了,幼儿又投入鸟窝的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