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玲 周水静
摘 要: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写作是学习语文的关键。语文教师应当利用语文教材丰富的“读写结合”文本资源,指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更为密切地融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文章作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从精彩句段仿着写、拓展练笔经常写、感人文章读后写三方面来阐述读写结合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读写结合;拓展练笔;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7-0044-02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就如同造房子一样,基础打得越深越坚实,房子才能盖得又高又大。写作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就像踏脚踏车一样,道理很简单,但是你只懂得道理而没有实际的练习,踏上去还是要掉下来的。写作就是练习的过程。”叶老的话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资源,语文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载体,指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更为密切地融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一、精彩句段仿着写
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都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代表性的作品,这些课文文质兼美,许多好的写作方法值得学生借鉴。教师应当在备课时找准训练点,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仿句子、仿段落、仿思路,切实将阅读和写作有效融合起来,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仿写句子。句子是课本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重点仿写的句子有比喻恰当的句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等。如《三顾茅庐》中模仿课文的句式,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先请学生自读课文中语句,找出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抓住了哪个特点,用了哪些词,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一些写法,再让学生模仿训练,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仿寫段落。课文中描写精彩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段落,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在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先总述后分述、先分述后总结、并列段式等构段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学会通过人物外貌、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进一步夯实写作基本功。例如朱自清的名篇《春》,课文最后一段写得很有特色:“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为此,我设计了以《秋》为题的片段仿写,有学生写道:“秋天像淘气的孩子,用手上的水彩笔把田野涂得色彩斑斓;秋天像历经沧桑的中年人,他教育我们只有在平时努力劳动,才能在秋天收获;秋天像成熟稳重的老人,从头到脚都是含蓄的,它收获着。”写得多么贴切呀!如果经常这样指导学生赏析范文词句,经常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范文语言,促使语言内化,学生炼词锤句的能力一定会有提高。
二、拓展练笔经常写
众所周知,“多写”是作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特级教师丁有宽的作文教改实验数据表明,小学四至六年级三年中学生完成约6万字的写作量,才能提高写作水平。而现行语文教材“习作”环节比较薄弱,一个单元一次习作,一个学期仅8次习作。若按每次作文约400字计算,一学期共计约3200字,一学年还不到1万字,三年最多也只能达到3万字,尚有3万字的训练量没有完成,学生作文的训练量严重不足。
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习作空间,增加习作数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练笔。例如,我在教《小塘春色》时,首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了解作者以“小塘春色旖旎柔美”为中心,分别从“早”“静”“动”三方面具体展开描述。让学生了解这篇典型的写景范文的两大特点:一是层次清楚,二是语言优美。课后的拓展习作以《家乡的酉水河》为题,学生大多能抓住特点去写,层次也很清楚。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把握时机,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文题:给出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增加“插叙”的内容。学生在拓展训练中领悟了“插叙”的写作方法。
三、感人文章读后写
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情感的碰撞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动笔的冲动。因此,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学生学习写 “读后感”之类的文章,抒写自己的学习所得、所思。如此,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认知水平。
《扫大街的父亲》一课是指导学生学写读后感的好课例。课文主要写了“我”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一个扫大街的父亲,想尽办法避免和父亲在一起,后来被父亲无私的爱打动了,在家长会上主动把自己的父亲介绍给大家。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了温情,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亲情,读来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课堂上我首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对父亲的如山形象有了更深的感悟。课文学完之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说自己的父母平时是怎样关心照顾自己的,回忆一下自己曾经让父母伤心、难堪的往事,引导学生将思绪从文章延伸到生活现实中去,学生在同伴的发言中受到启发,形成了 “不吐不快”的心理,“情动而辞发”,读后感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这样的读后感写作,由于调动了学生的真情实感,习作内容自然就真实、感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生活中有广阔的天地,教材中有无数的“珍宝”,作文素材就在我们身边,为文之法信手可拈。只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多花心思,引导学生用心读书,积累语言,学习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之法,让学生爱读乐写,那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将不再是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吕叔湘,等.大师教语文(上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