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栏目并不准备去定义“异质性”。“异质性”所彰显的开放性、反思性与任何概念、定义都背道而驰。任何可以被定义、概念所界定的现象,最终都会落入制度性、程序性的讨论之中,意义的走向、边界也都将接受规训的提醒。
“异质性”需要依托某些对象、背景的映衬而呈现出具体的面相,这同时也意味随着规范、惯性的调整,“异质性”亦会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并不准备放大“异质性”天然携带的反抗特性。因为,破坏本身并不提供方向和可能。值得谈论的“异质性”恰恰是因为它的建设性,它不仅在常识、惯性之外对未知的疆域进行探索和赋形,也包括对常识、惯性进行改造,创造出新的意义和形态。
所以,这个专栏将以个案的形式对“异质性”进行持续讨论。与试图呈现“异质性”写作的多样性形态相比,我们并不急于做出结论,而是试图与之交流、沟通,并借以反思我们当前的写作在审美、智识、语言和形式等方面的局限,而局限的不断克服正是写作永恒的历史动力。
方岩,生于1980年代。评论家,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第四届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扬子江评论》编辑部主任。近四年在各类学术期刊、文学刊物上发表文章五十余篇、六十余万字,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著有批评文集《时间是一切事物的后记》;编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第五卷:1984—1987》《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第六卷:1988—1992》两卷,约六十万字。曾获安徽省首届优秀硕士论文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第二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第五届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奖、第六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