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钟嵘《诗品》中的美学思想

2019-04-17 01:03邵禹珂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钟嵘诗品风骨

邵禹珂

摘要:《诗品》是我国南朝时期文学批评家钟嵘所著的一本文学理论,主要对两汉时期一直到他所生活的梁朝共122位诗人的作品进行点评。他提倡风骨,反对玄言;提倡吟咏性情,反对绮丽奢靡;主张“直寻”,反对用典。钟嵘的这种诗歌美学思想对唐朝诗人具有重要影响,在今天也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诗品》;钟嵘;风骨

一、《诗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钟嵘生活在南朝梁武帝时代,此时诗歌已经不再像两汉时期,是对时事和政局感悟,而是发展成一种社会风气,尤其是士族,每个人都将写诗当成生活消遣,诗歌创作不像汉乐府以及建安七子的作品,着重反映现实生活,而是以奇巧绮丽为主,内容空洞贫乏,在声律上有过多人为的痕迹,完全违背了古代诗歌“诗言志”的本质特征。我国从《诗经》开始,诗歌就是按照“诗言志”的标准,采用“赋比兴”的方式进行创作,但梁朝时期的文风严重背离了这些要求。

钟嵘在这个时期写作《诗品》,初衷是纠正诗坛的混乱局面,他按照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方式,对两汉以来直到梁朝的诗人和他们的诗作进行了评论。在《诗品》中,钟嵘选择了122位诗人的五言诗进行评点,并且根据自己的诗歌美学观,将诗人做了品第之分:列为上品的有11人,位列中品的39人,下品72人。通过钟嵘对历代诗人的品第排列,可以看出他推崇的诗歌标准,以及他所提倡的诗歌美学。

在《诗品》序中,钟嵘对历代诗人的风格做了简单评价,并且展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观点。被钟嵘列为上品的诗人,包括汉朝的李陵、班姬,建安时期的曹植、刘祯、王粲、阮籍,以及后来的陆机、潘岳、张协、左思、谢灵运。钟嵘的诗歌美学正是通过对这些诗人作品的点评,才得以展现。

二、《诗品》体现的诗歌美学

《诗品》中,钟嵘通过对不同品第的诗歌点评,反映了他的诗歌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风骨、崇尚自然等方面。

(一)重视“风骨”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关于“风骨”的论述,指的是诗歌刚健遒劲的格调,将端庄刚直的言辞与峻爽的意气相结合。钟嵘主张诗歌要有“风骨”,建安七子的诗歌即是“风骨”的代表,因而具有“建安风骨”之称。建安風骨主要体现在:在诗歌中高扬政治理想,追求人生抱负;关心民生,对战争祸乱中的百姓深表同情;张扬个性主义,渴望精神自由。这也是钟嵘将建安时期的王粲、曹植、刘祯的诗歌列为上品的主要原因。

钟嵘对“风骨”的评价,不仅在格调方面,也包括文采辞藻。钟嵘崇尚不假雕饰的直爽,他推崇曹植,对曹植的诗歌风格给予了高度评价:“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苑,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曹植的诗歌充分体现了“风骨”,从《白马篇》、《七哀诗》,《杂诗》中都可以看出来,在他的五言诗中,充满了对理想的追逐和对时政时事的感叹。曹植的抱负,哀叹民生之艰难,体现了他的个性追求以及政治理想。

钟嵘对刘祯的评价是“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这个特点从刘桢的《赠从弟》中可以体现,“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刘桢用青松自喻,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之刚劲。钟嵘对王粲的评价是“在曹刘之间,别构一格”,此评价是因为王粲的诗歌更多地是展露个人主义,没有表现出曹植的格局。

在对其他上品诗人的评价中,钟嵘都是用曹植、刘祯和王粲做参照物来评论的,如对陆机的评价是“其源出于陈思(曹植),才高词赡。气少于公干(刘祯),文劣于仲宣(王粲)”对潘岳的评价是“源于仲宣,浅于陆机”,对张协、左思、谢灵运的评价都是用曹植、王粲来对比,以指出他们的优势与不足。

(二)崇尚自然

在钟嵘生活的年代,诗歌创作背离了传统,无病呻吟而做作的诗歌风气盛行,因此他提倡要“直寻”,所谓“直寻”就是根据自己所思所想,用真情实感来写诗。而优美的诗歌“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自古以来的好诗句,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对真情实景的描叙。所以“吟咏性情”才是写诗的本质。

“吟咏性情”是根据作者自身的遭遇,来抒发特有的情感,钟嵘在评价李陵、班姬、曹植的诗歌时,突出了他们诗歌中的“怨”,他们的“怨”和自身遭遇相关。李陵的诗充满怨气,是因为他作为名门子弟,有特殊才能但生命不谐,“声颓身丧”。班姬的《团扇》充满怨气,与李陵一样,也抒发对自身命运的感叹。“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曹植的“怨”主要是受到曹丕的打压,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所致。

“清”和“奇”也是钟嵘所提倡的诗歌美学。他所说的“清”是对应“浊”、“俗”、“驳杂”和“粗芜”而言的,因而具有“脱俗、精简、纯正、飘逸”的含义。钟嵘认为陶潜、嵇康和谢灵运的诗歌就具有“清”这个特色。无论描写自己的心理,还是描写景物,都出自真情实感,不造作也不堆砌辞藻,完全是崇尚自然的“吟咏性情”。对于“奇”的定义,钟嵘认为要从情感和文采上来看,情感真挚动人、气概不凡即是“奇”,文采清新自然,超凡脱俗也是“奇”,因此他认为曹植、刘祯和陆机的诗歌就是“奇”。

(三)诗歌本质

钟嵘在《诗品》中还提出了诗歌本质论,从他推崇的曹植、刘祯和王粲等人的作品来看,他认为诗歌的本质就是“诗言志”,表达自己的情怀才是写诗的目的。钟嵘推崇传统的“赋比兴”等表达方式,他对“赋、比、兴”的定义为:“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因物喻志,比也”,“言已尽而意有余,兴也”。他所推崇并分为上中品的诗人李陵、曹植、刘祯、陶潜和谢灵运都具有这样的创作特点。

钟嵘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中,诗人写诗讲究辞藻华丽,对诗韵存在过多的要求,使诗歌充满绮丽奢靡之风,过度用典导致缺少了诗歌本身应该具有的清新质朴,所以他通过《诗品》来阐述自己的诗歌美学观。

三、《诗品》美学思想对唐诗人的影响

钟嵘的诗歌美学思想,对唐朝诗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初唐四杰”中的陈子昂,在诗歌创作中就深受钟嵘提倡的“风骨”影响。陈子昂所说的风骨是“音情顿挫,有金石声”,他提倡的是有自然声律,并有“兴寄”的表达方式,《登幽州台歌》即是这样体现“风骨”特征的。李白也深受钟嵘“风骨”论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雄浑豪放的特征。李白诗中也表达了这种思想,“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他的这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对“风骨”推崇,也表达了对六朝诗人作品的赞扬,尤其是谢灵运的“清新”,也是钟嵘所提倡的风格。

钟嵘的“风骨”含义是在诗歌中抒发政治理想,关注民生,这种思想对唐朝的白居易、李贺等人都产生了影响。李贺的诗更多的是抒发个人抱负,白居易则是哀叹生活艰难。在文采方面,白居易等人也是采用“直寻”的手法,语言真挚豪爽。没有奢靡之气。钟嵘在诗歌美学中提倡的“直寻”,“清”等特点,也深深影响了王维的创作。王维的诗歌给人的感觉是质朴自然,具有陶潜之风。写情写景都是“直寻”,没有人为雕琢,将“清”的所有特征都溶于诗中,造就他的诗歌具有脱俗、纯正、精简和飘逸之风。钟嵘的“兴”是“言已尽而意有余”,这种观点影响了李白和杜甫的创作,李白的很多诗歌都源于这种创作方式,追求“言在意外”的境界。杜甫的咏史诗多借用史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他的咏史诗表露了其对现实的感悟。

即使在今天,钟嵘的诗歌美学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指导诗人的文学创作,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力量。

参考文献:

[1]季贞贞.钟嵘《诗品》中的“自然”美学思想[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 (03):7-10.

[2]米晓燕.钟嵘《诗品》文质并重的诗美理想[J].许昌学院学报,2017,36 (01):25-28.

[3]毕慧婷.钟嵘《诗品》对唐代诗学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4.

[4]赵文妮.论钟嵘《诗品》中的“怨”[J].许昌学院学报,2014,33 (03):27-29.

猜你喜欢
钟嵘诗品风骨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海萌辉二十四诗品纂刻作品欣赏
钟嵘论赋、比、兴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