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珊珊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400)
脑梗死指的是由于患者脑部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软化。较为常见的发病原因包括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研究数据显示[ ],80%左右的患者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生活、运动能力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如不采取及时有效治疗护理措施,将加重家属和社会经济负担,不利于患者预后。为进一步探析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本文选取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6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64例脑梗死患者,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此次研究。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为32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45-79岁,平均(58.37±12.01)岁;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47-78岁,平均(57.21±12.54)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经CT、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排除意识不清、具有活动性出血、严重肝肾功能性病变患者。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入院时的宣传教育、环境护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1)建立护理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小组组长,管床医师、责任护士等相关护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建立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小组。收集患者个人临床资料,整理分析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定期检查分析计划完成进度,同时按照患者康复进程及时调整相关内容,提高康复效果。(2)肘部康复护理。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定时练习坐起、站立、翻身、爬动等基础动作,每日练习时长60-90min,做好全身性基本康复工作。同时患者取仰卧位,护理人员通过将患者手前臂反复拉伸至自己方向,协助患者完成肘关节的康复训练,保证患者手肘关节屈伸灵活性。(3)肩部康复护理。医护人员掌握患者肩关节运动方向,将患者上肢内旋,保持伸直状态且与躯体侧面紧贴;叮嘱患者双手置于双膝,控制上肢躯干逐渐缓慢向前屈伸,双手依次轻触脚背、脚尖、脚旁位置后,慢慢回到坐位状态。(4)知识护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意义、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告知家属坚持锻炼给患者带来的良好影响,提高家属康复训练参与性,护理人员应加大监督执行力度,做到每周电话回访1次,记录分析患者康复情况,叮嘱患者3个月后来院复诊。
采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数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康复有效率评价标准为:NIHSS分数降低>91%,视为痊愈;NIHSS分数降低46%-90%,视为显效;NIHSS分数降低18%-45%,视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或NIHSS分数增加,视为无效[2]。
护理前,两组患者NIHSS分数比较,P>0.05,差异不显著;护理后,观察组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分数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分数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32 11.03±2.10 7.82±1.15观察组 32 10.98±2.24 4.36±1.02 t值 0.217 11.635 P值 >0.05 <0.05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康复有效率比较(n,%)
随社会环境的改变,脑梗死发病率随之升高。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昏、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轻度偏瘫、大小便失禁等。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根据临床治疗路径表制定患者锻炼方案,帮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肢体运动能力,降低致残因素风险发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
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NIHSS分数(4.36±1.02)分,对照组(7.82±1.15)分,这与郭晓婷的研究中,干预组NIHSS评分(4.38±1.0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的研究结果一致;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有效率84.4%明显低于观察组96.9%,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