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红琴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人民医院心内冠脉科,江苏 靖江 2145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脏的冠状动脉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这种缺血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1]。目前临床上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广泛使用再灌注治疗的同时,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仍然很高,欧洲的住院死亡率在4-12%。有研究表明治疗后全面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控制、抗栓药物治疗和非抗栓药物治疗对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但是在国内的临床实践中并没有引起重视,因此笔者将对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临床护理的作用结果进行评价并分析。
挑选出我们医院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临床确诊为急性心梗的患者共计80例,随机将其等份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经过SPSS软件统计分析,观察组年龄的平均值49.34±6.46岁,对照组年龄的平均值为50.19±5.86岁,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年龄等基本条件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性(P>0.05),受试对象均对实验内容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所有病例符合伦理要求。
1.2.1 将一般传统的护理措施施用于对照组,即传统意义的健康教育,医务人员对于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织有关急性心梗的讲座,讲解其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回去后心梗患者应该注意和采取的饮食策略等,对对照组的患者免费赠送宣传教育资料,患者来听讲座即为依从性合格患者。
1.2.2 将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临床护理方法施用于观察组:①医院要同心协力由不同分工的医务人员组成健康教育医疗组,从上到下关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改善情况,登记个案管理手册;②根据每个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进行个体化的抗栓和非抗栓药物治疗,医务人员要对患者临床指标进行定时监测;③针对不同的患者自身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临床上检测指标的特殊性,进行“一对一”讲解,让每一个患者了解自己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措施;④根据患者的体质指数等,医务人员给予合适的饮食建议,重点要注意保证患者的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引起心梗再次发作;强调控制体重的重要性。⑤医务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诉在生活中患者急性发病的预防和紧急应急措施;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发病原因,危害程度等,同时向每一位患者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单,让患者可以更好地查阅相关的知识点,做到更好的健康教育作用。⑦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门诊随访,复查结果记录在个案管理手册上,依从性差的患者电话告知,有不适随时就诊。
半年后对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健康知识掌握的程度。
比较两组教育后的生活质量等指标以及对心梗知识掌握的程度差异。对于知识的掌握度根据出院时的调查表积分分级,15-20的为好,5-15的为一般,低于5分的就归为差,然后计算各级的比例。
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进行归纳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记录,采用t检验统计分析;对知识的掌握率为计量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显著性。
两组患者对于健康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67.50%,观察组与对照组比有更为可观的效果,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P<0.001)。
表 两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心脏缺血导致,使得患者临床上出现休克以及心率不齐等症状。心肌梗死的危害之处还在于它容易反复发作,因此在治疗心肌梗死时,我们不仅要针对其临床症状进行治疗,同时要注重患者治疗之后的健康教育。目前已经有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在心肌梗死的痊愈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疾病是否真正可以快速痊愈不仅取决于临床上的医治效果,术后的相关护理和健康教育也极为重要,以往的健康教育主要是一般传统集体化的模式,将健康教育宣传的重点放在整个患者这个大人群中。二级预防是疾病三级防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疾病,这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可以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避免出现患者死亡的现象。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整个疾病的进程和后果,有助于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从而使得患者在生活中注重调节,达到更好的降低复发率的后果。
综上所言,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更为有效地提高二级预防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护理方式适合在全院各科室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