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创茂 许炎荣 邱晓涛 陈文升 林锦翰
广东省普宁华侨医院麻醉科,广东普宁 515300
颅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神经外科疾病,病因多由急性创伤或动脉瘤破裂引发,由于脑出血易导致脑实质损害,影响神经功能,甚至威胁生命,往往需要及时手术治疗[1]。而多数患者因为病情较重,术中开创较大、失血迅速、出血量多,需要及时输血,补充有效血容量[2]。临床上输血方式分为自体血回输和异体输血两种,但两种输血方式在可行性、疗效和术后的影响等方面目前还存在一定分歧[3]。因此,为探讨研究自体血回输与异体输血在颅脑手术治疗中的差异及意义,我们对本院收治的颅内手术患者根据术中采用输血方式的不同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颅内手术并予术中进行输血的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术中采用自体血回输患者42例为A组,男27例,女15例,平均(44.5±8.6)岁,平均救诊时间(56.11±23.63) d;术中采用异体输血36为B组,男24例,女 12例,平均(44.6±8.4)岁,平均救诊时间(55.94±22.16)d。本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同意,全部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平均救诊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无颅脑手术治疗禁忌证;(2)成功进行颅脑手术治疗;(3)患者符合输血适应证并进行过术中输血。
(1)麻醉禁忌证患者;(2)术中同时接受自体血液回输、异体输血两种输血方式治疗者;(3)合并心房纤维颤动者,严重全身心、肺、肝肾功能障碍等合并症、凝血功能障碍者;(4)月经期女性患者、近4周内使用抗凝药物患者。
术前均给予复合麻醉,采用丙泊酚(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J20160088)、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20030197)进行麻醉维持,同时吸入七氟烷(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40516);麻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和机械通气,根据中心静脉压合理控制输液量,调整输液量、速度及晶胶比例。A组患者给予自体回输血液,术前按照无菌原则查验回收设备,检查连接管道通畅性与储血罐、洗涤罐、洗涤后红细胞储存袋的密封性。术中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操作,用血液回收机(美国唯美Haemonetics的自体血回收系统Cell Saver Elite)将手术全过程中积血及手术野出血到储血器中,滴入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肝素钠25000U+500mLNS)。回收血液经过设备层膜过滤、分离、清洗、净化处理后,将回收血液中的细胞碎片、游离血红蛋白、血小板等被洗涤、分流,最后得到浓缩的血细胞悬液,术中直接回输给患者;B组患者给予异体输血,从医院血库申请领取血液,经交叉配血后选择主侧、次侧交叉配血均相合的异体血液,术中输给患者。
统计监测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情况;两组术前、术后 24h、术后 7d血氧饱和度(SpO2)、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变化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变化;两组术后24h至术后7d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入选78名患者术中均有输血,其中A组平均输血 量 为(783.3±30.5)mL;B 组(769.9±28.7)mL,两组红细胞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术后24h、术后7d检测RBC、Hb、SpO2均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检测RBC、Hb、SpO2较术后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携氧检测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携氧检测指标比较(±s)
注:与组内术前比较,*P<0.05
组别术前 术后24h 术后7d F P RBC(×1012/L) A组(n=42) 3.6±1.3 4.7±1.4* 4.7±1.6* 8.184 0.000 B组(n=36) 3.7±1.1 4.4±1.1* 4.6±1.5* 5.165 0.000 Hb(g/L) A组(n=42) 84.4±22.6 112.5±22.7* 120.4±24.5* 27.737 0.000 B组(n=36) 84.5±22.0 114.3±21.5* 122.8±23.4* 29.245 0.000 SpO2(mm Hg) A组(n=42) 513.8±24.0 534.4±21.9* 538.3±23.1* 13.740 0.000 B组(n=36) 512.3±22.4 539.7±20.9* 541.6±22.2* 20.282 0.000
组内比较,两组无论是PT、APTT、ALT、AST还是TBIL,术前与术后24h,术后7d水平均未见显著差异,同时组间比较也发现,两组在术前、术后24h及术后7d三个时间点上,上述五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比较,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随着现代社会医疗水平的提升和有效医疗救治范围的便利,脑外伤、脑血肿、脑动脉瘤等颅脑出血性疾病诊治更加及时有效,使得颅脑外科手术大量开展。但是,需颅脑手术治疗病例往往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常伴有颅骨骨折、颅内压升高、失血性休克、脑实质损伤、脑疝形成等,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5]。早期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术中输血维持有效循环、预防脑缺血、阻止休克发生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但是,自体血回输与异体输血是否在维持有效血容量、有效机体供氧、节约医疗资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效果一致,目前尚存有争议[6]。
表2 两组凝血检测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凝血检测指标比较(±s)
项目 组别 术前 术后24h 术后7d F P PT(s) A组(n=42) 13.3±1.4 12.9±1.8 12.8±1.5 1.184 0.310 B组(n=36) 13.2±1.6 12.7±1.7 12.9±1.6 0.854 0.429 APTT(s) A组(n=42) 34.8±4.0 35.2±4.2 35.1±4.0 0.110 0.896 B组(n=36) 35.8±4.2 35.6±4.3 36.1±5.1 0.110 0.896 ALT(U/L) A组(n=42) 15.0±2.1 15.4±3.5 15.1±4.3 0.155 0.856 B组(n=36) 15.2±2.9 15.7±2.6 15.2±3.4 0.337 0.715 AST(U/L) A组(n=42) 16.1±2.9 15.9±3.8 16.5±3.1 0.362 0.697 B组(n=36) 15.8±3.6 16.1±4.4 16.3±3.8 0.146 0.864 TBIL(mmol/L) A组(n=42) 15.6±3.0 15.0±2.2 15.1±2.9 0.585 0.559 B组(n=36) 15.5±2.7 15.2±2.3 15.4±2.1 0.148 0.862
表3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本组研究对颅脑手术患者在术中不同输血方式下的输血量、携氧指标、凝血指标、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1)自体血回输和异体输血两种输血方式术中红细胞输血量无显著差异,自体血回输是近年来研制成功的集医学、计算机、机电、高分子为一体的高新技术[7-8],无需术前交叉配血的优势,能避免因配型错误导致的各种医疗事故,有效保证急症病例及早手术,更利于患者预后和康复。(2)两种输血方式术后24h、术后7d检测RBC、Hb、SpO2均较术前增高,而术后7d检测结果与术后24h无明显差异,各时段两组互相比较也无明显差异。说明自体回输血液技术与异体输血在改善患者携氧方面作用相同,但与异体输血相比,自体血回输既可以节约库血、缓解血源紧张,又可以有效解决Rh阴性等稀有血型的急症手术供血问题,具有更大的优势[9]。临床已有报道称,自体血回输技术已于创伤、骨科、心血管、肝移植等手术成功应用[10-11]。另有报道认为,自体血液回收也可用于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12],但由于地域、医疗技术的影响,恶性颅脑肿瘤手术患者病例较少,本组讨论尚未研究分析,临床仍需进一步大样本区域性临床回顾分析讨论。(3)两种输血方式在PT、APTT、ALT、AST、TBIL指标检测结果无显著不同,即表明自体血回输和异体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无显著影响。但有报道称自体回输因术中肝素残留,回收过程中将血小板和血浆成分过滤、洗涤,尤其大出血患者大量回输自体血,极易出现术后异常出血、凝血障碍[13-15];可能因为本组研究样本量不大,且入选病例输血量均未超过1500mL,所以没有暴露术后异常出血、凝血障碍相关问题。(4)自体血回输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异体输血,且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为主。考虑异体输血为异基因血液制品,故免疫排斥作用大,而自体血回输通过术中即时抗凝、过滤、分离、洗涤、净化再回输给患者,可有效减少发热、过敏等输血反应,提高手术安全性[16]。
综上所述,自体血回输技术安全、有效,携氧功能良好,输血不良反应少,可以节约库血、缓解血源紧张,又可以解决Rh阴性等稀有血型的急症手术供血问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