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铭 梁晋尧 易 鑫 万顺源 罗诗樵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重庆 400016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主要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和血小板生成减少,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偶尔出血[1-2]。ITP治疗方式包括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利妥昔单抗、脾切除、环孢素等,其中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脾切除作为主要一、二线治疗方式[3-5]。部分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治疗反应率差,这类患者大多为难治性ITP。
脾切除是治疗难治性ITP的主流方式,大量文献报道其反应率为65%~80%,包括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6-8]。我们发现,部分行脾切除的ITP患者的脾脏大小处于正常范围,查阅相关资料,目前还没有文章报道脾脏大小对脾切除后疗效的影响。猜想ITP患者脾脏越大手术治疗效果越佳,我们从脾脏大小入手,探讨脾脏大小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脾切除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
在2013年4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共为70例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行了脾切除手术,所有患者均符合难治性ITP的诊断标准。通过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其中67名患者完成了随访,3名患者因无法联系失访。
根据脾脏体积指数把患者分为正常组(<600cm3)与脾大组(>600cm3),正常组包含28名患者,脾大组包含39名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术前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脾脏大小可以用脾脏体积指数(spleen volume index)来表示,脾脏体积指数定义为最大宽度(cm)×厚度(cm)×长度(cm)[9-10]。67例患者脾脏最大宽度、厚度、长度均为术中测量所得,然后根据公式计算患者脾脏体积指数。
短期疗效义为短期起效率(30d起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d起效率,探讨脾脏大小对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
ITP患者行脾切除术的适应症:(1)没有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其他疾病;(2)ITP病程6个月以上;(3)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需大剂量激素维持血小板计数。
评价指标:(1)完全反应:血小板计数> 100×109/L;(2) 部 分 显 效:血 小 板 计 数 在(30~100)×109/L之间,并且至少为初始血小板计数的两倍;(3)无效:血小板计数最终<30×109/L。起效率=完全反应率+部分显效率,术后依然需要其他药物治疗视为无效[11-13]。
观察指标:收集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中输血人数、并发症)、其余指标(术前输血小板人数、副脾、术后住院天数)。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7例患者术前输血小板人数9例,正常组4例与脾大组5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副脾患者5例明显高于脾大组副脾患者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7例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9.52d,正常组术后住院天数(9.36±3.36)d与脾大组术后住院天数(9.64±5.46)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其余指标比较
脾大组患者手术时长(169.87±72.74)min、术中出血量(293.82±385.58)mL、术中输血人数6例与正常组患者手术时间(165.71±66.87)min、术中出血量(277.68±291.79)mL、术中输血人数7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7例患者中,术后共4例出现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感染,包括3例;另外1例出现胸水,两组患者在并发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正常组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30.86±27.13)×109/L、术前最后一次血小板计数(63.14±52.79)×109/L、术后第7d血小板计数(293.21±276.45)×109/L、术后30d血小板计数(179.79±172.15)×109/L与脾大组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23.31±43.16)×109/L、术前最后一次血小板计数(50.56±59.81)×109/L、术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358.08±378.82)×109/L、术后30d血小板计数(222.23±218.92)×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4 治疗前后两组血小板指标比较(±s,×109/L)
表4 治疗前后两组血小板指标比较(±s,×109/L)
组别 n 入院时血小板计数 术前最后1次血小板计数 术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 术后30d血小板计数正常组 28 30.86±27.13 63.14±52.79 293.21±276.45 179.79±172.15脾大组 39 23.31±43.16 50.56±59.81 358.08±378.82 222.23±218.92 t 0.816 0.891 -0.779 -0.934 P 0.417 0.376 0.439 0.354
表5 两组术后短期效果比较[n(%)]
根据术后30d复查血小板计数,脾大组完全反应率为53.84%,部分反应率为23.08%,与常规组的32.14%、2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67例患者总起效人数45例,总起效率67.16%。正常组起效人数15例,起效率53.57%;脾大组30例起效,起效率76.92%,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本文探讨脾脏大小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脾切除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脾脏大小测量的准确性成为研究的重点。脾脏大小可以用三维值表示,如果脾大定义为某一维度超过正常值(长 10.00~ 12.00cm,宽 6.00~ 8.00cm,厚3.00~4.00cm),可能脾脏体积并没有增大,仅因这一维度增大归纳为脾大,此法误差较大。巴特尔[9]提出脾脏体积指数来衡量脾脏大小,但脾脏体积指数实际反映的只是一个脾所在的矩形体积(长×宽×高),反映的不是脾的真实大小。
虽然脾脏体积指数受脾脏形态影响,但脾体积指数与体积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且脾脏体积指数从三维空间出发,考虑三维变化引起的体积变化,较单一三维测量值更有效的反应脾脏大小变化情况。综合以上情况,我们选用脾脏体积指数作为区分脾脏大小的标准。
本文结果提示短期内,即术后30d,脾切除治疗难治性ITP的起效率为67.16%,与之前文献报道的起效率相符合[6-8]。脾大组患者行脾切除后,起效率(76.92%)较正常组患者起效率(53.5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患者脾脏越大,术后血小板上升效果更明显”。
有文章报道,少部分ITP患者行脾切除后,血小板数目未得到改善,当再次手术切除副脾脏后,血小板数目得到改善[14-15],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脾脏越大,手术效果更佳。
因部分患者无法完成更长时间随访,故本文仅比较短期起效率,短期起效率可能因随访时间短,无法真实显示患者治疗有效性。但我们收集到的部分患者更长时间随访资料显示,短期起效的患者血小板计数都维持在正常及以上水平,我们认为短期起效的病人基本能代表治疗有效。
在随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可能因高产出血小板状态还未代偿,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术后30d血小板计数,所以我们选择术后30d作为短期反应率的观察点准确反映血小板计数。我们还发现部分患者术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值,这种高水平血小板计数一直维持到术后30d均未见明显改变,并且在未经抗凝处理情况下并没有引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
ITP患者脾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16-17]。其中感染是常见并发症,脾脏作为人体免疫器官,脾切除后将使机体清除血中细菌的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损,病人易患局部和(或)全身性严重感染。
本文中67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感染,经积极抗生素治疗后好转;一人出现胸腔积液,予以引流后好转。当脾被切除后,大量血小板得不到清除,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脾切除后最严重并发症为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肺栓塞、脑栓塞等并发症。
本文作为回顾性研究,并且病例数较少,可能导致结果准确度存在偏差。为确认我们的结果,需要大量本前瞻性研究,超过10年的随访是有必要的。
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等药物治疗起效率差,脾切除作为二线治疗方式其反应率65%~80%,可见脾切除对于难治性ITP患者来说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脾脏体积增大者术后效果较正常大小者佳,脾脏大小可作为预测术后效果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