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风筝的人》看外国文学中的精神救赎

2019-04-16 08:07汪洋吴静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外国文学

汪洋 吴静

摘 要:《追风筝的人》这部长篇小说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该作品以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经历为线索讲述了栽赃陷害、背叛、追忆与精神救赎的故事,着重体现了基督教文化中的精神救赎。从宏观结构来分析,精神救赎是外国文学中的常见主题,属于一种心灵治疗方式。本文将从《追风筝的人》看外国文学中的精神救赎,希望能为文学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外国文学;精神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1

引言: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该作品出版后立刻引起文坛的巨大震动,《华盛顿邮报》称赞这部巨作是极为动人的作品,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文字与篇章。细腻地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的故事,无须使用图表与过多解释就能够打动并启发读者。

一、卡勒德·胡赛尼的生平概况

卡勒德·胡赛尼祖籍阿富汗喀布尔,出生于1965年,父亲是一名外交官,母亲是当地女子学校的教师,良好的家境与教养进一步开发了卡勒德·胡赛尼潜藏的写作天赋。阿富汗爆发战争之后,卡勒德·胡赛尼被迫跟随父亲来到美国,这对他的心理影响极大。后来,卡勒德·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目前他任职于加利福尼亚州。《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部作品,自2005年出版以后,颇受文坛与各界媒体以及读者的好评,《芝加哥论坛报》说:“敏锐而平实的文字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追风筝的人》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对阿富汗人民与传统文化的悲悯描绘,作者以温暖、令人欣羡的亲密笔触描写了阿富汗民生。”与此同时,《追风筝的人》被译作各种不同的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销售,颇受读者的喜爱。2007年,卡勒德·胡塞尼出版了另一部巨著《灿烂千阳》,这部作品在文学界的影响力不亚于《追风筝的人》。

二、《追风筝的人》的故事梗概

《追风筝的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阿里之子哈桑的故事,阿米尔的父亲是一名法官兼地毯商,少年时代的阿米尔生性懦弱、自私,却具有写作天赋,哈桑忠实、正直而善良,一心为阿米尔着想。阿米尔和哈桑从小一起玩耍,“追风筝”。在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为了讨父亲的欢心而勇夺冠军,为了让少爷如愿,哈桑负责夺取第二名的成绩。在归途中,阿塞夫强行索要哈桑的风筝,为了保护风筝的哈桑坚持不给因此遭到侮辱,怯懦的阿米尔目睹一切却不敢挺身相救。回家后,阿米尔感觉自己无法面对哈桑就背叛了他们的友谊,他让父亲解雇阿里和哈桑未能如愿。在他13岁生日那天,阿米尔陷害哈桑偷了他的生日礼物,善良的哈桑承认了这个罪名,并和父亲阿里不顾主人法官的反对搬家到哈扎拉贾特山区。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父亲带着阿米尔逃到了巴基斯坦白沙瓦,把家交给拉辛汗照看。父子二人后来迁居美国旧金山,大学毕业后的阿米尔成为著名作家,他和同样来自阿富汗的一位姑娘索拉雅结婚了,婚后不久,父亲因癌症去世。2001年,阿米尔从身患绝症的拉辛汗口中得知哈桑及其妻子在阿富汗被种族歧视者枪杀,他们还有一个孩子索拉博被送进了孤儿院。拉辛汗请求阿米尔收养索拉博,阿米尔不答应,于是他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哈桑是阿米尔父亲的私生子。

三、从《追风筝的人》看外国文学中的精神救赎

1.《追风筝的人》中的“原罪”

阿米尔出生的时候,母亲难产而死,父亲失去了最爱的“公主”。阿米尔一直认为是自己杀死了母亲,这种原罪思想一直困扰着年幼的阿米尔,再加之他的性格懦弱,父亲觉得他“不像个男人”而对他疏于关爱。虽然出生在富裕家庭里,却得不到父亲的赏识,与之相反,父亲却对仆人的儿子哈桑关爱有加,认为年幼的阿米尔勇敢机智,充满了男子汉的气概。父爱的失衡让年幼的阿米尔心灵开始扭曲,他对哈桑的嫉妒之心也就随之产生,对于父爱的渴望越发热切,赢得风筝大赛,就是为了能够博得父亲的关注。而在哈桑心里,阿米尔就是他最好的朋友,为了满足阿米尔的愿望,不惜牺牲自己人格的尊严而换取阿米尔的风筝。

2.阿米尔成长中的精神救赎

《追风筝的人》所体现的精神救赎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心救赎,阿米尔不择手段地赶走哈桑一家后,他的内心就陷入了痛苦的挣扎,多年以后,他依然不堪回首这段经历。他也有过忏悔和愧疚,却因为懦弱自私而选择逃避,当拉辛汗初次请求他收养索拉博,他的拒绝就是一种逃避,他也无法面对良心的谴责。另一方面則是外在救赎,这种救赎体现在行动上,当他决心收养索拉博以后,他开始了艰难的精神救赎,得知索拉博被当年侮辱哈桑的阿塞夫控制后,他不顾危险救出了索拉博,此时的他敢于和阿塞夫决斗。当发现索拉博因为心理问题而自杀未遂时,他意识到自己的救赎还没有完成,于是用真诚的关爱来唤醒索拉博内心的希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追风筝的人》来看,外国文学中的精神救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特指内心救赎,即心灵的忏悔,另一方面则是指外在行动救赎,两种救赎方式结合在一起高度实现了精神上的救赎。风筝害了一代人,却也拯救了一代人,风筝是原罪,也是救赎。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任筠筠.追寻逝去的风筝——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之路[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

[3]秦春.文学:人类的一种精神救赎——兼论文学的教育功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外国文学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追风筝的人》中体现出的双重背叛与救赎
命运轮回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