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首军?陈庆庆
摘 要: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阵地牢不牢、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应着力打造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三大标准的思政课“金课”,努力建设好线上“金课”、线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等类型思政课 “金课”。
关键词: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金课
一、聚焦“金课”建设,锤炼思政课精品品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其他渠道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系统化整合、导向和示范作用,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标志性教育渠道[1]。思政课的学分几乎占高校学生总学分的1/10,思政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政课“金课”应运而生。
何为思政课“金课”?思政课“金课”是对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统称,是对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的创新。它坚持以思政课为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是立足新时代开具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金处方”。思政课“金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品牌”。那么,建设思政课“金课”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主要类型有哪些?这些都是当前需要明晰的关键问题。
二、合理统筹“三维联动”,着力体现思政课“金课”三大标准
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是所有“金课”的三大标准,建设思政课“金课”也应该着力体现这三大标准。
1.遵循“高阶性”,培养“四为”人才
高阶性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导向,思想政治工作宏观上是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如何规划、怎么发展、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对标世界人才培养要求,我们需要的是能引领未来的人,是兼具科学精神、思想修养、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思政课“金课”作为价值输出的重要“窗口”和人才培养的“关键链”,必须具有高阶性,将知识传递与能力素质提升有机融合,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大数据时代,学生可轻而易举地获取学习资源,自行进行深加工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我们更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課程建设经验,重新审视在信息化学习背景下,思政课如何满足学生为未来做准备的需要。以“金课”为引领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公认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开放性视野和创新能力等。用丰富实用的知识体系为自己“圈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找准学生求知“困惑点”、内心“需求点”、情感“触发点”和思想“共鸣点”,引导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帮助其守住思想阵地,坚定理想信念,在生活学习中学会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2.遵循“创新性”,深植创新元素
创新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对思政课建设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2]。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打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攻坚战,必须加强思政课的创新性建设,凸显前沿性和时代性。传统的思政课给人以沉闷说教的刻板印象,缺新又缺魂。思政课“金课”就是要找到教学内容和学生诉求相结合的教学“出彩点”“创新点”“特色点”,找到新时代思政课的正确“打开方式”,创新触发思想“开关”,燃起探索“火苗”,让学生爱听、真学、走心。首先,“金课”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应寻找前沿、把握重点、围绕热点,瞄准实践,不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元素,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次,革新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思维,实现“能”和“智”、过程和结果、个性体验和自主创新有效融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金课”与各学科和专业的协同创新,凝练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基因和价值范式,如突出自然科学类专业、工程技术类专业、医药科学类专业的创新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借学科视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
延展。
3.遵循“挑战度”,打造“高精尖”精品
思政课肩负着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任务,只有课程严要求、高标准才能履行好其职能,才能促使教师备好课,学生认真学。高等教育存在“水课”源于淘汰率偏低,反馈到大学学习阶段就是学生缺乏学习压力,得过且过[3]。低阶性的课呈现出的状态是,老师讲课不走心,学生听课没耐心,在台下甘做“低头一族”,放纵自我,抱着“反正听不听都一样”的无所谓心态。思政课“金课”旨在认准病灶,“过滤”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水课”,给学生混日子、教师走过场式的“轻松课堂”按下“刹车键”。高校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实效导向等综合于一身,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思政课“金课”,变“混学分”的“福利”为成长动力,变学分轻易到手为考核“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变内容平淡无奇为合理“增负”提升挑战性。思政课“金课”也应借鉴理工科课程建设经验,追求高精尖,让思政课不再是学生心目中学分易拿、不疼不痒的注水课程,而是含金量高、干货多、分量重、高大上的高质量“金课”。同时,主渠道的吸引力是对教师价值的最充分体现,师生表现是对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最直观、最客观、最准确的判断[4]。“金课”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也有一定挑战性,教师需秉承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准确把握规律,诠释理论,输出精品,增强实效。
三、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努力建设好五大类型思政课“金课”
1.线下“金课”
线下“金课”是基于“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由授课教师负责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讲授课程。这种直面交流的上课形式,互动感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听课情况实时调整课程节奏和课程内容,课堂反馈更为及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课堂革命已经悄然改变了固有的教师从头到尾“满堂灌”的教學风格。教师不再甘做“孤独的朗读者”,转而与学生共同开发课程教学,以“问题链”为线,按需“上菜”,形成师生双主体教学的良好局面。课堂形式多样,例如以小组为学习共同体开展辩论赛、表演情景剧、做课堂汇报、设计调研等。教师还可借助现代化手段,让学习变得“有趣”又“有用”,提升课堂“魅力指数”。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思政课课堂转为师生交流探讨的思想场、智慧碰撞的互动场、学生风采展示的演练场。另一方面,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下,线下思政课“金课”覆盖面有所增加,不同学科和专业也要主动挖掘和拓展思政元素,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2.线上“金课”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等相关文件,均要求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线上课程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内容变现形式,它打破了学习场景和时间的限制,通过精细化设计语音、图片、视频等素材,表现形式更为立体,可实现大规模的完整教学。线上思政课“金课”正是借助“互联网+”
的诸多优势,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贯穿学习起点、过程和终点,实现思政课“全程在场”的目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资源载体,轻松获取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自定学习步调,满足个体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当前主要的线上课程形式有视频直播、微课、音频专栏、慕课等,受众范围较广的学习平台主要有“爱课程网”“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智慧树”等国内知名慕课平台,以及“edX”“Coursera”“Udacity”和英国“FutureLearn”等国际著名慕课平台。教育部也已启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认定工作,以实现课程领跑。另外,线上“金课”并非是对线下“金课”的替代,两者优势互补,使教育更个性化、精准化、开放化、泛在化。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上线慕课数量已达5000门,哲学社会科学慕课达2000余门,其中不乏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中国慕课发展已跑在世界前列[5]。
另外,新时代思政课同新媒体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的载体,还必须高质量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深入思想教育的层次,实现真正意义的高度融合。
3.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2015年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线上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催化剂》研究报告指出,混合学习模式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模式[6]。针对传统思政课程存在的大班授课难兼顾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师生情感交流缺失、评价方式滞后等问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互联网在线教学和实体教学相结合的“线上+线下”课程应运而生。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是对师生双主体教学的具体化,将大数据思维引入传统课堂,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课内与课外的有效结合,关照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知识性学习与转化。学生成为知识体系的“建构者”,教师成了引导和帮助学生的“脚手架”。线上课程以“云教室”“智慧课堂”“智能教室”等对接平台为桥梁,与线下课程共建和共享优秀教学资源。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课“金课”形式多样,如生讲生评、案例点评、研讨辩论、项目探究、生问生答、平行互动等。最有代表性的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它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流程,改变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顺序,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因材施教”[7]。课前环节,学生可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在线预习,还可以进行社会调研。课中环节,教师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阐释,引导各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过程。课后环节,老师指导学生交流反思、协作讨论,明晰所困、所得、所感、所思。线上线下两种“配方”,形成“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网络助学、合作互学、总结评价”模式,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达到“1+1>2”的效果。如清华大学推行由学生观看慕课视频、教师课堂讲授、师生小班讨论和学生课下作业四个模块组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4.虚拟仿真“金课”
思政课与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的结合,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形成多样化教学形态[8]。虚拟仿真“金课”做到了育人理念在时间和空间的延伸,很大程度上缓解传统实践性教学的诸多现实困境,助推思想教育质量变轨超车。虚拟仿真实际上是一种可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人机交互新模式,用计算机生成一种与真实环境在视、听、触、感等方面高度相似的数字化环境,可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受[9]。虚拟仿真“金课”是对思政课教育教学形态的丰富和创新,主要是利用虚拟手段来模拟设计接近于真实情况的场景,语言变灵动、题材变鲜活、视角变多维,产生很好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教学过程高兼容,可运用于教学设计到考核测评的全过程,在授课中实现真实场景的强再现,多维立体呈现教学素材。它还具有泛在性,适配不同的学生人数、教学情境、课程内容,且足不出户便可走进多种学习情境,节约成本和时间,拓展实践空间。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现实中可能无法获取的学习内容成了“现实”,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参与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活动、体验思政课中的典型事件[10]。学生获得想象和事实的对接,理论与实践的
统一。
5.社会实践“金课”
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自改革开放以来贯穿始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11]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就是实践指向较强的学科,社会实践“金课”是“大思政”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有效串联起课堂理论教学,兼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各要素,为学生提升综合能力提供了平台。李祖超教授等对2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研究表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拔尖创新人才所具备的最重要的因素[12]。社会实践“金课”正是塑造人、引导人、激励人的“加油站”,旨在拓展“知”与“行”相通的渠道。《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大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下基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的比例分别为59.0%、58.0%和59.2%[13]。可见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提升获得感、激发能动性、增强自主性有着积极效能,启示我们凝练“理论+示范+实践+反馈”模式,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切身体会、动手实践,在一次次的调研、体验和服务中,实现教育内容的立体化感知和深层次理解,增强认同感、责任感、获得感、自豪感。另外,社会实践“金课”要具有长效性、吸引力、参与感、影响力,整合多方育人资源,融合理论与实践,增强思政育人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思政课“金课”是顺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是“撬动”思政课教学質量高位提升的支点,是响应《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的“思政金果”。遵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的报告精神,明晰思政课“金课”建设的三大标准,探析思政课“金课”的五大类型。思政课“金课”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向而行,对标“双一流”建设和一流学生培养。高校要遵循规律,深化改革,严把教学质量关,努力建设好思政课“金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焕发新气象、新活力,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频共振,实现提速增效。
参考文献:
[1] 佘双好.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创新[N].新华日报,2017-07-26(011).
[2]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3] 陆国栋.治理“水课” 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09):23-25.
[4] 顾钰民.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75-78.
[5] 教育部.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823号建议的答复[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gaojiaosi/201812/t20181214_363650.html.
[6] 刘海燕,常桐善.模块化、灵活化、全球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学习范式”转型——基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案例探讨[J].开放教育研究,2018(3):19-26.
[7] 柯清超.超越与变革:翻转课堂与项目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5.
[8] 佘双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9-15.
[9] 李新晖,陈梅兰.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
[10] 徐礼平,李林英.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意义、局限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7(9):62-65.
[11] 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Z].2017-12-05.
[12] 李祖超,李蔚然,王天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非智力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15(10):78-89.
[1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发布[EB/OL].http://www.cssn.cn/gd/gd_rwhz/xslt/201810/t20181022_4721115.shtml.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与影响机制研究”(编号AEA16000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