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厦门地域文化的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建构

2019-04-16 03:37吴鑫
中国园林 2019年3期
关键词:闽南厦门公交

科学和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及信息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全人类文化趋同现象的发生,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逐渐消退。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发展时期,在设计中融合地域文化是城市大建设过程中城市景观设计必须面对的问题。公交候车亭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元素,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以其具备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丰富着城市空间;同时,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的载体,体现着地域特征和场所精神,它的发展进步能极大地促进和推动城市特色的构建。2017年9月厦门举办了建市以来最重要的国际性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厦门这个东南沿海城市。为了更好地展示厦门的地域特色以及城市风貌,厦门市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对特殊路段的公交候车亭进行景观改造,笔者的团队承担了该项目的设计任务,并确立为2017年厦门大学人文社科类横向课题,以此项目为例对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与传承进行研究。

1 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语言

1.1 景观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着密切联系,是人类表达思想的手段。然而,在人类还没有学会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故事以前,就在尝试着阅读自己所居住的自然,沟壁洞穴、森林河流、涟漪潮汐,都是自然的语言,自然成为人类最早的教科书。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是自然与人类重构的场域,它不仅是观、住的对象,也可以被抽离为符号,成为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1]。因此,景观也是一种语言,它是自然语言与人类语言叠合的产物,如同文字语言一样,“它包含着话语中的单词和构成——形状、图案、结构、形态和功能。所有景观都由这些组成,如同单词的含义一样,景观组成的含义是潜在的,只有存在于上下文中时才能显示”[2]。故而,景观是实用的、诗意的、修辞的、有观点的,是语言的一种形式[3]。

1.2 景观语言的内容和构成

为了让本文中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语言更好地传播、表达和转译,下面将借助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对景观语言进行分析。符号学奠基人之一莫里斯(Charles Morris)将语言分解为“语构”(syntactic)、“语义”(semantic)、“语用”(pragmatic)3个部分[2]。语构学研究符号的组合方式,即符号的组织结构;语义学研究符号表达的意义;语用学研究符号的来源、使用、作用,可以分解为语境与语源[4]。莫里斯的语构、语义和语用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在建筑和景观设计领域(表1)。

像语言由词汇、语法构成一样,景观语言也有对应的语言规则,一些学者就设计语言和景观语言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布正伟借鉴语言学的体系,由词汇、句子、语段和章节组成了建筑语言结构框架的核心部分,这一构成体系明显受到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的影响,注重通过建筑语言实现符号和意义的传递,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建筑文本。斯帕恩在《景观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Landscape)中将景观语言的内容表述为景观元素、景观上下文关系、景观语法和景观的应用等几个部分,其中景观的应用分为语用学、景观的诗意和辩证法等几部分内容。蒙小英研究北欧园林和设计语言,从词汇和语法规则出发,建构了园林设计语言的基本框架[5]。

1.3 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的框架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每个人关于语言内容的框架都是不同的,这主要受到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范围和内容相对整个景观研究的内容来说更加具体,而且重点放在对于特定地域文化、历史、背景和场所精神的表达,研究范围更小、目标更明确,因此,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将借助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构筑框架。公交候车亭景观的语构是景观的语素和语法规则,构建该景观的功能与形式,是具体设施的形态与空间结构;语义,是设计创意的表达。它可能指向明确的功能,也可能指向审美和文化的内涵;语用是该设施的创意来源与使用环境,可以分解为语源和语境,设计者在语境中选择特定的语源,转译为特定语素和语法,以表达特定的语义。景观的语用携带着地域性和时代性的信息,一个“合适”的景观语言,应具有“在场”的适地性和“在时”的适时性[2],地域文化与景观语言的建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1.4 基于地域文化的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的逻辑建构

公交候车亭,并非城市中的一个单一物件,它与人、建筑、街道等周边环境共同形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世界里丰富多彩的可见和无形的空间,它反映了地方性的具体的生活情境,这里所指的地方性生活情境即为候车亭所处城市的背景、历史、文化以及空间场所。建构有地方特色的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势必以此为出发点,将其语义、语构、语用围绕在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展开。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候车亭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媒介,它传递给我们大量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线索,为我们构筑了超越此时此地而远为广阔的精神空间。因此,对于候车亭景观的设计而言,除了功能的满足,其更多地表现在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人文历史的表达,在充分阅读和理解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物,这种物的场所精神与地域文化在许多层面有共同之处,“场所精神”与“地域文化”分别是二者的个性、特殊性。自然、人文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对它们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把特定的地域理解为“场所”,那么这里的地域文化正是这个“场所”的“精神”所在[6]。基于地域文化的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的建构将利用符号学的原理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构筑符合人们精神需求的语言体系。

目前国内关于景观语言的研究仍处于萌芽状态,国外对景观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园林和建筑设计语言的探讨,对于城市公共设施景观语言的探讨研究资料尚少,本文的探讨一方面借鉴这2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实践探索形成具有传播价值的语言系统,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 厦门地域文化特征解析

厦门别称鹭岛,地处闽南地区,通行闽南方言,是闽南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下面通过分析闽南地域中的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和建筑特征3个方面,以便探讨基于厦门地域文化的景观语言。

厦门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宜人的气候引来大量白鹭鸟在此栖息,山野树林,田间海上到处有白鹭翻飞,白鹭成为厦门的市鸟,也是厦门城市的象征。厦门自然风光优美,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海、城”结合的景观格局,海在城中,城在海中[7]。海是这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特征。闽南地区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更有着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及灿烂辉煌的民间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有线条柔美、简朴古拙的漳州木版年画,历史悠久、驰誉中外的惠安崇武石雕,精雕细镂、彩绘斑斓的闽南木雕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成为厦门城市景观语言的重要语源。

表1 符号学在不同学科的研究内容[4]

闽南建筑是闽南人民伟大的创造,驻足厦门,我们可以看见多元文化融合的鼓浪屿建筑群、本土文化积淀而成的闽南古大厝、富有东南亚地域特点的南洋风情骑楼建筑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文化特征可以分为以下3点。一是对立与统一的内涵与外延。建筑实体中表现出来的“厚重”与“活泼”、“内敛”与“开放”、“粗犷”与“细腻”,遵循着对比的美学法则,通过这一矛盾规律,闽南建筑最终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美。二是多元包容。闽南自古以来便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不断的对外贸易和移民使闽南人具有开放包容的意识,从而造就了闽南文化包容并蓄的地域特性,从而体现在闽南建筑文化的兼收并蓄[8]。三是丰富性。闽南建筑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还体现在建筑材料和技术上。石砌的大厝、红砖的民居、土舂的围楼、泥砖砌的牛栏、竹木稻草搭的寮仔,还有雄伟壮观的石桥石塔,都呈现出闽南建筑文化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特性[9],这些传统建筑的特性为厦门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语素和独特的语法规则。

3 厦门地域特色下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的建构

作为公交候车亭景观的使用者也是设计者,立足厦门地域特色的大背景根据不同路段候车亭的语境选择特定的语源,转换为特定的语素和语法,表达特定的语义,通过项目设计实践构建具有在地特色的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体系。

3.1 厦门公交候车亭景观的语境、语源、语义

该项目中候车亭所处的场所、背景、空间不同,景观语言也不同,围绕这些站点的物化空间是项目的语境,例如大海、岛屿、古厝、骑楼、街道、公园、环岛路以及天空所形成的空间关系。闽南的自然特征、建筑特征、文化特征是设计的语源,根据这一语源总结出地域文化的几个特性:传统性和自然性、多元性与兼容性、独造性和开拓性,由此提炼出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的核心语义——融,将整个构建融入街区环境,与建筑相融,与自然景观相融。立足“融”的语义进行设计构思,从闽南地域特征中提炼出语素和语法规则,结合该项目中不同路段的物化空间构建具有厦门地域特色的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

3.2 厦门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的建构

根据候车亭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环境,将景观语境归纳为2种:一是位于市区繁华区域,与闽南老街区、城区古建筑相对应的空间;二是地处环岛风景海岸线上,与自然景观衔接更为紧密的区域,景观语言的建构分别以这2种语境为依据,下面分别列举2条线路上的4座候车亭景观设计方案进行阐述。

3.2.1 白鹭洲站

该站点位于厦门市中心,地处白鹭洲国家级重点公园中,与筼筜书院遥相呼应,筼筜书院是中国经典书院式与闽南古厝相结合的院落,为金砖会晤的重要场所。白鹭洲站候车亭的设计注定要与前后对应的古厝式书院以及平铺开阔的公园形成相互映衬的空间语境和文化语境,因此,必然要去对应“融”的核心语义。以此语义为立足点从古厝式书院建筑中提取结构规则,候车亭的整体造型采用经典的半圆顶与斗拱、圆柱相结合的特点,构成了一个弧形框架。四组斗拱在弧形顶与圆柱间产生巨大张力,看似厚重严谨的圆弧顶被轻巧地撑开,形成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等候空间,很好地体现了闽南建筑特征中的“内敛”与“开放”、“厚重”与“灵动”的对立统一内涵。为了更好地对应前后语境,设计中大胆地改变了传统候车亭中的广告牌造型:缩小原有灯箱尺寸的同时,在外围包裹一圈镂空的万字符古典纹样,形成屏风的格局。具有美好寓意的万字符纹样在闽南石雕、木雕中屡见不鲜,这一语法规则既确保了功能的满足,又保留了前后景观贯通的融合语义,突出了闽南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通透的设计结构使公园绿地、苍翠茂盛的植物等语素巧妙引入,带给候车人愉悦与舒畅(图1)。

3.2.2 轮渡码头站

轮渡码头站地处繁华闹市,厦门市区内人流量最大的站点,背靠鼓浪屿,面朝著名的中山路骑楼街区,是优美的海岛风光与传统南洋风情建筑的聚合点。因此,该站点的景观设计正好将自然语言、建筑语言与在地文化语言融会贯穿。候车亭的造型是从骑楼建筑中提炼出连廊连柱,拱形弧线、透光透景的构造规则,以圆弧顶与回廊相结合形成廊房的通透空间,使自然景观与传统建筑景观相互勾连、相互渗透,体现出相“融”的核心语义。构造细节依据骑楼底层柱廊的梁柱式风格,圆形柱础装饰欧式线脚,方形柱头与弧形券结合,弧形梁置于左右廊柱中间,体现出明显的中西合璧格调,自然巧妙地延续、传承了所处街区、背景建筑的地域文化(图2、3)。

以上2处位于繁华街区的候车亭,其色彩均采用中度灰蓝色系,以保证该设施与周围景观中的其他要素如天空、街道、棕榈树、湖泊、大海和灰白的古建筑群形成统一语境。由于厦门为海洋性气候,湿度较高,采用不锈钢烤氟碳漆作为构建的主体材料,辅以闽南建筑中常用的石材、红砖作为点缀,整体设计语言既体现出在地的适地性又具有在时的适时性。

3.2.3 白城站

走出繁华闹市区,沿演武大桥向东便是驰名中外的黄金海岸线——临海见海的环岛路,是闻名世界的沿海观光道,也是金砖会晤嘉宾经过的主干道。道路全程43km,依坡就势,遍织草坪、棕榈林、花卉植物,城市雕塑、古寺古庙、新派闽南建筑比比皆是,形成一条原始与现代,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生态路,是自然景观与人类语言叠合的产物。为了更好地诠释该路段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语素,公交候车亭的景观语义除了“融”的内涵还须具备“透”的外延。

图1 白鹭洲站候车亭

图2 中山路骑楼(引自http://weixin.niurenqushi.com/article/2015-04-20/3349612.html)

图3 轮渡码头站候车亭

白城站地处白城沙滩,是环岛路的起点站。一望无际的浩瀚海洋与金色沙滩形成蜿蜒数百米的海水浴场,自然景观十分壮观。为了不遮挡这独有的自然景观,设计采用了单纯干练的线条形成框架式景观语言,厦门市市鸟白鹭是该设计的语源,一条灵动的曲线简练地勾勒出展翅的白鹭翻飞在广袤的大海之上的情景。线框状的候车亭与前面的道路、背后的大海、两旁的绿篱、头顶的天空等自然景观组合,形成了框景语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并置、渗透和融合的关系,车站与大海的并置、大海与天空的并置、绿篱与车站的并置等,最重要的是候车亭毫无违和地将自然景观与人进行了并置,人置身于候车亭下成为景观的点缀,巧妙地拉近了远处的大海与近处的人之间的关系,静与动、前景与背景浑然一体。并置的语法规则使候车亭的景观语素产生共语的谐振,将厦门的海洋文化语境阐述得清晰明了,体现出对自然和场所的尊重与呵护(图4)。

3.2.4 海韵台站

沿环岛路向北,即到达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主会场——会展中心,海韵台站在此附近。沿途矗立着闽南红砖大厝建筑,会展中心主体亦为一座仿闽南古厝式建筑,与周边的大海、沙滩、绿地构成了传统与自然相互交错的语境。海在闽南人的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也影响其思维的潜层,以至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阴柔、甜美、曲线、娇媚、柔情细腻的“海”的思维基因。海船,翘首尾以破浪;海边风景,涨潮落潮。厦门的厝屋也受到了这种海洋文化的影响,屋顶轮廓丰富,呈现出独特的屋脊曲翘。曲翘反宇的屋脊是闽南古厝的建筑特征,这将成为海韵台站候车亭景观语言的主要语源。候车亭的造型模仿闽南古厝的“燕尾山墙”悬山顶建筑形式:顶棚正脊两端起翘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垂脊以正脊为中线,左右对称沿最高处向两端伸展,4根圆柱支撑,形成一种双燕归脊的造势,正面悬山山花的装饰采用镂空雕刻的闽南传统海纹悬鱼。为了促使街对面闽南古建筑与大海之间进行有效对接,在亭下狭长的空间中运用中国古代造园常用的“框景”手法,于亭下长凳上立一闽南古厝建筑中常用的扁平方框,一方面赋予空间流动性、通透性,另一方面通过虚实对比将所框景致加以高度提炼,凝聚人们的视线,产生了广阔的隐性空间。人们候车时坐于亭下石凳依靠框边,既是休憩又是取景悦景的一部分,这是对候车人精神世界的关照,构筑了超越此时此地而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整个造型语言融海洋文化与闽南在地文化于一体,是“场所精神”与“地域文化”的交汇(图5)。

确定造型语言后,根据场地特征的在地性,从闽南建筑、自然、风土中提取了材料语素:卵石、红砖、水泥、不锈钢、铸铜和花岗岩。主体材料以不锈钢烤氟碳漆为主,地面铺设卵石。亭下砖石混合的长凳,采用了闽南建筑中一种十分独特的“出砖入石”的砌墙方式,用形状各异的红砖和瓦砾交错堆叠,构筑墙体。这种特殊的叠砌方式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古朴美观,是闽南建筑文化中的点睛之作。在使用砖石墙审美性元素的同时还特意强调了红砖的材料语言,它艳丽恢宏,外显建筑之张扬,内在则质朴端庄。长凳上升起高2m、长5m、宽12cm的枣红色铸铜框景与红砖石凳,形成了一个虚实相生的完整统一体。该设计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尽显闽南古厝建筑之魅力。

图4 白城站候车亭

图5 海韵台站候车亭

4 结语

地域文化不仅包括各地域内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状况,更包含了此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精神、民俗风情、宗教信仰以及文化艺术等。植根于地域文化来探讨城市景观语言体系的价值不是或不仅仅是探讨某种风格的形成,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语言的思路和方法。纵观厦门市区2条线路上特殊景观区域的几座个性化候车亭景观的改造设计,不难发现所构建的语言体系是立足于厦门地域文化语境下,借用符号学、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在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进行分析与提炼的基础上,遵从“融”的核心语义,根据不同路段的场所精神所建立的相应语境,运用恰当的语素及语法规则不仅建构了功能性的候车区域,更为人们提供了可以阅读的精神空间,明确了该设施与城市文化、环境、建筑以及使用者之间的对话和共生关系。建构该景观语言,以期能够为未来的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

猜你喜欢
闽南厦门公交
厦门正新
一元公交开进太行深处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偶”遇厦门
等公交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