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 卡
陈楚文*
刘琪琪
中国的佛寺兼具修行、藏书和祭祀三大功能,选址注重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1]。因此,佛寺的建成与山水地貌、政治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国清寺在经历会昌法难之后得以复兴,一跃成为“海内四大名刹”,其影响也扩散至海外。比叡山延历寺正是受国清寺发展影响而建成的一座天台宗寺庙。最澄得法回国后建立了延历寺,其建筑也模仿了中国国清寺的建筑形式。国清寺与延历寺以“天台宗”思想作为牵引,但又在各自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有的景观特征。目前国内学界暂无学者对延历寺进行深入研究,因此研究二者的历史变迁和景观特征极具价值。
1)国清寺。
浙江天台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唐李吉甫的《十道图》将其与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山东济南的灵岩寺和湖北当阳的玉泉寺共同誉为“海内四大名刹”[2],至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
隋开皇十八年,杨广派司马王弘于五峰山麓建寺,仁寿元年(601年)寺宇建成,名“天台寺”[3]。4年后,隋炀帝杨广即位,有说法为“寺若成,国即清”,寺名为了与皇帝相配,改名“国清寺”[4]。唐会昌年间(约845年),佛教发展过于迅速,引起了朝廷的严重不满,唐武宗下诏灭佛,国清寺遭到了空前的劫难。直至851年,唐宣宗即位,下诏重修寺宇,国清寺才得以在废墟中重建。重建之后的883年间,国清寺又经历了多次的摧毁与重建(表1)。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朝廷诏令再次重建国清寺,寺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这次重建的结果,就是当今国清寺的大体格局(图1)。清潘耒赞美国清寺“台山一万重,帝割为佛国。刹院如新罗,国清最雄特”[5],可见当时国清寺规模之雄伟。
国清寺的创建体现出当时的皇权对于佛教的重视与敬仰,也是隋朝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国清寺的兴衰并非其自身原因所致,而是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兴衰共同变化。由于佛教在当时政治领域的重要性,因此佛寺的兴衰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与国家的兴亡变迁。自唐大中(845年)到清雍正十二年,伴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新换代,国清寺也处于被破坏与重建的循环之中。
2)延历寺。
日本佛教和延历寺的发展受国清寺的影响,6世纪初,佛教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此为日本佛教发展之始[6]。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僧最澄渡海入唐,至国清寺学习天台教义,最澄在唐游学8个月后,于805年乘船回国,在日本京都比叡山建立了延历寺,创建了日本天台宗[5],将天台宗的思想在日本佛教传承开来。
延历寺在日本天台宗创建之后的经历也同样跌宕起伏。延历寺建成后,在日本皇权的支持下又进一步扩建。888年,其三塔的基本体系形成[7],奠定了现代延历寺的布局基础。1571年,织田信长发动军事政变,延历寺不幸被毁[8],这次的灾难对延历寺来说是毁灭性的,使延历寺至今也没能恢复当年的辉煌。现存的延历寺是在丰臣秀吉(1537—1598年)的统治下重建的,到了江户时代又得到德川幕府的皈依,才逐渐恢复旧观[9]。明治初期(1868—1877年),与诸寺一样,延历寺也处于废佛的困境,但随着优质现代化的和风风格建筑变迁与复古样式庭院的营建,在保留历史痕迹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延历寺寺院。新建的寺院通过修理、维持和恢复保持了历史建筑的旧样式,并进行新陈代谢,形成了目前延历寺的历史景观(表2)。
延历寺的建立与国清寺如出一辙,带有浓郁的官方色彩。延历寺是为纪念桓武天皇,取其年号,比叡山也自此被视为镇护京师的圣山。桓武天皇在临近寺院的山道旁竖立了一块大石碑,上面就刻着“镇护国家”4个大字,寄望于最澄守在比叡山以镇护京师。延历寺在其1 200多年的变迁过程中,不仅作为日本天台宗的圣地,更是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它兴于政治、毁于政治,甚至一度左右着日本政治。
通过对国清寺和延历寺历史变迁过程的归纳总结,可将影响二者的变迁机制分为政治影响、自然及人为破坏影响和宗教文化影响3个方面。正是这三方面的交织影响,才形成了现在国清寺和延历寺的兴盛与繁荣。这2座受天台宗思想影响而建成的寺庙虽然各处异地,但形成过程却惊人地相似,都是政治时局影响下佛教演变的产物,同时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饱受摧残,或兴于宗教、政治,或毁于战乱、灾害,正是由于天台宗思想对于其各自国家政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才使它们的经历一波三折。
表1 国清寺历史变迁过程
表2 延历寺历史变迁过程
图1 不同时代国清寺布局对比
国清寺和延历寺经过了1 000多年的发展,通过融合各自本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寺观园林景观。下面将从选址特色和总体布局两方面来分析比较二者的异同点。
国清寺和延历寺建于不同的时期,也各处异地,但无论是国清寺还是延历寺,均选择了背山靠水的山间幽静之处,选址都遵循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原理。
中国式人文景观的典型环境模式在几千年风水理论的熏陶下,形成了一套特有的中国模式——枕山、环水、面屏[10],各种复杂的形式均在此基础上变化。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四象模式”[11],即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并且面对案山的布局。
1)国清寺。
国清寺坐落于三面环山、一面开敞的半封闭式环境中,国清寺原址位于现存国清寺墙以北100m处,是一块东西长40m、南北长20m的平地[12],位于五峰山麓之一八柱峰的南北轴线上,其西有林芝峰和映霞峰,东有灵禽峰和祥云峰,东西还有东溪和西溪2条溪流,合流于寺南面的丰干桥,形成“五峰环抱,双溪回澜”的态势(图2)。
2)延历寺。
延历寺的选址受国清寺影响,同样也参考了中国模式的“四象”学说。延历寺的建址位于日本京都的比叡山,是日本七大高山之一,其山脉延绵将京都城区的三面围住,城区东侧则是开敞的琵琶湖。延历寺坐落于京都城区的西侧,以镇守京都一方(图3)。
两寺虽然运用相同模式相地选址,但选址目的却截然不同。国清寺的选址目的是求自然山水对其本身的庇护,而延历寺却是通过其选址来达到镇护京师的目的。
国清寺和延历寺虽起源于同一佛教思想,但二者在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总体布局逐渐呈现出2种不同的形式。
1)国清寺。
国清寺的景观布局是整齐划一的,呈规则式轴线布局(图4),体现了佛教庄严的气氛和严谨守矩的民族传统,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它从山门开始就独树一帜,与其他寺庙不同。国清寺的山门并不像大多数寺庙一样朝南,而是朝东,朝南的是一照壁,将照壁和山门对调的这一细小变化使园林景观的空间变化更为丰富。通过这种形式上的调整,增加了少许游览步数,使其达到步移景异的园林景观效果,增加了国清寺园林景观的多样性和空间层次(图5、6)。以放生池为主体的“鱼乐园”是国清寺的构图中心和赏景佳处(图7)。不同于大多数寺庙中位于中轴线位置的放生池,鱼乐园的放生池远离中轴线,位于寺院的西南角,独立发展形成水景花园,自辟一区。这里的名花珍木、山石亭池等景观要素均加以园林化建设,形成寺僧的安养之所。
图2 国清寺选址山水关系分析
图3 延历寺选址山水关系分析
图4 天台山国清寺鸟瞰图(改绘自参考文献[5])
图5 国清寺山门与照壁关系分析
图6 国清寺山门与照壁
图7 国清寺鱼乐园
2)延历寺。
延历寺的景观布局呈非对称的分散式布局,依山就势,园林景观也相对分散而置,较为自由,强调整体的禅宗意境。与国清寺不同,延历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山门,整个延历寺都是通过随地形起伏的、错综复杂的道路将各个建筑联系成一个整体。延历寺的根本中堂和大书院是其景观的典型代表。根本中堂是延历寺东塔的主殿,其景观布局模仿了国清寺的布局,呈中轴对称状,但又配以日本禅宗特有的枯山水庭院(图8);而大书院则在根本中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位于东塔景区的最东侧,与根本中堂位于同一横轴线上,它的园林景观代表了大多数现存的延历寺建筑,即分散式的建筑布局配以自由的枯山水庭院(图9)。通过这2个代表建筑可以看出延历寺的景观布局在继承国清寺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园林主要体现的是幽静的禅意和自由的民族思想,以植物造景为主,配以可体现禅意的园林小品及园林建筑,形成虚实对比。
2.2.1 植物配置
1)国清寺。
国清寺依山而建,地势高低起伏,为景观空间的营造提供了极大便利。其植物配置以常绿乔木为主,主要为罗汉松、柏木(Cupressus funebris)、香樟、黑松(Pinus thunbergii)和苏铁等[13]。在植物造景形式上采用孤植、对植、列植、群植等栽植方法与庭院、水体、建筑等景观要素结合,通过开放、半开放、封闭、垂直等空间构成动、静2种景观形式,运用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和虚实等园林布局艺术,达到景观上的多样性。连接各大殿的寺廊周围放置了许多形态各异的盆景,增加了植物的多样性。
2)延历寺。
延历寺的植物配置以日本特色的寺观园林植物为主。由于寺庙建于山间,因此其四周都是高大的松柏乔木,主要为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呈现出一种幽静肃穆的意境。寺庙中多以孤植高大乔木和群植灌木为主,通常以奇数进行总体布局,主要为元宝枫、铺地柏和日本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a)等,通过整形修剪植物的外观创造出意境美。日本寺庙园林的一个特点就是栽植苔藓,延历寺也不例外。延历寺的景观是典型的枯山水庭院,寺内的绿地都成片栽植了大量苔藓,配以白沙路面与置石,体现出禅境佛意。
2.2.2 建筑布局
1)国清寺。
国清寺的建筑布局规则严整,严格按照轴线分布。纵向有5条轴线,其上布置着30余座殿、堂、楼、室等园林建筑,建筑主次分明、功能清晰、布局整齐,每条纵轴线都安排了该轴线最重要的建筑物作为收尾[14],渲染了寺庙的庄严氛围。中轴线为大雄宝殿(观音殿为后建),东一轴线为迎塔楼,东二轴线为修竹轩,西一、西二轴线为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和玉佛阁(图10)。横向轴线与纵轴线做90°交叉,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态势(图11)。5条轴线将国清寺分为东西2个大区,东区包括东一、东二2条轴线,是僧众、宾客生活接待和生产用房区;西区包括中、西一、西二3条轴线,是进行讲演经论、佛事活动的场所。佛事活动区与生活活动区互不相混,使寺院理事井然有序。国清寺的建筑既遵循5条轴线的总体布局,又顺其自然、灵活多变。由于寺院建在山坡上,一些建筑就依照地形地貌进行灵活设计,打破了一般寺院滞重呆板的构架,特别是放生池和梅亭的布局,为整个寺院的建筑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图8 延历寺根本中堂
图9 大书院平面图
图10 国清寺总平面图(改绘自参考文献[15])
图11 国清寺建筑布局分析
2)延历寺。
延历寺是比叡山上所有庙宇堂塔的总称。 由于日本是岛国,多山地与丘陵,不适宜建造严格对称的寺院[16],因此延历寺的建筑采用散式非对称的布局,所有建筑均被四周茂密的松柏乔木所包围,依山就势形成东塔、西塔和横川3个景区(图12~14)。延历寺平面上虽然为非对称式的散式布局,但空间上却以一虚轴统领全局,呈现“形散神不散”的态势。延历寺的建筑形式也受到了国清寺的影响,延历寺的建筑主要采用的是飞鸟[17],是奈良时期日本引进的中国建筑特色,即唐风经过消化吸收而形成的日本化唐代建筑。延历寺由三塔十六谷和本寺周边的草庵构成,三塔、十六谷、草庵都有各自的本堂。除了这些本堂,延历寺里还现存着戒坛院、惠亮堂和四季讲堂等众多堂宇。
分析比较二者的主殿大雄宝殿和根本中堂的建筑平面图可以看出,二者建筑平面的构造极为相似,同时也具有一定特殊性(图15)。二者在平面上均建成方形,这种方形的平面也就成了天台宗建筑的特征。此外,国清寺和延历寺佛堂均采用左右对称的12根金柱支撑,且都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使用斗拱连接,使房檐显现出叠加的组合效果,令建筑夸张而富有气势,体现了佛宗的理念。建筑形式上的相似是受“天台宗”思想的传承所致,而建筑布局上的不同,则是各自文化差异的原因。中国国清寺所形成的规则式布局反映了中国传统对称统一的严谨思想,而日本延历寺所形成的非对称布局则反映了日本建筑不过多追求形式,而是着力于体现精神创造的概括和抽象的发散思想。二者与其说是建筑布局的不同,不如说是2个民族间精神思想的不同。因此二者虽同受天台宗影响而建,却在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国清寺历年来有无数国内外的政客、文人和高僧来此,或留下诗句字画,或修缮寺宇。其中《天台山全志》《天台山方外志》中择优记录了自唐朝以来诗人赞颂国清寺的诗文28篇,游记、碑记、铭记14篇[18],可见国清寺文化底蕴之深厚。
国清寺和延历寺自建立以来,二者之间的文化交流绵延千载。最澄法师回国开创日本天台宗之后,先后有义真、圆仁、圆载和圆珍4位大师来到中国学习和传播佛法。义真是延历寺创建之后比叡山的第一位座主;圆仁在唐求法期间写下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这不仅是中日佛教关系的珍贵资料,也是当时中国佛教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被列入日本国宝;圆载带了数千卷佛学典籍回国;圆珍则通过学习天台教义写下了《天台章疏》《法华论记》等一系列著作[3]。
自延历寺创建以后,天台宗在日本的发展范围日益扩大。以比叡山延历寺为中心,向四周扩散,陆续出现了滋贺院、妙法院、三千院、青莲院、宽永寺、轮王寺、中尊寺和善光寺等诸多天台宗寺庙。此外,中日佛教长久以来一直保持着互赠经籍以补各自不足的传统,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协作。日本佛教界在平安时代就已经收集了大量的中国佛教经籍,而中国经过“会昌法难”和五代战乱,经籍已被摧毁不全,天台高僧遣使日本求取天台经籍才使天台经籍重归完整,使中国天台宗得以复兴[7]。
在天台宗影响下的1 000多年间,国清寺和延历寺产生的文化在不断交流。延历寺高僧前往国清寺学习天台宗教义后回国传播天台宗思想,且两寺之间每年都会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两国之间的佛学交流。再加上两国佛教文化的共同扶持,使天台宗文化一直发扬壮大,形成了庞大的天台宗佛教体系。从侧面看,国清寺和延历寺俨然成为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牵引者。
图12 延历寺西塔景区平面图
图13 延历寺东塔景区平面图
图14 延历寺横川景区平面图
图15 大雄宝殿和根本中堂建筑平面构造对比
经过综合分析对比,可以看出日本延历寺的建设及发展确实受中国国清寺的影响,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关联。从历史变迁的过程看,二者的形成演化过程极为相似,都是在政治、自然战争和宗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从景观的布局看,二者从选址到植物的配置、建筑的营建都存在一定相似性;从文化的传承看,国清寺和延历寺在漫长的变迁过程中都产生了各自具有代表性的独特景观特点和文化特征。不难看出,国清寺与延历寺存在着“虽同源,但不同形”的发展特点,并通过自身对文化意境的表达体现出来。在天台宗的影响下,佛寺建立的背景具有相似性,但与其本土文化融合之后,园林建设又呈现出特有的本土文化特征,体现出所在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今后佛寺园林景观的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