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土
(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福建 晋江 362200)
世界上很多优秀的文化首先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历经千百年传承积淀而成的,大如举世闻名的《荷马史诗》,小如区域性的闽南口语文化。闽南口语文化从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下的闽南文化,经过无数代闽南人的持续创造、弘扬和挖掘,吸纳了中原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内部或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有机融合、发展和孕育而成。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是人口输入型城市,学生中拥有大量的“新晋江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3.9万人,普高学生2.6万人,外来工子女分别占比62.64%与42.50%,他们因为父母工作且定居于晋江的缘故而生长于晋江,却碍于闽南语较难认知,未能真正融入闽南文化之中,加上闽南语一直处于“有音无字”的使用状态——即使“有字”,也是勉强借助古今汉字,主要以“音”的形式存在。
语文教材里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地方文化的内容有很多,如沈从文在《端午日》中有专门描写赛龙舟的场面,动作、装束、场景都描绘得活灵活现。由此即可拓展并比较端午节习俗在各地的异同,除采艾叶、挂菖蒲、包粽子、佩香囊、悬钟馗像、喝雄黄酒外,泉州不同于他处的“捉鸭子”“唆啰嗹”就显得更具特色。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探究闽南区域文化不仅具有很强的必要性,而且存在很大的可操作空间。
如徐志摩《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雪花代替“我”“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雪花“飞扬,飞扬,飞扬”,多么地坚定执著、欢快轻盈和轻松自由,诗人这是在漫天雪舞之中,还是在雪光映照的窗棂前凝望着雪的前世今生?铿锵灵秀的诗节在起承转合中构筑章法之美,起伏的激情和奇巧的思路编织成深邃的“雪图”。
(注:上图闽南语注音采用《闽南方言拼音方案》,个别文字依照泉州“府城腔”而略有改动)
教师将以上闽南注音与现代汉语两相对应的课文《雪花的快乐》作为一个共用的学习范本,中规中矩的用字用词,加上学生们本就人手一册,早已先从字面上读懂了课文中的诗句,紧接着逐字逐句对应着读,汉字的字形和教者的闽南语的“文读”一一对应,不会有听音和认知上的理解分叉(因为闽南语也有多音多义字),人类探奇猎新的本能被瞬间唤醒,意蕴幽永而文化多元的语境随之而成,传统美和乡韵美在特定的时空里发酵升华。谁能想到,时近百年之后,在东南滨海的闽南时空里,异代的读者与作者、大诗人徐志摩反复品读《雪花的快乐》,闽南语和普通话“并肩而行”互为关照,“同文异读”让飘零而坚忍的快乐很快地深入人心和诗心,既有利于深化校本学习,又印证了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如果用闽南语吟咏教材里的现代诗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创举,那么,用闽南语诵读课本中的古诗文,从闽南语的发展历程来看,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回归,因为据传闽南语起源于黄河和洛水流域,保留了中古甚至上古的许多语言因素。换言之,这是现代人在用古人的腔调诵读古代的文学作品,其实就是语言文化的“复原”活动了。
以《陋室铭》为例。作者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因触犯顽固势力的利益而遭遇失败,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远之地的司马,《陋室铭》就是刘禹锡被贬为安徽和州司马时所作。和州知县见刘被贬而故意刁难,让他面江而居。刘禹锡安然地在三间蜗居的大门上写下两句话——“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认为刘禹锡有意抗争,恼羞成怒之下,将刘的住房由三间再次减少到一间半、到窄居陋室,刘禹锡的心情也从安然、恬然到愤然不已,一篇仅81字的千古妙文——《陋室铭》竟因受逼迫而产生并流传开来。
在深入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处境之后,加以适当的普通话诵读,人生况味油然入心,骈文特有的文字特点,“字正腔圆”的闽南话诵读,一样有节奏节拍,一样有抑扬顿挫,“语言隔膜”的影响大大减少,手上的文本、嘴里的诵读与脑中的映像浑然一体,尤其是学生们知道自己现在的方言跟读,已然穿越时光,至少在语音文字方面“回到”了千年之前作者所处的唐代,其中的韵味和意境已经难以尽述了。作者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俗浮沉的卓立人格,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注:注音采用《闽南方言拼音方案》)
在这样的意境创设和方音带读下,将学生正在熟识的古诗文用闽南语进行诵读,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调动了他们的学习能动性。相对于现代诗的“同文异读”,我们将它叫作“同文同读”。
用闽南语讲故事,对非闽南语系的人来说,要求就更高了,但唯其较难,所以更显功夫。当然,有了此前的实践,学生从闽南语吟咏古今诗文的操练中收获了语言体验与成功愉悦,这都是“用闽南方言转述课文故事”或直接“讲古”的前提要件,也符合我们的学习规律。
先精选“可讲”的文言文篇目,如《孙权劝学》《祖逖北伐》《卖油翁》等篇目大多短小感人,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能够基本疏通课文大意,且篇篇故事性都很强,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洗练,是极佳的可供方言转述的语言材料;另外,也可选好闽南经典故事备用。接着,让学生分组做好课文翻译并合作形成“整齐划一”的翻译文本,安排“懂闽南方言”的学生,或者教师“下水”,写成“闽南语课文故事”,充分借助现代声光影电技术,配以图片或音频,将翻译好的课文和用闽南语“翻写”的课文并列在同一屏幕之中,便于听众读者按图索骥,达到“土洋结合”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效果;讲述闽南经典故事时可照此进行。这些操作一旦成功,总是令人喜出望外,因为“听说读写”的操练嵌入个中所有的语言环节。倡议和发动学生走进社区,请教当地长者,拓展闽南语会话的渠道,也是很好的辅助手段和提升途径。
很多动人的闽南民间故事,或者引人发笑,或者催人下泪,或者发人深省,这些传世经典,历经千百年的锤炼,一样可以作为范文和教本,让学生直接诵读或演练,一样可以产生不错的语言文化效应。如讲述南宋幼主逃经闽南的故事——
“……咱说帝王将相,生成野畅,裀怀富有四海,全天下都是裀的,娶某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麦麦铿,那有像单身汉,莫某真甘苦,半暝勒被肚;无钱是槌敲槌,三顿四绘雷。姆韭末代皇帝最衰韶,要骂要刣锯人撩……”
(注:以上为摹写闽南语音)
在活泼可笑押韵诙谐的闽南语境下,更加凸显末代王朝的凄凉辛酸!
大型的语言活动,普及范围广阔,教育意义深远,能够收获语文学习的“集约化”效应,起到课堂甚至学校所不能起到的教育和推广作用。如晋江市教育局就率先在晋江市平山中学等学校很好地举办了闽南方言文化进校园的专题活动。
在平山中学举办的方言活动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晋江市“家庭文化与闽南文化传承计划”实施方案》为指导,展示了相关的课题研究成果。笔者还与学生听众进行现场互动。
“世中运是大台志,推文化有刘书记,话仙讲古闽南味,全世界都看好咱晋江这棚戏。”“感谢教育局来提供机会,欢头喜面到平山贵宝地,报告厅所在小小,讲古练仙掷五色话,说对说错无相怪,拢是为了和谐好社会!”(以上为闽南语音摹写的句子)
一开一合的“闽南四句”,合辙押韵且朗朗上口,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兴奋中枢,俏皮幽默而含义隽永的方言得到很好的运用,接下去的关于明代大慈善家李五的传奇演绎则如风行水上,如拂面清风徐徐而来。
闽南语文化是闽南民众世代相传的口头语言文化,是闽南民众为了沟通和交流而派生的语言文化艺术,它表达了闽南人的生活志趣、社会情感和普世追求,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同步产生的语言介质和智慧结晶。在大背景下探索和交流闽南方言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工作相结合的做法,弘扬闽南方言文化,能够激发学生对闽南口头传统的热爱和兴趣,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更好地传播地方文化。
可见,在课堂内外进行闽南文化的传播是可推可行的,可作为的空间也仍然很大,尽管这条学习之路仍然很长,值得我们去继续探索。